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汇网讯】3759米,这是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造的最大下潜深度。
要想在海洋中达到如此深度,即使在拥有先进科技的今天,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以至於今年7月之前,世界上只有美、法、俄、日四个国家能够做到。
![]()
海试期间,潜航员通过机械手,先後将一面五星红旗和标志物「龙宫」布放到南海海底,并完成一系列作业目标。
近日,京华时报记者采访了「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和首席潜航员叶聪,揭秘「深海蛟龙」。
「蛟龙号」外形似鲨鱼上月底,中国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宣布,「蛟龙号」载人深海潜水器海上试验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3759米。
两部委的用语中,难掩激动之情,诸如「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等字眼频频出现。
实际上,作为我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设计深度为7000米,可以到达全球99.8%的海底。
它的外形像鲨鱼,有着白色圆圆的「身体」、橙色的「头顶」,身後装有一个X形稳定翼,在X的四个方向各有1个导管推力器。
在母船「向阳红09」上,大家都管「蛟龙号」叫「小胖」。「小胖」个头不大,长8.2米、宽3米、高3.4米,内部的载人舱呈球形,可同时运载3名潜航员。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介绍,「蛟龙号」具有贴近海面稳定的自动航行功能,以及针对作业目标出色的悬停定位能力。
「蛟龙号」还具有高速水声通讯功能,可以将图像、语音和数据从深海实时传输到地面,实现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此外,「小胖」的水下「乾粮」——水下蓄电池容量大,水下作业能力和持续时间优於国外。
技术难度不逊「神六」徐芑南介绍,载人潜水器研制过程中,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相当多,包括生命支持保障、远程水声通讯、操纵性能优化等。
这其中,如何保障潜航员的舱内安全是项目组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蛟龙号」舱内安全保障系统要求很高,装配了生命支持系统和两套氧气供给系统,以保证3名潜航员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据徐芑南介绍,在设计深潜器的生命支持系统时,设计人员还和负责「神舟六号」宇航员安全保障系统的专家进行过多次沟通。「在大洋深处,载人舱内要完全模拟地面大气环境,保持氧气、二氧化碳的一定浓度及正常温度、湿度。」一个公认的说法是,「蛟龙号」潜水器的技术难度在某种程度上不逊於「神舟六号」飞船。海底插国旗表达喜悦「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成功潜入水下3759米後,引发一些外媒妄加猜测,指责中国深潜计划是企图争夺海底资源。9月11日的《纽约时报》还将潜航员在南海海底插国旗的行为与俄罗斯在北极海底插旗联系在一起,并极力渲染中国此举的政治含义。
对此,「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蛟龙号』的主要目标是资源勘查及相关科学研究,外媒的各种随意猜测都没有根据。」「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认为,插国旗的地点完全在自己的专属经济海域,其目的是为了训练我们操作机械手的能力,同时表达大家创造深潜纪录的喜悦,「就像登山运动员到达山顶插上国旗一样」。
「当我们在与台风周旋、与烈日抗争的时候,全体参试队员心中想的是祖国」,全程操作「蛟龙号」的首席潜航员叶聪表示,在海底插国旗,是为祖国自豪情结的一种自然流露。
下潜时最怕废弃渔网「纠缠」「蛟龙号」也有「司机」,他叫叶聪。作为首席潜航员,两年来,他先後28次驾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执行下潜任务。
「潜航员就是深海的哥」,叶聪幽默地说。他觉得,潜航员就像出租车司机,把搭乘的科学家送到深海区,「造潜水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带更多人去深海。」国旗保持「飘扬」姿态京华时报:在海底插国旗有什麽特殊含义吗?
叶聪:在海底插国旗并放置寓意中国载人深潜成功的标志物「龙宫」,只是机械手的一项训练科目,目的在於提高潜航员操作机械手的熟悉度。机械手外形类似於人的臂膀,可用於布放水下设施,收集样本等海底作业,要求潜航员很好地操纵它。
京华时报:在海底插国旗经历了哪些过程,存在什麽难度?
叶聪:我们在水面上以平均每分钟37米左右的速度下潜,100分钟後到达海底3759米,然後将潜水器停放在平稳地带。这时放出机械手,让它从舱底的采样篮中取出国旗,并将国旗插到指定位置。难度在於要把国旗插得笔直,就得保持机械手由上往下的竖直动作,可是有时候方向不太好控制。海底过硬时还得换地方,如果潜航员操作不熟,就需要重复进行,非常考验耐心。
京华时报:国旗为什麽在海中也能「飘扬」?
叶聪:国旗和「龙宫」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由於海底的特殊环境,它们都是采用抗腐蚀性优越的钛合金材料,表面经过颜色处理,国旗能始终保持「飘扬」的姿态。「龙宫」外形像是一个倒扣的「八角盘」,表面刻有试验的文字描述和工作人员签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