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务院:到2015年地震发生2小时内开展救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6 09:1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15年,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健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意见》指出。
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综合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3.0级以上地震。2020年,建成覆盖我国大陆及海域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地震科技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在“大力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方面,《意见》细化了四点要求。
首先,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地震预案及相关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适时组织跨地区、跨部门以及军地联合抢险救灾演练。
其次,加强国家和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军地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部队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医疗、交通运输、矿山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
第三,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第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加强救灾物资设备的质量安全监管。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应急救援产品动员生产能力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08:1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