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世界观和方******。形而上学就是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推动。形而上学是通向唯心主义的桥梁。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含义是指研究超感觉、超经验的有形体之外的对象的哲学。
4.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工具、手段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目的的过程,概括来说,是目的——手段——结果的过程。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的改变的一致性。其主要环节是:
(1)实践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
(2)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目标是实践目的的体现。目的是实践结果预想和超前反映。
(3)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4)实践结果及其检验。实施过程在客体身上实现了对象化,就产生实践的结果,要对实践结果做出评价和检验。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它们各持一个片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论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
版权申明:本资料来源于考研教育网,转载请注明:)
6.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即“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的本质特征是整体性、动态有序性、最优性。其中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1)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
(2)动态有序性原则。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
(3)最优性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