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睿壮:现实主义的持久生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4 10:0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小松认为,“现实主义…的理念已不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许多新现象。相形之下,其他理论范式如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则生机勃勃。在与这些理论的交锋中,现实主义显得非常被动。”[i]这反映出国内学界对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形势的一种普遍误解。许多人以为,现实主义已经式微,新自由主义也已“归顺”现实主义(即所谓的“新新合流”),因此就只剩下建构主义独占鳌头、炙手可热了。这其实是一幅被歪曲了的图象。

所谓“新新合流”中的新自由主义实际上是指以基欧汉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但后者只是新自由主义阵营中的一支而已,并不代表整个新自由主义。除了新自由制度主义及其前身相互依存自由主义外,新自由主义阵营还包括已发展为建构主义的认知自由主义和现在还很有影响的共和自由主义(和平民主论)、多元自由主义(因注重国内多种利益集团和国外多种非国家行为体而得名)以及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理论“岛屿”。怎么能说新自由主义已经“终结”呢?况且即使是新自由制度主义,也谈不上“归顺”现实主义。《权力与相互依存》(1977)是最早对现实主义基本理论预设提出系统挑战的,在后来的《霸权之后》(1984)中,基欧汉所做的只是证明,即使从现实主义的基本预设出发,也能最后达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结论,更不用说再将那些预设“放松”一点了。他要的是对现实主义的改造和超越,而不是抛弃,也不是照单全收。

至于人们热衷谈论的“新新合流”(系Ole Waever根据基欧汉1988年出任国际关系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提出的新名词[ii]),那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归到了理性主义旗下,但如果按这一标准划分的话,建构主义就不是它们的对立面,而是至少有一半与它们“同流合污”(认识论为理性主义而本体论为非理性的唯心主义)的学派。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脚踩两只船的建构主义为纯粹反理性主义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所不容。事实上,建构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从未占据主流地位,只是近年来被炒得很热,以致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为“温特泡沫”。温特当然不会想到,大概由于中国人天生对“人和”的痴迷以及对“世界大同”的憧憬,他的“世界政府”泡沫在中国居然被炒到比美国还火,甚至到了“满城争说温特”的地步。这让人忆起当年京沪“满城争说萨特”的奇妙情景。曾几何时,而今萨特安在?

要论地位确立的范式,当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世界还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全球主义(或新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无关)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影响之深远尤以现实主义为最。现在有人以诘难现实主义为时髦,认为它无法解释许多新现象。其实在现实主义看来,当今世界与过去相比,除了体系结构由两极变为一极外,本质上并无新意可言。从自由主义鼓吹的相互依存、非国家行为体和国际制度到建构主义宣扬的“观念共同体”以至“全球公民社会”等等,或者根本就不是什么新现象,或者是离谱的夸大,甚至是纯粹的炒作,根本就构不成对现实主义的实质挑战。至于那些据说是新现实主义解决不了的难题,比如冷战何以结束等,则压根就不是新现实主义理论意图解决的问题。沃尔兹早就说过,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性质决定它只能解释国际政治中少量重大而持久的现象,盖因其受到国际政治中只有少量可确认规律的局限(这是由国际政治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活本身的局限而派生的局限)。用它本不能用来解释的问题去诘难它,就象责怪一剂治癌良药不能治愈肝炎一样,纯属无效攻击。

有人问,既然现实主义的影响既深且远,为什么先是新自由主义、后是建构主义被炒得沸沸扬扬(尤其在中国),而现实主义却总是“默默无语”?答曰:真知不需要宣传,更容不得炒作,只有真知的对立面才需要重复多次方可产生影响。很少看到狗咬人的报道或论述,这样的事却无时无刻不在世界各地发生;反之,有关人咬狗的新闻或“理论”可以被炒到火热,但那毕竟只是个别异例而已。又有人问,为什么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的文章都是洋洋洒洒、辞章华丽、旁征博引、艰深无比,而现实主义的论述却多为三言两语、平淡无奇?答曰:真知的力量源自它对现实世界的准确反映,而现实本身就是朴实无华的;理论的力量在于简约,简约就是美。在科学发展史上,有人曾造出上千零部件组成的复杂模型、写出数尺厚的论文去论证永动机的可能,而科学的回答只有两句话:一是“不可能”,二是“能量守恒”。这已足够,何必喋喋不休?

最后再说两句为现实主义正名的“多余的话”。不少人存在一种错觉,以为现实主义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讲原则,罔顾道德。这一错觉大概源自对马基雅维利的误读。不错,马基雅维利的确说过,君主(国家)在必要时可以不避恶行,但这正是现代国际关系准则中普遍接受的“国家理性”(raison d ētat),即国家与个人的道德准则不同,国家的生存是最高价值,可以压倒其他价值,这是其伦理学基础;而且这句话的前半句说的是君主“在可能时要行善”,表明马氏并非全无道德观念。摩根索也一样,他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中就有两条是有关道德问题的。现实主义的确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但它强调的是明智的利益(enlightened interest)和慎用的权力(prudent power),就是说,它既承认自己的利益也承认别国的利益,因此在运用权力上就有一个适当的度。这与怀有意识形态狂热、以救世主自居的自由主义形成鲜明对照。历史上最残酷的侵略战争多为打着正义旗号的意识形态征伐,因为“崇高”的目的为野蛮的杀戮提供了合法性。二战后美国屡屡发动的侵略战争,无不以**、民主、解放等为借口,也无不受到号称为原则不为利益而战的自由派的狂热支持和出于本国利益反对过度扩张的现实主义者的坚决DIZHI。一边是为了民主去镇压异己、为了和平去发动战争的道德偏执,另一边是出于利己动机而反对四处招惹是非、决不轻启衅端的道德中立,两种主义孰更可取?


[i] 唐小松:“论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命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ii] Ole Wa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nter-paradigm Debate,” in Steve Smith et al. ed.,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1-6-10 13:53:33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6-12 11:08: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1-6-19 17:41:5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7-22 16:52:2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6 11:4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