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失意项目里的差异思维 好公司为什么会有坏产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8 11:4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月上旬,谷歌突然宣布将关闭Google Wave服务,对于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产品突然关掉,谷歌并没有做太多解释,只是高级副总裁乌尔斯·霍泽尔在官方的博客上简单说了句“用户对Google Wave兴趣不高”。真的兴趣不高?没有人说得清。但谷歌多久时间能决定一个项目生死的问题,因这个事件被摆到了台面上。在关闭Google Wave的消息公布之后不久,这个服务的粉丝就开办了一个后援网站savegooglewave,在表达惋惜之余,他们也表达了自己对谷歌的怨念——给一个只有一年时间的服务下达死亡判决,相当轻率。
  Google Wave为什么失败
  在Google Wave之前,谷歌已经砍过太多项目,包括类似于“第二人生”的服务lively以及产品目录搜索Catalog Search等,但没有一个项目在关闭时有Google Wave的影响力那么大。
  此前,谷歌对它极为重视,从把它放在谷歌开发者大会上发布就可见一斑。谷歌的联合创始人布林则给予了这个项目高度评价,他说“Google Wave建立了交互性的新标准”。
  从Google Wave的特征来看,它的确是个野心勃勃的产品。它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看起来像是电子邮件、Twitter和论坛的混合体,而且在某些细节上的确做得很足,比如你可以看到对方的实时输入状况。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外界对这项服务相当期待,以致Google Wave的一个邀请都在eBay上卖到了5000美元,但接下来,这项服务的用户并没有像谷歌预想的那般出现强大增长。到了今年的开发者大会时,Google Wave的活跃用户只有100万人,和Foursquare的用户相当。平心而论,这个用户量并不算太差,但和谷歌的其他服务横向对比,这个数字则显得有点寒碜,谷歌的另一项类似于Twitter的社交服务buzz,用户已经达到了2亿人。
  关于Google Wave落败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很少有人明白Google Wave可以用来做什么。的确,它像是各种服务的集合体,但问题是,在各个单项服务上,绝大多数人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还需要这样一个额外之物呢?Google Wave的开发者拉斯姆森在回答媒体的问题时,坦诚地说这个问题他们最早也没思考清楚。服务开放一周年之后,他们才从用户的体验中总结出Google Wave的“甜蜜点”在于集体协作上,简单来说,就是把Google Wave当作团队工作的协作平台,无论是邮件、文件还是其他的东西,在这个平台上都可以无缝链接。
  但这样的想法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厢情愿,最直接的原因在于Google Wave的界面很复杂,很多人即便有心尝试,也不太明白怎么使用。对于一贯以简洁为设计思维的谷歌而言,Google Wave是个例外,它上面的按钮多而繁琐,使用起来十分花心思。在服务出台的时候,谷歌官方甚至给用户以长长的入门指南,可想而知,Google Wave的用户体验并不出色。
  虽然产品本身的质量不算出色,不过谷歌关闭这项服务,还是让不少人大感意外。普遍的观点是,谷歌留给Google Wave的时间太少了。一直关注Google Wave的techcrunch专栏作家西格勒说:“谷歌之前说这是面向未来的产品,我很惊讶,谷歌只给了一年的时间来证明他们的‘未来’。” 他认为谷歌太急于求成了,他给出的具体意见是,既然被当成协作工具, “Wave应当是被当成了一个实验产品嵌入到Google Docs里面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当成下一代的沟通工具,至少不应当成为第一个这样概念的工具”。
  Google Wave的粉丝在《纽约时报》的网站上留言说,这个项目的确没有流行开,但是“无论是电子邮件、即时聊天还是社交网络,都不是在一年时间普及到大众市场上的”。不过,对于既成事实,他们也无可奈何。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谷歌的CEO施密特说,Google Wave的技术将被用到其他项目当中,比如社交服务Google Me。
  谷歌的坏项目
  没有多少人清楚谷歌在同时开展多少个项目,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谷歌在搜索领域之外的项目的确是乏善可陈。在极为热门的社交领域,谷歌几乎是无所作为。券商Wedbush因此对谷歌在项目上的不平衡忧心忡忡,对其给出“弱于大盘”的股票评级。
  谷歌的问题,几乎是所有大公司的通病。依靠一招杀手锏赚得盆满钵满之后,想要拓展其他业务领域却总是难上加难。依靠操作系统和Office套件而生的微软一直做不好在线业务即是明证,在门户和搜索引擎的项目上,微软8年来烧了60亿美元还是没有翻身。在陆奇入主在线部门之后,这些项目才开始重露曙光。对于谷歌而言,今年以来最让人感到奇怪的则是nexus one的诞生——没有人会想到毫无手机设计和制造经验的谷歌会推出一款Android手机,不仅难敌苹果,更是在Android阵营内树敌。这款手机的失败理所当然,但谷歌当初为何会有这样的项目,外人却难以理解。
  事实上,谷歌从来就没有微软那么明确的商业逻辑,在很多项目上它并没有过多商业上的考虑——比如Google Sky和新能源上面的投资,但它们对谷歌的形象大有裨益。但现在,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头不讨好的项目已经越来越多了,ZDNet总编拉里·迪克南说,除了最新被拿下的Google Wave,谷歌还有很多项目是多余的。它一股脑列出了10个,包括桌面搜索、支付服务checkout、工具条Google toobar等等。
  此外,谷歌很多收购来的项目,也没有契入到谷歌的体系当中,最终都打了水漂。最为明显的例子是2005年收购的项目Dodgeball,这个位置服务被谷歌收购之后一直停滞不前,最终关闭了事。但这两年LBS大热之后,谷歌却又重拾了位置服务,他们开发了Latitude。但现实是,Latitude和当初的Dodgebal并无本质差异。反倒后者的开发者丹尼斯·克罗利开发了Foursquare,成为Latitude的强劲对手。于谷歌而言,这样的竞争本可避免。
  《财富》杂志认为,种种问题源自谷歌在管理上过于放任,而且在资源配置上也不合理。他们举出的一个例子是:在线网页编辑工具Google Page Creator,是谷歌实验室于2006年推出的产品,但没过多久,它遭遇了谷歌同类产品Google Sites的竞争,最终只能合并。
  谷歌在项目开发上的自由(抑或放任)作风,和苹果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后者的工作气氛一直极为紧张,且直接听命于乔布斯,以至只要乔布斯不满某个细节,项目就得推倒重来。但这样的作风并不影响苹果持续推出好产品。考虑到项目的成功率,现在或许可以重新思考一下这两家硅谷领头企业的内部文化了。
  坏项目里的思维差异
  史玉柱曾经是特立独行的互联网创业者,他引入的免费网游概念几乎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个行业的赚钱传统。抛开网游道德层面上的问题,且以网游赚钱比例而论,史玉柱的这个举措堪称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创新。但最近51.com的颓势,则让在网游*业纵横捭阖的史玉柱,出现了少有的败笔项目。没有人知道史玉柱花5000万美元投资51.com的真正目的在哪里,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判断是,51.com的发展并没有像他预想的那般好,这5000万美元可能要打水漂。媒体对51.com的报道大多数语焉不详,普遍的推测在于51.com面临投资人的盈利压力而乱了节奏,比如,51.com希望通过增值服务的大量促销而获得收入,最终却败坏了用户的兴致。而在这背后,与盈利压力相对应却又秘而不宣的事实是,史玉柱已经是51.com最大的股东。
  每个人都得承认,能赚钱的产品,需要好的用户体验。而好的用户体验,则需要技术支持。
  在项目的技术和盈利两端,谷歌永远都是将前者做好,再考虑后者。但在中国,这两者几乎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势。于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上最常听见的声音不是关于技术的讨论,而是层出不穷的利益口水战,从前两年的视频领域到今年的免费杀毒软件领域,莫不如此。一个好端端的新生产业,愣是被金钱掐住了脖子。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反倒腾讯踏踏实实地依靠模仿并进行保守创新,赢得了更多用户。史玉柱曾经走得更远,但是他在盈利的需求上,永远都比马化腾更着急,于是便有了51.com现在“杯具”的一幕。再也明显不过,谷歌绝大多数项目只是因技术和定位问题而亡,而51.com则是过度追求盈利遇阻——它原本被称作是腾讯的挑战者。中外互联网公司在做项目时的思维差异,从两个这样的坏资产上就能明白无误地看出来。
  
(责任编辑:李瑞)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转发至: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10:53 , Processed in 0.4062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