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节遍地开花 产业链尚待重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8 11:4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困惑一:盈利困局
  问题:数量猛增,但能够实现盈利的却屈指可数,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音乐节项目良莠不齐,观众还需培养。
  支招:采用依托政府、景区的合作模式或与地产商、品牌商合作,以解决盈利困局。
  张帆:现在的音乐节,主要有几种人在做:一种是成熟的有经验的人,这些人做音乐节,通过卖票加上赞助费是有可能实现盈利的;第二种是投资人来做音乐,因为发现音乐节有利可图,因此快速进入;第三种就是由政府来做的音乐节,因为政府觉得大型的露天音乐节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他们希望借此来提高当地的旅游收入和提升地方品牌的知名度。第三种属于城市投资,不在乎音乐节本身的收支平衡,而是从拉动城市经济的角度来算账。
  所以单就音乐节本身,盈利的还是少数。另外,目前观众还需要培养,现在还没有大量人的参与。有些音乐节花了很多钱,投入成本很高,但却缺乏品牌认知度,导致门票收入无法支撑其运营。
  今年,迷笛音乐节再次回到镇江,镇江政府为此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了上千万元,而直接投给音乐节的资金就达500万元。
  和政府的合作解决了资金、场地审批等问题,而音乐节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南京、上海的观众,从而拉动了镇江的消费,达到了地方品牌宣传的目的。今年迷笛音乐节主办方的利润会在100万元,我们采用门票与赞助广告位分成的方式,基本上是五五分。
  沈黎晖:今年音乐节能够盈利的最多也就有5个。做音乐节需要在场地、乐队、舞美、后勤、保安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少则两三百万元,多则近千万元,但门票票价目前大多还处在100~200元之间的低位,所以单纯靠门票收入根本无法收回成本。
  音乐节目前解决不了盈利问题的原因首先来自市场,这个市场还不是很成熟,未来音乐节市场会很大,但现在还处在观众培养的阶段。
  这个阶段要想实现盈利就需要多条腿走路,摩登今年做了4个音乐节,两个是独自办的,一个是和诺基亚合作办的,另一个是我们承办的长城探戈钨音乐节,另外还在上海世博会上做了草莓音乐节。
  我们办音乐节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一是我们全额投资,我们控制品牌;二是与赞助商合作,企业冠名以及提供一些资金和艺人支持;三是和政府合作,就像长城探戈钨是和延庆政府以及IDG音乐谷地产项目一起合办的,我们作为承办方拿固定的承办费用,这对我们来说是固定的收入,而按需定制音乐节也是我们商业模式的一种新尝试。
  刘一凡:我做了两届张北草原音乐节,其中投入最多的并不只是钱,更多的是时间、人力和精力。很多人认为办音乐节可以挣到名誉和利益,但是音乐节绝对不是谁都能做的。最起码得具备雄厚的资金、完善的队伍、众多的社会网络资源以及政府的支持。但是在目前,中国音乐节面临的状况是:大广告客户对音乐节赞助都保持观望态度,因为市场现状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投资的信心;音乐节现场的商户收入并不可观;政府的赞助资金也非常有限。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中国音乐节的投资方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的原因。
   李岱:我对音乐节的盈利长期持乐观态度,但短期是悲观的。音乐节要想成功,第一需要和政府合作,有当地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第二必须要获得当地主流媒体的支持;第三就是要获得当地市场的认可。
  音乐节井喷现象有好有坏,好的是参与人众多市场影响剧烈,不好的是市场混乱,作品良莠不齐。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投资商非理性进入,导致数量众多的音乐节大部分都在赔钱。他们会以非常低的价格卖赞助位或广告,这就导致了价格的恶性竞争,进而破坏了整个音乐节的良性发展。我认为音乐节的前景短期不是特别乐观,近期会有一批不成熟的音乐节倒下去。另外,政府支持或短期投资不可能长期支持音乐节走下去,只有那些能够通过自身的商业模式获得生存的音乐节才会留下来。
  困惑二:内容同质化
  问题:上百个阵容相当的乐队,让音乐节内容同质化严重,运营缺少新思维。
  支招:培养新人,为音乐节找到准确定位,结合城市特色,研究细分市场,规范音乐节的市场操作。
  沈黎晖:我们现在就在研究解决在北京做音乐节同质化的问题,我们希望将摩登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分化为两种不同的风格音乐节。
  目前解决同质化问题有两种途径:一是培养新人;另一个办法是增加海外艺人的比重。
  此外,每个音乐节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今年雪山音乐节,就是根据地域的特色很恰当地融合了相应的音乐而没有把摇滚生硬地搬过去,有些地方适合民谣,有些地方适合爵士,这些都需要研究。
  音乐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细分化,不是所有音乐节都要做成大型综合类音乐节,音乐节需要思考怎么根据城市的气息来细分市场,最后可能真的存活下来的大型音乐节不会超过10个。
  张帆:在音乐节内容上我们会不断推出新的乐队,我们有迷笛音乐学校,每年起码有一半的乐队是新面孔。另外,就是控制音乐节虚报票房收入的现象,因为这也会给音乐节带来混乱,不利于音乐节健康发展。
  刘一凡:中国的音乐节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中国多年来音乐产业枯竭,造成被认可的乐队并不多,艺人也缺乏。作为音乐节主办方,我们会对来到张北草原音乐节的乐队和艺人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在音乐节上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摇滚音乐节并不是适合任何城市和任何地区的,需要具备特定的条件。现在的摇滚音乐节,已经有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变。而很多观众去音乐节也已经不是单纯地冲着音乐而去的,音乐节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型的音乐嘉年华。所以,音乐节对于地点和环境的选择是否恰当,也是决定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困惑三:新型产业链如何完善
  问题:以现场音乐为增长点的新型产业链尚待完善,前端音乐人的创意和后端衍生品的开发需要打通。
  支招:以现场音乐为核心,打通唱片公司、艺人经纪公司以及周边各个环节的界限,使整个产业链能循环起来。
  许晓峰:深圳沙滩音乐节已经举办了六届,同时我们在那个地方也慢慢衍生出一个音乐产业发展基地,包括制作中心、剧场、创意产业一条街、录音棚和展览中心等,产业集聚效应使得音乐产业的各种业态都在周边发展起来了,最后在那里建了个音乐产业公园。
  深圳沙滩音乐节通过政府主导和成本控制,从第一届就开始盈利,但音乐节现在只是我们音乐产业基地的一个项目。除此之外我们还作为音乐节的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做一些演出项目,比如摇滚三国等,然后将这些投资孵化的音乐节项目植入到我们投资的音乐节中,这样做既降低成本还能培养新人。音乐节不是一个单独的项目,而是从机票到吃住行再到衍生产品的开发都是捆绑在一起的项目,比如我们的沙滩音乐节就开发了沙滩墨镜这个产品,上面既有我们音乐节的LOGO还能够听音乐,这个墨镜里边有200首歌,这是我们沙滩音乐节研发出来的,但衍生产品的利润规模目前还比较小。
  李岱:我觉得衍生品的开发得等到音乐节形成规模才有意义,当音乐节市场和品牌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整个的产业链才会形成。
  沈黎晖:实际上音乐节是“摘果”的工作,所以要想盈利还需要“种树”。也就是前端需要艺人,后端需要唱片公司、经纪公司,只有唱片公司才能长久的推动这件事情。
  音乐节只是提供一个瞬间的舞台,音乐产业是个完整的产业,从前端的唱片公司、艺人经纪到livehouse(现场音乐演出场地)等小型演出,再到巡回中型演出,最后再到音乐节,实际上这是一个体系。但目前音乐公司、小型演出体系还是比较薄弱,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整个产业循环起来,既要给很多音乐节输送音乐人,还要不断通过现场音乐发行唱片。但一定要有正规军做前端的事情,音乐是第一位的,艺人最关键。
(责任编辑:李瑞)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转发至: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5 06:5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