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都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讲义第三部9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03:4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考研专业课历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
来自:文都考研
17.克吕尼运动:10世纪至11世纪西欧基督教会修道院的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得名于运动发源地法国克吕尼修道院。以该院为中心的修士主张加强修道院管理,修士须加强文化水平和神学修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会被世俗社会腐蚀和侵犯。该运动得到西欧修道院的普遍响应。运动后期要求教皇权力至上,主张教皇有权独揽主教授职权,甚至有权废黜世俗君主,一些该派修士诸如格里高利七世和帕斯卡尔二世担任教皇后实践了这些理论,从而引起了教皇与世俗君主的长期斗争。

18.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2—13世纪时西欧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法国巴黎圣母院、兰斯大教堂、英国伦敦西敏寺等。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罗兰之歌》:中世纪法国英雄史诗。全诗共分为291节,长4 002行。史诗的主要人物是布列塔尼的罗兰伯爵,他的身上集中了人民英雄的各种优秀品质:勇敢、无私、热爱祖国、襟怀坦荡,等等。贯穿全诗始终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查理大帝,他代表了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史诗叙述的******部分是查理大帝进攻西班牙失败后,在撤退过程中在罗兰与敌迎战、最后全军覆没的故事。《罗兰之歌》与《贝奥武甫》和《尼布龙根之歌》等作品是欧洲中世纪史诗作品的代表之作。

20.格里高利改革:格里高利七世是公元1073—1085年在位的罗马教皇,意大利人,原名希尔德布兰。早年曾领导克吕尼运动,担任教皇后进行一系列教会改革措施,这与其后的帕斯卡尔二世等教皇的改革活动一起统称为“格里高利改革”。格里高利要求已婚的教士离婚,强调主教授职权应属于教会。其后的帕斯卡尔二世宣布教会不再充当国王和世俗封建主的封臣。这场改革提出了许多原则和具体办法来捍卫教皇权威,加强教会独立性和整肃神职人员风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1.卡佩王朝:公元987—1328年统治法国的封建王朝。建立者是于格·卡佩。王朝初年,王室领地狭小,只限于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中游包括巴黎和奥尔良在内的分散领地,但国王还是全国最高一级的封君,同时拥有教会的支持。11世纪起,亨利一世、路易六世、路易七世、腓力二世、路易九世和腓力四世等国王陆续加强王权,扩张王室领地,发展同城市的联盟。卡佩王朝的历代国王通过扩大和巩固王权,为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公元1328年,该家族男嗣断绝,被瓦罗亚王朝取代。


22.阿维农之囚:随着法国国王权势的扩大,法王对法国教会开始逐步实行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剥夺的政策。法王腓力四世时期开始向教会征税,为此受到教皇的激烈反对。公元1303年他派兵到意大利囚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公元1305年新当选的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是法国人,他宣布取消卜尼法斯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居法王控制下的阿维农。包括他在内的连续7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阿维农之囚是教皇权力由盛入衰的反映。

23.三级会议:法国等级代表会议的名称,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三个等级组成。第一次三级会议于公元1302年由法王腓力四世在巴黎召开,这是腓力四世在与教皇斗争的关键时刻为取得国内广泛支持而召开的会议。该会议主要职能是各级如何分担税收,解决财政困难。会议的召开时间由国王确定,开会期间各等级分别*会,各有一票投票权。其权威远不如英国国会,对王权限制较小。公元1439年确认国王可不经三级会议同意而征收新税,此后该会议一度基本被国王停开。

24.《自由大宪章》:公元1215年,因为不满国王随意破坏封臣制和对法战争的失败,英国大封建主联合高级教士迫使国王约翰签订的文件。文件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同时也兼顾了骑士和市民的利益。文件规定大封建主所属封臣之间的财产纠纷应由封建主自己审理,国王不得随意征收额外的协助金和盾牌钱。之后随着专制王权的建立,该文件在政治生活中失去影响力,但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被用来与专制王权进行斗争。

25.《牛津条例》:公元1258年英王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英国大贵族在牛津通过的限制王权的决议。条例规定由15个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必须取得他们的同意才能得以实行,这实际上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力,国王亨利三世被迫接受。但是控制政府的大贵族为自己的私利而行动,致使贵族阵营发生***,一些贵族组成支持王权的派别。公元1262年亨利国王正式取消该条例,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最终于1265年恢复了王权。

26.模范国会: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召开的封建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除高级僧侣和世俗贵族外还有骑士(每郡两名)和市民(每城两名)代表。因其组织形式为后之国会长期仿效,故被称为模范国会。但这时的国会对于英国国王来说,只是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帮助国王治理国家,而不是限制王权而是加强王权的工具。模范国会被认为是英国国会的开始。

27.卡诺沙事件:在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斗争中,1075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召开世俗会议,规定国王不得拥有主教授职权,同时指责德皇亨利四世犯有买卖圣职罪,次年又将其开除出教并废除其统治权力。1077年1月,亨利到教皇在意大利居住的德卡诺沙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以后才得以觐见。教皇最终表示同意恢复亨利的教籍和统治权力,史称“卡诺沙事件”。此后,皇帝和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又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28.沃尔姆斯宗教协定:112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同罗马教皇卡利克斯图斯二世为解决主教叙任权之争,在沃尔姆斯缔结的宗教协议。1122年9月23日,在教皇使节的主持下,双方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该协定规定: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道院长不再由皇帝任命,而由教士组成的选举会议推选;在德意志选举主教时,须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的情况下进行;选举中如有意见分歧,皇帝有权裁决;德国主教授任时,首先由皇帝授予以权标为象征的世俗职权;然后由罗马教皇授予以权戒和牧杖为标记的宗教权力;在意大利和勃艮第等地,授予主教世俗权的仪式应在授予宗教权之后6个月举行,主教叙任权统归教皇掌握,皇帝不能干预。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关于主教叙任权之争,至此暂告中止。

29.汉萨同盟:14世纪成立的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贸易利益而结成的城市同盟。同盟正式成立于1358年,最重要的城市有波罗的海沿岸的卢卑克、斯特尔拉松和吕恩堡等城市,鼎盛时期有160多个城市参加,入盟的各个城市享有商业特权和经商的便利条件。同盟大会不定期召开,没有共同的财政机构、军队和官吏,政治色彩较弱。14世纪60至70年代,同盟迫使丹麦签订《施特尔拉松和约》,扩大了同盟对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控制。1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汉萨同盟逐渐衰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18:2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