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校漂”到“不漂”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8 23:0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468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6.6%的人感觉在城市生活有压力,其中46.4%的人表示“压力很大”。

感觉到城市生活压力的人中,收入水平在当地属于上、中上、中等、中下、下的选择率分别是:66.7%、75.6%、83.6%、93.4%、91.2%。

如此大的生活压力,使一群人的数量日益庞大,他们就是“校漂族”。

“校漂族”出现的历史已有数年,意指大学毕业后依然在大学校园里过着“类学生”生活的人群。

他们生活内容极其简单,出入学校食堂、图书馆、体育馆、澡堂,除不用上课之外与毕业之前无异。据了解,像这样的“校漂族”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并有逐年增加之势。

这些人主要包括求职不满意或遇到困难、回校再谋出路的“不就业派”,

为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的“考研派”,

不愿离开学校的“恋校派”,

以及少量啃老的“潇洒派”等,

而逃避就业者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在“校漂族”因为就业压力的上升,考研成绩的公布而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后,不少“校漂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选择做‘校漂族’,是因为我们需要安全感。”

他们大多数留恋学校周围熟悉的环境、便利的条件、相对低廉的物价而不愿意离开,或者因为就业困难等原因而无法离开。

他们心理上对社会缺乏安全感,所以对校园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

似乎留在熟悉的环境内,更能逃避就业的焦虑和抵挡对前途迷茫的恐慌。

但是这样下去绝对不是办法,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像温水里的青蛙,当觉得校园环境已经不适合生存下去时,想跳出去已经晚了。

所以趁早跳出“校漂”的怪圈,可能才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为了调查“校漂族”的现状,笔者曾接触过北京某高校周边的“校漂族”,前段时间获悉有几位已经搬离住了近一年的宿舍,笔者很快与他们取得了联系。

小贾大学专业是国际贸易,毕业后已经找了大半年的工作,一直蜗居于学校外面的“大学生公寓”,目前已经在中关村一家名叫“国信蓝点”的java培训中心学习了半个月java开发工程师课程。

小贾告诉笔者,会搬出学校,是因为刚好国信蓝点提供免费的住宿,而自己也想把退路切断,趁大学积累的计算机基础和兴趣还在,强迫自己学习java,毕业后专心找工作,不能再躲在温室内了。

小贾的“漂友”小李向笔者透露,准备跟着小贾报4月份的班级,因为国信蓝点4月份的课程升级了,从4个月延长至5个月,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点和项目,“其中有我非常感兴趣的电信、金融、救灾、票务等非常热门的项目,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


小李表示,有机会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翰竺科技等非常著名的五大软件企业工作,这让他觉得信心倍增。

据了解,小贾和小李的现象并不是个例,他们有很多“漂友”都是找工作许久未果,看到有人通过参加培训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才跟着选择了这条路。

但是他们都表示,想要找到满意的工作,除了给自己充电外,还需要戒掉对学校的依赖感。

据说,就业受挫、房价上涨、考研失败、人际交往失利和恋爱困惑被“校漂族”们戏称为“五指山”,但是一味的躲在大学这把保护伞下面,山就能被挪走了么?

大学毕业,人生才刚刚开始,与其逃避,倒不如学习愚公的精神,此时不加油,何时才能挪走这些大山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4 02:4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