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Jintao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要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改革要发展,社会环境很重要。没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问题重生,社会不安定、不和谐,那么,我们的改革事业将疲于应付问题,而难以真正推动具有突破性的变革。要想让科学发展能够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在社会建设上下大工夫。
怎么样才算下大工夫?不是空喊和谐的口号,而是要做争取和谐的举动。在城乡二元化格局长期存在的历史背景下,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在社会建设方面什么工作都不做,那么和谐社会就只能是掩耳盗铃。我们不需要口头上的和谐社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没有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也难以达成。但是,社会建设怎么建?关键还是要从社会管理制度上变。
社会管理制度的变并不简单。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在这一方面的欠账很多。想要一下子把欠账抹平,不仅需要花较大的精力,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需指出的是,社会建设不像经济建设那样立竿见影,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可能是投入未必能立即产出,这就对官员的政绩认定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之说,但对于很多官员来说,种树是为了给自己乘凉,如果不能乘凉,树大抵也是白种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既然要搞社会建设,也应当在官员任职的稳定性和政绩评价体系上做一些新文章,不要让官员以急功近利为要。也就是说,应当把社会管理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改革统筹来做,不可偏废。否则,改了这个不改那个,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导致改革出现阳奉阴违的情况。
在新的改革形势下,我们必须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看待社会建设。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甚至可质疑不搞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还算不算社会主义?胡Jintao总书记在深圳讲话中表示,要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些体系的覆盖和基本需求的满足将能达到什么效果呢?就是全体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型公共服务。城市也好,农村也罢,在公共服务上应享有同等权利,不能够厚此薄彼。说实话,农村公共服务相对于城市而言缺乏很多,我们以前经常让农民自力更生,自我解决,其实是忽视了政府的作用,也加剧了农民的弱势地位。那么下一步我们的改革显然要在公共财政的走向上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应当先有一个偏向公共服务长期不足的地方的投放比例,待补完政策欠账以后,保持一个动态平衡的财政支出模式。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服务型政府理念,率先推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并且在全省范围内要求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结对帮扶,目的也就在于搞好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率先在全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俗点来说,还是一个“花钱”的过程。这不像搞经济建设,看到的是钱财入袋,满心欢喜;如果一个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社会建设作为“花钱建设”,难免让人满腹忧愁。工资要发,公路要挖,哪里顾得上社会保障呢?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导致社会建设的不平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尤其是更高一级的政府必须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看待财政分配,有意调节,使经济落后地区也能够拥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只有社会保障到位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居者有其屋,人们才不至于为了学位、看病、住房而四处奔波、不堪重负,人心也才能够真正安定下来。人心安定,社会才和谐;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才有坚实的后盾。社会和谐是基石。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树立科学的稳定观,稳定不是一味靠压力、靠堵,而要学会疏导、疏通。社会建设搞好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了,社会怨气减少了,戾气被消弭了,对于不稳定现象来说,便是釜底抽薪。从长治久安的角度来说,经济建设是保发展,社会建设是保稳定,二者相辅相成。改革到了今天,改革开放的成果理应为全体公民所共享,共享的渠道正是靠社会建设。广东经济建设走在前,社会建设也要走在前,这是总书记对特区乃至广东的期望,也是广东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必然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