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网络中寻找信任:从虎照门到四川地震徐达 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0 16:5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年12月15日,中国数字时代网刊登了一篇题为《在中国,真相比华南虎面临更大的危机》的文章,探讨了去年的“虎照门”事件,这篇文章开头指出:

     华南虎的神话在被不断续写。在中国网民中这一“虎照门”事件毫无疑问地将称为2007年媒体/网络的头条新闻。12月2日, 网易(中国最大门户网站之一)发布了40张由先前周正龙声称他所拍到的华南虎数码照片,并刊登了六份独立的的专家评估鉴定报告。这六份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报告负责人包括美籍华人犯罪学家李昌钰、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中国顶级华南虎专家胡慧建等多个权威机构或者个人。而他们对华南虎照片的评估鉴定结果都得出相同的结论:它们是假的。
                                                           
     故事需要回溯到10月份。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消息说发现了曾一度被认为灭绝的野生华南虎。这一发现的证据是一张由当地农民猎人周正龙提供的一张照片。据称,该照片已经经过了由当地政府所组织的一支科学家和专家团队的鉴定。但当这张照片发布到网上后,一向喜欢追根究底的中国网民就开始质疑它的真实性。11月16日,有人在一网上论坛发布一张中国年画的老虎图案,认为周正龙所拍的照片就是年画中的老虎。甚至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周正龙的照片是假之后,陕西林业厅还保持回避的态度,拒绝出面承认事实真相。失落的网民们在网上持续进行了数个月之久的争论,实质上演变成一场在虚拟世界中对追求真相的运动。


     “虎照门”事件具有其象征意义。正如中国数字时代网所评论的,它“反映了中国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场公共信任危机”。这反映了公民对诚信的渴求。

      正如虎照门事件所显示的,人们不仅通过网络来寻求现实世界中的诚信,同时网络中也还有很多诚信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说网络中就没有灰色地带。网络空间并不比其他地方纯洁多少。然而当你与任何网友交谈起来的时候,他们在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一大堆关于友谊、爱情、慈善、理解、信任和孤独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来看最近的四川地震。公众对地震的反应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方面就是现实中的公共信任。根据清华大学研究者2008年6月1日对523位受访者做所做的调查表明,网络是在地震后最重要的获取信息渠道,而电视和报纸分列二、三位。这个样本的数量显然很小,但是它还是具有发人深思的启迪作用的。如果真的有更多的人们通过网络而非电视来获取信息,那么这意味着和其他事物相比,网络信息有着更高的信任度。

     另外一个信任的例子是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了大笔捐款。天涯网与其他一些网络与李连杰的壹基金合作,在地震当天就开始号召网民在网络上进行赈灾捐款。三天后的5月15日,捐款总额已经达到2400万人民币。捐款中大部分来自个人网上捐款,表明他们在网上进行捐款表明了对网站的信任。

     网上的信任与现实生活中的信任进行了很好的互动并且两者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北京的一家环境和教育NGO组织——瀚海沙在地震几天内就筹集了资金、药品、帐篷和其他赈灾物资和设备。然而一开始,这一小型NGO中的成员对该如何把这些捐助物品运到四川灾区感到不知所措。他们想到了一个朋友,他是网络汽车爱好者协会(车友会)的成员。这个成员马上就在相关的俱乐部网站中发布了信息。不到10分钟,瀚海沙就召集了10位网友自愿用他们自己的汽车免费提供运输服务(还包括汽油费、餐费和从北京到成都4-5天来回的住宿费用)。
   
     这些是普通民众在网络和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信任,与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处于对地方政府官员是否合理利用了捐款物资,许多民众诉诸网络要求政府官员的行为更加透明有效。在抗灾过程中,网民完全利用数码照片网上披露,那些 “仅供救灾”的帐篷在成都街头出现,而它们本该运往受灾更加严重的地区。作为对这些公众呼声的回应,中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令对处理安排地震捐赠过程中的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惩罚。

      在今天的中国,关于不诚信的事件比比皆是,人尽皆知:人们不仅不信任政府官员、商人、警察,同时也不信任教师、教授、科学家甚至物理学家。市场上充斥这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假酒、假冒、假仪器、假文凭、假化妆品等等。任何东西都假的。任何人和事都不可信。至少对有些人来说,这似乎就是中国严峻的现实。

      为什么当现实世界存在信任危机的同时在虚拟世界中却有信任呢?为什么人们要在网络中而非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信任呢?这种奇怪的现象也许揭示了现实空间比网络空间更加糟糕的状况。如果人们信任程度是一个标杆,那么它的脆弱程度就表示整个社会的脆弱程度。如果人们上网寻求信任,这是否意味着网络上存在一个可以替代的群体呢?网络上的群体是否能弥补现实世界中的信任缺失呢?这些是逃避的信号还是预示着一种新型的公民参与手段?通过对比公民在虎照门事件中和四川地震后对信任的寻求,可以引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0 23:4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