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军战场救护回归传统 止血带重获官兵青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0 09:2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料图:美国军队培训部门为让军人更好地认识伤口及一些救治手段,而用模拟人做止血包扎的场景。


  在现代战争中,越先进的技术越容易受到追捧,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技术必然“过时”;只要经过改良,它们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据美国《纽约时报》5日报道,美军军医在前线救治伤员时,重新发掘一些老技术的价值,取得了不错的实效。
  止血带重获官兵青睐
  上溯至1550年,法国医生巴累在救治伤员时首次发现,如果把血管用丝线扎住,反而会比用烙铁处理伤口流血更少,他用这种技术救活了更多人,因此被称为“战地外科之父”。
  而今,战场救护技术已不可与16世纪同日而语,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伤员救治多数仍然与“血”有关,包括用更好的方法止血,防止再次出血,以及输血等。统计数据显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伤员的死亡率只有8.8%,越南战争期间的死亡率是16.5%,二战时这个数字则高达22.8%。正是由于止血技术的改进,伤员死亡率才大幅下降。不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进步都与旧技术的“复活”有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旧的技术手段在过去的50至100年里曾被许多军医放弃,如今则被重新发掘并加以改进。
  1993年,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一场战斗中,约170名美军在狭窄的街道上遭到围攻,100多人受伤,18人死亡。事后分析发现,死者中有好几名是因失血过多而丧命,有个伤员却因为在大腿上用临时止血带止血而死里逃生,这几乎是最原始的止血方法了。
  美军对索马里的教训进行了反思,再次强调传统止血法。事实上,新的急救策略最重要的改变就是赞同使用止血带,这种方法在20世纪后半段一度被抛弃。虽然有导致组织缺血坏死的危险,但经过改进的止血带可以让力尽可能均匀地分布,而且只用一只手就可以绑紧并固定住。如今,每个参战士兵都随身带着一条止血带,军医则带着6条。
  止血带的价值在实战中获得了证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大部分伤员是因爆炸受伤而不是被枪打伤。路边炸弹会将士兵的四肢炸断,如果不立即止血,10分钟内就会导致死亡。为了防患于未然,很多美军士兵在徒步巡逻时会在四肢上松松地扎上止血带,一旦发生意外,可以立刻扎紧进行止血。有消息称,下一代作战服的设计者正在考虑是否将止血带直接做进服装中,并配备一个充气罐,紧急情况下可以给止血带充气加压。军事分析家估计,在近年来的战事中,古老的止血带至少挽救了1000名美军士兵的性命。
  有些士兵的受伤部位较为特别,比如颈部、胸部、腹部和腹股沟等,这些地方没法用普通止血带,伤者仍会失血过多而死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被称为“作战纱布”(Combat Gauze)的新型止血带被发明出来。它的织物中含有高岭土粉末,可以刺激血液凝结。该物质已被证明比凝血粉末更有效,因为后者在止血过程中常被流血冲掉。
  “望闻问切”评估伤势
  大部分受伤的士兵会丧失足以威胁生命的血量,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是另一个需要军医们认真思考的地方。答案出人意料地简单:别忙着动手,视伤员的身体情况而定。正常的血压是120/80,但即使伤员的血压降为85/40,只要他还清醒,医生就无需过分担心。如果血压过低导致休克,只要在静脉中输一升血就会好转,所以医生要随身携带输血工具。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伤员如果因失血过多导致血压下降,医生偏爱让血压保持在低水平,一来伤员能够承受,再就是如果冒险升压会让血凝块被冲走,让事情变得更糟。但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军医却不再使用这个方法。如今,在阿富汗战场上,这种方法重新被启用。医生们被告知,应通过观看、问话以及测量脉搏来评估伤员的状况。脉搏分为“无”、“弱”或“正常”,借助这种评估,可以做出如何进行抢救的决定。
  哪种输血方式更稳妥?
  与血液有关的第三大创新发生在手术室里。过去,面对休克的伤员,医生会用补充红细胞的办法使之苏醒。现在,医生更喜欢输全血。血液由45%的血细胞与55%的血浆组成,后者包含“凝血因子”。当病人出血时,这种蛋白质会大量消耗。如果输入的大部分是载氧红细胞而没有足够的血浆,流血最终就会失去控制。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一些军医使用VIIa因子,这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让病人在24小时内获得更强的凝血能力。可是,这种疗法的效果至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所以还是用全血输入法比较稳妥。
  全血在救治伤员方面有近乎神奇的力量,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便得到了公认,但后来科学家发明了血液分离法(把血液按成份保存,比如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全血输入法不再受青睐。在近些年的战争中,全血输入法又得到了认可。在2004年伊拉克的一场战斗中,数十名美军伤员全部输了全血,而且都活着撤离了战场。参与救治的军医后来总结说,输入全血的病人的存活率,是单纯输入红细胞的病人存活率的9倍。
  正是看到了全血的价值,美军战地医疗部门才出台了一条新规定,那就是输入的血液中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的比例应为1:1:1。即便如此,从捐献者那里直接抽出血液输入病人体内的效果还是更好一些。输入全血不仅有助于加快血液凝结,而且还能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多器官衰竭的风险,血液越新鲜,效果就越好。
(责任编辑:刘峰)
更多
收起
开心网
人人网
豆瓣
转发至:
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8 12:4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