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学原理》王惠岩考研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6 09:2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绪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特殊的历史现象。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建立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利用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调节利益分配,解决社会冲突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人类政治活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任何一种政治学说,都是某些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直接反映。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学说,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节 政治学研究对象
    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古希腊:城邦,城市国家。
    亚里士多德:国家的活动。
    中国古代:主要是统治的意思。
    古往今来主要分两种观点:
    (一)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方政治学者的解释。
    (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一) 对政治的解释共分五种:
    (1)道德观点,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
    (2)法律现象,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
    (3)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围绕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二) 对政治的本质和含义归纳:
    (1)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3)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中心问题是国家。
    (4)活动:是科学、艺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来研究它。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提示了政治现象的范围,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范围。二是界定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
    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国际关系考研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
    因此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作这样的表述:即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研究范围归纳为六个领域:
    (1) 政治学基础理论。
    (2) 中国政治。
    (3) 比较政治。
    (4) 公共政策。
    (5) 行政管理。
    (6) 国际政治。
    哲学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两者的联系非常密切。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决定政治学与经济学密切联系的另一个重要国素,就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的问题。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因此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
    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在历史上,政治学和法学曾经长期处于彼此不分的状态。但研究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政治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现象,权力是其研究的核心;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以特定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重点。法是进行政治活动和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 规范手段,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政治,政治必须采取合法性的形式而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因而政治和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政治学和法学也就具有联系的必然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儒学: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韩非:法治和霸道。
    老子、庄子:无为而治。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神权高于王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教权。
    马基雅维里:马克思称其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
    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主张用社会政体代替国家。
    西方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国家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与类型、宪法条文及其类别等。
国际关系考研论坛http://bbs.newslist.com.cn
    第二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以政治权力为研究对象。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11-16 09:27:3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国家的本质问题,也成为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三层含义:(1)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阶级统治。(3)是个机器。
    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表现有三方面:
    第一, 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第二, 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
    第三, 赋税制度的确立。
    阶级权力通过一定形式上升为国家权力的结果。公共权力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必要条件。
    国家权力特性主要表现:
    第一, 强制力的垄断性。第二,普遍的约束力。第三,主权性。国家主权:是统治阶级专政的全权在政治、法律上的表现。
    国家三要素:主权、领土、居民。
    国度:按政治地理位置划分的。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
    两种职能的关系: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强内部职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外部职能;有效地发挥外部职能,巩固和社会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
    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性质和方式的角度分: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又叫镇压职能,是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在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社会职能: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
    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第三节国家的消亡
    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逐渐向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阶级,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最高级的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已经消除了,阶级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国家消亡的条件。
    必须消灭阶级差别,国家才会消亡。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
    上的不平等。
    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其中主要是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还需要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只要有法,就需要有保证法律实现的具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关。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国家的消亡的途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是指国家消亡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使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和精神条件的逐渐完备、人们之间关系的逐渐改变,作为强制性的暴力机器的国家,才逐渐地成为社会上所不需要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1-16 09:27: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09:27:44 | 只看该作者
我顶顶,我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16 09:27:54 | 只看该作者
xiexielouzhuhaox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16 09:28:01 | 只看该作者
xiexiexx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16 09:28:07 | 只看该作者
xiexielouzh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1-16 09:28:14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东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1 11:5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