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网易新闻:国际关系论坛考研成必选项
![]()
2010年考研人数增至140万,比2009年多出近16万。同时,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也已联合发文确定,在去年实际招生规模的基础上,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扩招5%,而博士生则扩招2.5%,总招生数将达49.75万人。在国际关系论坛3月21日举办的“国际关系论坛鲲鹏创新汇·榜样的力量”活动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却一致认为,今后考研将成“必选项”。
A
考研热度高温难降
一项关于“你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考研”调查中,63.8%的学生选择了“大家都在考”。而近几年在高校,每个学生都会考研,否则就成了“另类”。
中国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汪漪女士表示,在考研成为“惯性”之时,企业的招聘行为也在“与时俱进”。根据自己多年的招聘经验和研究,在人力资源市场,当大学生和企业之间是“供大于求”的关系时,企业为节约时间成本,更倾向于通过学历在成千上万的简历中筛选合适的人才。“这是一条‘显规则’而非‘潜规则’,企业和HR倾向认为,研究生更接近主流学术和上层技艺,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能力‘担当’。在这样的筛选机制和理念下,本科生鲜有机会,除非拥有工作经验。”
B
考研忌盲目 先定位人生
“和职业规划一起考研、读研”是资深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专家李令彬在活动上抛出的观点。他认为,既然考研成为趋势,成为必然,成为惯常化的选择,就应该在考研前认清自己,做好规划,尤其是职业规划,然后选择专业,并且在读研时坚持自己的职业方向,按照职业规划和职业要求去塑造自己,参加实践,为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才是考研的真正意义所在,否则空有文凭一张。
据国际关系论坛教育集团考研事业部总经理梁国亮介绍,他们通过一些测评工具帮助考研学生对自己进行清晰的定位,然后建议他们去考研、读研、去学习、实践,争取在两到三年之后有一个不错的出路。一项数据,至少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有何专长、能干什么,更不要说怎么干了。因此,对于考研的大学生而言,首先必须帮助他们把这种“缺失”的东西找回来。
C
把握政策动向赢得未来
在发布扩招通知后,教育部亦表示,今年新增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要压缩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5%-10%,用于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
国际关系论坛教育集团董事长魏义虎先生认为,这表明政府已开始着手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调整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来促使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缓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适应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需要。信报记者郑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