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7 18:08:05
|
只看该作者
2006恩波鲁生马哲讲义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考点: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
②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③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②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4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的主体所要探索和改造的对象。
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进行改造。一方面,实践要创造客体的价值,另一方面,又优化了主体,而优化了主体能够更好地改造客体,更好地改造客体反过来再一次优化了主体。于是形成良性循环,主体和客体不断地协调发展。
5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有三个:一是确立实践的目的和方案;二是实践的主体借助一定的手段改造客体,三是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指导实践的认识予以完善,修正和补充。
6、自在世界和人化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所谓自在世界,是指人类还没有认识、实践尚未影响到的世界;所谓人化世界(人类世界),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下自己烙印的世界。
自在世界是人化世界的基础,人化世界是由自在世界转化而来的,实现这一转化的决定性条件是实践。人的实践越发展越深入,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广泛越深刻,人化世界的边缘就越扩大。
单项选择举例:讲义78页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不定项选择题举例:讲义80页
6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 人造或人为的世界。 在我们的周围, 几乎每样东西 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应理解为
A. 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 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 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 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考点: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1、从起源上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
其一,由无机物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
其二,由低等生命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其三,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劳动使猿手转变成人手,使猿脑转变成人脑。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丰富着人的意识,人的思维能力本身也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
2.从生理基础上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上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但人脑本身并不能派生出意识的内容。
②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客观存在。
③所有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通过分析意识的产生和本质,应当得出这样的结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4.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主观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庸俗唯物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要害在于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分析题举例:讲义106页
4 18世纪FaGuo无神论者在解释宗教起源的根由时提出过一个公式:傻子遇上了骗子。傻子是指广大的信教群众,骗子则是指宗教信条的鼓吹者。这就等于说,宗教是欺骗和愚昧的产物。
(二)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能动性的含义
意识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意识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超越性。在这里,具体时代的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并确定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同时,由于人类能够创造性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人的意识既能追溯客观对象的过去,又能预见客观对象的未来。
②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③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3.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条件
①意识必须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在改造世界中遵循客观规律。
②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③要联系地看问题,充分地考虑到被改造事物所处的环境。
4、在意识能动性的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而唯心主义则夸大意识能动性,主张意识决定一切,派生一切。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利用机械电子元件接收、加工和传输人工化的信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智力功能的机器,其本质是思维模拟。然而,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而人的思维则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而人的思维则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而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各种哲学观点的分歧
①二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平行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这就等于说,世界是不统一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本原,这就等于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②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其中,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人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它所说的“物质”,特指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它所说的“物质”,是指原子等基本粒子;辩证唯物主义也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它所理解的“物质”,是指客观实在。
2.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①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并不是指统一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客观实在性。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作为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也必须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统一的物质世界呈现出丰富、生动、多样的图景。
③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事物自己发展自己,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只能用物质自身加以说明。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①具体科学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譬如,天体演化的理论证明了宇宙中的天体是统一的;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是统一的;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整个物质世界统一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需要哲学的证明。这是因为具体科学研究的领域是有限的,它们只能证明自身所研究的那些领域具有客观实在性。哲学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可以从有限中把握无限。哲学还可以把各个领域的科学成果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概括。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客观实在性。
③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人类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会愈来愈深刻。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在改造世界中坚持实事求是。
①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不能随意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单项选择举例:讲义79页
16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取消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
D.抹杀了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不定项选择题举例:讲义79页
3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02年理17)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4 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99年理19)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讲义12页
(三)意识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利用机械电子元件接收、加工和传输人工化的信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智力功能的机器,其本质是思维模拟。然而,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而人的思维则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而人的思维则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能受人类的支配,而人的意识则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讲义80页
5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99年理11)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夸大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区别。
②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事物不仅存在着量变,同时存在着质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或者绝对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或者把事物的变化仅仅归结为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③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张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以偏概全。
④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从而陷入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泥淖之中。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①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其一,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二,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其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③唯物辩证法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范畴,主要有: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等等。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考点: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及其客观性。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3.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普遍性同时还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事物一方面存在着普遍联系,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
4. 联系具有多样性
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
5. 联系具有条件性
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灭亡。“一切以条件、地点、时间为转移”。
(二)事物的系统性 重点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2. 系统论的主要方法论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
②动态有序性原则。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
③最优化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
3.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②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
③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
④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三)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我们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作为划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在于该事物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因为:
其一,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二,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
其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有生必有灭,无灭必无生。然而,旧事物灭亡的同时,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前进和发展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
由于世界是一个过程,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不要留恋旧事物,要满腔热情地扶植新事物。
(四)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 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无论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
②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
①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4.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渗透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内的普遍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结合不定项选择题举例:讲义118页
3.黑格尔认为,肉是由氮,碳等元素组成的,但是,如果把这些元素分解开来使之失去联系,那么,这些抽象的物质就不再是肉,人们大概不会把分别地吃氮,碳等元素当作吃肉来满足。这说明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就无所谓共性
B.共性是个性的有机组合
C.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D.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4.我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意图证明人与天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他说:“人之为人,本为天,天亦人曾祖父也。”由此,人有五脏,天有无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男女,天有阴阳,人有视暝,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晴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董仲舒的思想体现了
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B.其联系是杜撰的联系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五)现象和本质
1.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3.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①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表现在:
其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只能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其二,现象是事物个别的具体的方面,本质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
其三,现象是易逝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其一,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表现。真象表现着本质 它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象也表现着本质 它从反面歪曲地颠倒地表现着本质。
其二,本质也离不开现象。本质不能赤裸裸地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4.割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会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5.把握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现象和本质存在着对立,这使科学研究成为必要;现象和本质存在着统一,这使科学研究成为可能。
②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必须做到:
其一,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占有大量的丰富的尽可能合乎实际的现象材料。
其二,要对现象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加工,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要善于分辨真象和假象,不为假象所迷惑。
其三,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我们还需要在关于事物本质认识的指导下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
(六)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表现在:
其一,它们的地位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
其二,它们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
其三,它们的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使事物发展的趋势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其一,必然性不能离开偶然性,必然性总是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为自身开辟道路。
其二,偶然性也不能离开必然性,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补充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制约。
其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为必然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偶然;在一定条件下为偶然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必然。
3.批判非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
①要批判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纯粹必然的。
②要批判唯心主义非决定论。非决定论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把一切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4.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既然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应努力去认识必然,掌握必然。掌握了必然我们就获得了行动的自由,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立在自觉而不是盲目的基础上。
②既然偶然性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也应重视偶然。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排除不利的偶然因素,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③既然必然性隐藏在偶然性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偶然之中发现必然,把握必然。我们要善于观察一切偶然现象,使它们成为我们认识必然、把握必然的契机。
(七)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因果联系的特点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简称先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原因和结果必须同时具有必然的联系,即二者的关系属于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不等于“由此之故”。
综合性不定项选择题举例:讲义123页
24.国外有个学者曾花过很大经历考证欧洲近代史,最后得出结论说,欧洲近代史上所发生的一切,全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拿破仑一世肚皮上的一块牛皮癣有关,其推导过程是:查拿破仑陛下肚皮上生有一块顽癣,按照法兰西国情,癣之为病很不高雅,它只在贱民中才会流行,因此,这块“御癣”受到了拿破仑的新婚夫人,高贵的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莎的蔑视与憎恶,这使拿破仑自惭形秽,无地自容。在自卑心理的支配下,拿破仑萌发了军事冒险的野心,他要亲率大军去揍俄罗斯人,企图建立盖世之功以博得夫人的青睐兼雪肚皮之耻。不料,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是个谨小慎微,胆怯持重的家伙,他在战争中力求万全,一再退避,结果,竟把拿破仑的60万大军脱垮了。这样一来,不仅促使法兰西第一帝国****,而且引起欧洲各国政局的动荡,同时还激发了俄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思想的兴起,既出现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又出现了赫尔岑的论著和普希金的诗篇这一推导
A.夸大了历史现象的偶然性,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完全否认了历史的因果联系;
C.否认了历史演化的可知性;
D.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单项选择举例:讲义83页
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01年文1)
A. 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 非决定论的观点
D.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单项选择举例:讲义90页
1.FaGuo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99年文3)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①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不能混淆。无论倒因为果还是倒果为因,都会引起极大的混乱和危害。
② 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其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其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两种情形:第一,同一现象,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现象而言,是原因,相对于引起它的现象而言则转化成了结果;反之亦然。第二,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作用,不仅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原因。
4。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①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因果联系为客观事物所固有,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因果观念不过是客观因果关系的反映。
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目的论则把因果联系神秘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是为了实现某种预先安排好的某种目的的结果。
②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
因果联系普遍地存在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之中。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③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
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果联系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
一因一果,即一种原因引起一种结果。
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多种结果的利弊共存性,要注意权衡利弊。
同因异果,即同一种原因在不同的场合下分别引起不同结果。
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由多种原因引起。
同果异因,即同一结果在不同条件下由不同原因引起。
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即多种原因交互作用,共同引起多种结果。
综合性分析题举例:讲义124页
27.西方有则幽默:一位学者抓住一只跳蚤放在手上,对它说:“跳!”跳蚤跳了一下。尔后,学者割去了跳蚤的双腿,重新把它放在手上,命令道:“跳!”这回跳蚤不跳了。于是学者作出结论说:“当一只跳蚤的双腿割去以后,它就变成了聋子。” 学者的错误在于:
A.完全否认了事物的因果联系;
B.虽然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但违背了异因同果的法则;
C.虽然承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但违背了异果同因的法则;
D.把复杂的因果联系简单化了。
5。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存在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科学就是要根据结果探寻原因,根据原因预见结果。
②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工作经验。我们由果溯因,可以发扬成绩,吸取教训。
③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预见性。我们由因及果,可以推动有利的原因转化成有利的结果,防止和排除引起有害结果的原因。
(八)可能性和现实性
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过程的一对范畴。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在研究可能性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没有客观依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加以实现的东西。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可能性误做不可能性。否则,我们会放弃必要的努力,使有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没有变成现实。在危险的面前,我们也会丧失警惕,一旦危险发生而手足无措。
在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把不可能性误做可能性,否则我们会徒费力气,劳而无功。我们还会在并不存在的危险的面前杞人忧天,惶惶不可终日。
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一定阶段上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又叫非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必要条件尚不具备,因而只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上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抽象的可能性不同于不可能性。不可能性是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成现实的东西,而抽象的可能性一旦在将来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条件,就可以转化为现实。
我们不能把现实的可能性误做抽象的可能性。否则,我们就会把今天能够实现的任务推给将来,这是一种“右”的错误。
我们也不能把抽象的可能性误做现实的可能性。否则,我们就会把将来能够实现的任务勉强放到现在来做,这是一种“左”的错误。
③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
可能性在质上有好、坏之分,我们区分这两种可能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条件,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也做好另一手准备,防止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
④要区分可能性的程度。
可能性在量上有大小之别,或然率或概率即是表示可能性在程度上之大小的公式。精确地了解可能性之大小,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数”。
3。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实现的现实,而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二者不能混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其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离不开现实性,可能性的根据存在于现实性之中;现实性也离不开可能性,现实性是由可能性发展而来的。
其二,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这是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另一方面,现实性又包含着新的可能,这是现实性向可能性的转化。
4。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我们做工作要从现实出发。
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分清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使好的可能变成现实。
三、质量互变规律
考点: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一)质、量、度
1.质
①质的含义。质是使事物成为自身而与他事物相区别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②质和事物的关系:质和事物是不可分的。凡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凡事物,总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③质和属性的关系:
属性的含义。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属性是质的表现,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质由该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决定。由于矛盾往往是复杂的,所以事物的质和属性往往具有多样性。
④认识质的意义:
其一,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才能把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加以区分。
其二,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只有先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进而认识事物的量。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起点。
2.量
①量的含义。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②量和事物的关系: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的。凡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凡事物,总是具有一定量的事物。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③量具有多样性。
④认识量的意义: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定量分析固然要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但定量分析同时又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
3.度
①度的含义。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②关节点的含义。关节点是指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或最低界限,是度的两端的极限。
③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一方面,量中有质,质中有量;另一方面,质和量相互规定,一定的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一定的量又规定着质的稳定性。
④认识度的意义:
其一,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
其二,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综合性不定项选择题举例:讲义123页
21.西方有则幽默:说一群豪猪挤在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所引起的疼痛又迫使它们分开,可分开以后又感到寒冷,于是再度挤到一起如此反复多次,他们终于找到了最佳的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或者说,在尽可能不冷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疼痛,这则幽默所蕴涵的哲理是
A.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
B.两点论就是均衡论,是全面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法则;
C.不能孤立地做事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制约;
D.兑现主观需要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