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正日访华为何“不走寻常路”
作者:何亮亮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他携带他的三子金正银,离开吉林毓文中学抵达省会长春。韩国和日本的媒体有报道说胡Jintao主席会在长春跟金正日举行会谈。金正日到吉林毓文中学,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一个圣地,所以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儿子要在接班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另一方面,当然中朝之间还有需要商量的问题,包括天安舰问题后的局势,他很可能会拜托中国的领导人,对儿子接班是一种通报。
凤凰卫视8月27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菲副总统北京行程被中方婉拒
姜声扬:欢迎加入今天的《时事开讲》。在节目一开始进入主要的话题之前,我们首先来关心就是菲律宾人质事件的后续,原来要前来北京还有香港进行作解释的菲律宾的官员,在因为认为调查还在进行当中没有结论,所以要压后来华的行程。那么我们首先就请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先生,就这个形势的发展,我们做点评分析。何先生这个事件发生之后,菲国政府的确是说要派出可能是副总统,或者是外长级来北京和香港进行一个解说。那现在行程压后,除了这个调查确实还在进行当中之外,您认为中菲双方是否还有其他的条件没有谈拢,所以暂时压后呢?
何亮亮:这件事情我觉得就是菲律宾官方的一种公关的手腕,就是他们看到了中国,看到官方和民众也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官方和民众对这件事情是非常愤怒的,而且菲律宾官方的处理确实有问题,所以他们自己就在和北京、和香港都还没有充分沟通,没有得到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就宣布说菲律宾副总统分别到北京和香港要来做一个解释,但是这个调查还没有完成,你怎么解释呢,所以中国官方,实际上说婉拒了它这样的一次访问,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婉拒了这样一次访问,所以这个球到现在还是踢回到菲律宾,中国政府还是不傻,不会说匆忙的就接受你这样一次访问,所以菲律宾它还是要把这个调查,尽快把它做清楚,然后再说下一步。
金正日访华为何“不走寻常路”
姜声扬:我们再来关注就是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他携带他的三子金正银,已经离开了吉林,现在可能已经抵达了省会长春,行程相信是以经济考察为主,何先生,有人猜测他是为这个政权继承而来,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何亮亮:我想应该是有几方面的原因,但是继承问题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了。当然到目前为止,中国官方和朝鲜官方都没有公布这个消息,但是从各方面的迹象来判断呢,金正日委员长确实是在吉林省,而且他大概的行程,他这个行程跟以前的行程不一样。
姜声扬:怎么说?
何亮亮:他以前的行程比方说,他都是坐火车,这点没什么不同,但是他以前的是坐火车,比方说都是通过辽宁。因为朝鲜和中国铁路口岸最繁忙就是朝鲜那边是新义州,中国这边是丹东,但实际上最近丹东和新义州因为水灾,虽然铁路没有中断,但是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原因。但是以前呢,金正日都是从经过新义州经过丹东,然后再到辽宁的沈阳,然后通过沈阳再到北京或者天津,然后再南下,他是用这样的方式,前几次访问包括到上海,甚至经过武汉到广州、到深圳等等,那么这次的路线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先看看他这次的路线。
姜声扬:我们有张地图,我们请导播出一下,看看火车路线图。
何亮亮:这还是一个专列,这个火车专列,你看它从平壤直接北上的,经过满浦。经过满浦,到了吉安,满浦跟吉安实际上就是在朝鲜和中国的吉林省,比较临近的两个火车站。
姜声扬:满浦是属于朝鲜的城市。
何亮亮:对,满浦是朝鲜这边的,吉安是中国这边的,那么然后从吉安它就一直往西了,那么第一站就到了吉林市,就吉林省的吉林市。那么然后,第二站是到了长春,他应该是在昨天的凌晨。因为韩国方面一直在很严密的监视这次行程,先从这个专列的行程,我相信美国方面也是。一定可以通过他们的卫星牢牢锁定这个行程。那么到这个吉林市。
姜声扬:我们看这个蓝色的线是开车到了沈阳的。
何亮亮:对,他经过吉林市的雾凇宾馆住了一夜,那么应该是今天早上大概是早上9点多离开了吉林市,但就不是坐火车,是坐轿车,有一个专车的车队,一个多小时的高速公路就到了长春市,但是他的专列通过火车,它也就是一个空的专列,或者有一些随行人员可能有一些相关的设备用品,他也开到了长春。
姜声扬:待命。
何亮亮:对。那么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应该是比较确实的,因为都有一些相关的照片都发表了,正式的新闻当然也要等访问结束之后,现在我们不知道的是,因为现在特别是是韩国和日本的媒体有这样的报道,说胡Jintao主席会在长春跟金正日委员长举行一个会谈。
姜声扬:您觉得呢?
何亮亮:这个可能性我们当然不能排除了,不能排除,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胡主席和金正日如果是在长春见面的话,那么金正日很可能就不需要到北京去了。他很可能就从长春就回朝鲜了,而他回去的路线也可能是就原路返回,但也可能就经过沈阳,然后再经过丹东,这两种可能性都有,这是韩国媒体的分析,我觉得分析的都有道理。那么现在问题是他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线?现在我们不能确定,但是韩国媒体都一致的,韩日媒体一致的肯定说金正日是带了老三金正银一起到了吉林,那么我觉得这个是有可能的。因为吉林这个毓文中学,吉林市的毓文中学,那是金日成朝鲜人民的领袖了。
姜声扬:朝鲜的国父。
何亮亮:对。因为他在吉林省的毓文中学是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姜声扬:两年。
何亮亮:对。他在那里受过了比较完整的汉文的教育,他也在那里接受了革命的思想,包括抗日的思想。他在那里跟很多中国人,包括中国的一些党员,他们成为莫逆之交。所以对于朝鲜人民来说,或者对于朝鲜领导人,就对于金正日来说,吉林毓文中学,可以是他们的一个圣地,因为这是国父开始国民活动的这个地方,所以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儿子要在接班,而且朝鲜最近据说是过两个月要举行党的代表大会,那么正式要确定金正银的接班人的地位,所以他带着儿子到吉林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吧,我想这是应有之意了。
但是这另一方面,当然中朝之间还有需要商量的问题,包括这个天安舰局势之后,这是金正日在天安舰事件之后,第二次访问中国,那么我想除了他很可能会,这是我们的猜测,拜托中国的领导人,对他的儿子接班是一种通报。
姜声扬:托孤。
何亮亮:有可能是通报,不需要中国同意啊,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是所谓托孤呢,当然这一说我是觉得可以成立的,因为一个26岁的年轻人要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党和一支军队的领导人,如果你有一批像中国领导人这样,有丰富的经验,有雄厚的实力,那么有这样一批好朋友吧,可以帮你照看的话,我觉得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这都是我们的推测。
另外东北这个地方对于朝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各方面的情况都非常相近,而且在东北还有几百万的朝鲜族的民众在那里生活,所以从各方面来说,金正银他通过这个机会,了解一下跟中国紧密相连的东北地区,见见中国领导人,对他的接班肯定是有好处的。
姜声扬:好,我们去下广告,回头我们就南下前往深圳,来看深圳成立30周年的相关报道。各位观众,我们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
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8月26号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纪念日,那在此之前,国务院总体温Jiabao就特别南下到深圳在当地发表一场演讲,那其中演讲内容相当受到关注,我们请导播出图看一看当中我们今天要关注的一个特别的焦点,温总他提到“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那就这段话,引人深思,我们请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先生继续为我们做点评。那何先生,我们应该怎么解读温总在深圳成立30周年这个场合说这一番话,您认为他提到的政治改革,特别是中国的政治改革有哪些特点?
温Jiabao谈政治体制改革有两个逻辑
何亮亮:我们先说就是温总为什么这次会南下吧?因为8月26号,这是中国的四个经济特区决定要成立的日子,当然四个经济特区当中,深圳的影响是最大的。本来海外有这样的报导,说昨天,就是26号,在深圳会举行一个相当盛大的一个纪念的活动,有一个大会,而且胡Jintao主席也会参加,但是昨天就没有举行这样的大会,而且我们从新闻来推断的话胡主席可能是在北方,在长春,但是温Jiabao总理是在一周前到了深圳了,在深圳视察了两天。那么刚才你提到的实际上我想他不是一次专门的一次演说了,就是他在沿途,他在视察的途中,他常常有一些说话,那么随行的官方的媒体记者就把他这个说话。
姜声扬:抄下来了。
何亮亮:对,就形成了一篇这样的文字,那么其中当然最引人注意的,在海内外都引起了很广泛,很强烈影响的就是刚才你读的这一段文字。因为我觉得温Jiabao总理说的这段话,对于我们当前理解,怎么理解中国的这个政治体制改革,它要不要改革,它怎么改革。那么温Jiabao总理用这次的机会,就是纪念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这样的一个机会,他以南下到深圳作了这样的一个表述。那么温Jiabao总理说的这个,我觉得他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实际上说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它必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只有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话,他用的原话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
得而复失是什么概念,经过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或者我们看这个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到现在,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中国的民众普遍的生活水平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还有一部分的穷人,但是穷人的数量在减少,这是一个方面。那么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不仅过上了温饱,而且过上了小康的生活。但是如果用温总理这个话的逻辑,就是说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个保障的话,这样的一个成果是有可能得而复失的,对不对,我的理解是这样。
现在中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可以说,通常人们把这个经济发展的成果比为一个蛋糕,这个蛋糕已经很大了,但是这个蛋糕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大部分人日子好过了。但是有少数的人的日子更好过,而且更好过的是少数人控制的中国的大部分的财富,也就是说贫富悬殊的问题相当严重。而且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话,我觉得越来越严重,那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可能重新成为穷人,那不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得而复失了吗,当然这只是指民众的生活而言的。
另外在其他方面,比方说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是对内是改革,包括大力发展这个民营企业在农村和城市都是如此。那么对外就是开放,大量的外资进入了这个中国。但是这些都是经济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有没有可能也得而复失呢?从逻辑上讲是一样的道理,不仅是民众这个生活的问题,所以我想温Jiabao总理他就是在提醒大家,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如果没有经济体制的改革,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对吧,这是两个概念,对不对,一个只是成果,已经有的成果,你可能会失去。另外一个是目标,因为中国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民主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因为现在官方并没有公布一个具体的,而且我觉得也没有办法用一个量化的目标,比如说你是不是要到人均收入1万美元,那么受中国就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了呢。
姜声扬:很难定。
何亮亮:很难定。但是对大概的是可以说对不对,如果只从数量来说,因为你很难要求13亿中国人现在过的生活水平都要像那些北欧国家,那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宜居国家。
姜声扬:不会马上发生。
何亮亮:像瑞典、丹麦这些国家。甚至你要想跟日本人那样的一种平均的生活水平,或者说社会的文明程度,总之这个意思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就是有一个现代化的目标,中国要达到这个目标。那问题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政治体制的改革。换句话说,说两个轮子吗,这个话邓小平早就讲过了。他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反复的在强调的,但是那为什么现在温Jiabao总理再来谈这个问题对不对,而且也引起了各方的反响,因为大家都在想这个问题,所以我想到的就是中国的这个政治体制改革,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敏感,这有什么敏感的,就是这个**的领导人一直都是这样在说的,几级代的领导人也是这样在说的。
因为一个是我们看比方少,江**他提出“三个代表”的理论,就是你要代表**,你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那么如何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呢,如果有一部分人,他不但的贫穷下去了,那么中国你怎么代表他们呢,我觉得这里就有政治体制的改革意思。胡Jintao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你不要只追求数量型,你要保护环境,你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那么从这方面来看的话,现在中国是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大家都在思考,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社会上思潮风起。
有人分析说,现在中国现在可能有七种、八种这个思潮。如果我们借用,从一个政治光谱来说,他可能从右到左,但是我觉得就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那就是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明中国社会,我想无论是这个执政党,无论是这个高级官员,这些眼观全局,日理万机的这个高级官员,还是说普通的民众,大家都已经感觉到中国要推进,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你才能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这些社会问题,才能够实现这个“三个代表”的,把这个理论,变成一真正的实践,而且也才能够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能够实现科学的发展观,所以这也就像温Jiabao所说的就是你要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你要并重。而从当前的情况看,我觉得政治体制应该放在比经济体制改革更重要的位置,因为他相对的滞后了。
姜声扬:好,你刚为我们解读了这个温总他就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些想法,那回头我们再把焦点回到深圳它成立30年,那它未来的出路又是什么,我们稍后再请您为我们做分析。各位观众我们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
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三十而立,那么在这30年的表现如何呢,我们来看看您的投票结果。你们认为深圳如何,认为是奇迹的占少数8.8%,认为表现不错还再接再励31.5%,差强人意23.7%,认为深圳特区已经老喽6.4%,认为特区的特色已经不在了将近30%。所以我们再来看看网民的留言。有人就认为“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未来深圳的特色会在哪里”,我们这边就想要请何先生为我们解释,您认为深圳经济特区,未来的特色,未来的发展出路是什么?
何亮亮:当然我觉得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可以跟温Jiabao总理上星期在深圳所说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入是可以结合在一起来讲。
姜声扬:联系在一起的。
深圳特区再谋发展要不断争先
何亮亮:对。我们先说经济特区吧,经济特区对中国带来的这种示范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在所有的共产党国家,或者是社会主义国家当中,只有中国是最成功的建立了经济特区,而且后来为其他的比方越南后来也做了一些这样的,包括俄罗斯他们也在做,虽然他们已经不是共产党国家了。那么四个经济特区建立之后,我想成果最明显的还是深圳,深圳在30年它只是一个边陲的小镇。
姜声扬:渔港。
何亮亮:对,渔港,但是现在它已经是一个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都是很有影响的一个带有初步的国际化色彩的这样一个发达的大城市了。但是我想深圳的道路不仅是对深圳来说,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后来还有一些虽然不叫经济特区,但实际上是经济特区的,上海的浦东新区,那是一个再造一个上海的概念,就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还有就是天津,天津的滨海新区,这也就是再造一个天津,这些实际上都是经济特区的这个概念,但是这已经都是历史了。但是现在讲到这个经济特区未来,那么实际上温Jiabao总理实际上是讲了五点,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深圳的经济特区,也是对其他几个经济特区。
姜声扬:中国范围的。
何亮亮:或者是全国范围的,就是第一要坚持要“特”,这个特区要“特”,第二是要追求“好”好字当头,第三要突出“新”、第四是要敢“争先”就是要敢为天下先,第五是要立足于“干”就是你要做,而且要发扬不等不靠、不空谈、不争论、不折腾,但我觉得里面很重要的就是争先。因为“先”跟“特”,刚才你看网友的调查里面,它现在还有什么“特”呢,也确实是,你说现在深圳它比方跟内地那个城市,它有多大的区别呢,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所以深圳特区要创新,其他的特区也要创新。
那么这个创新问题是你也创新,我也创新,那么是不是就有一个敢为天下先的问题,那么所以我在想,那么其实现在包括深圳地方上的一些精英,他们也在探讨的问题。那就比方说深圳这个经济特区,它能不能成为一个政治特区,这个政治特区,就像深圳经济特区它也没有脱离中国啊,它是在中国的范围内。
姜声扬:范围内,境内。
何亮亮:对,那我们说这个政治特区,它并不是脱离中国的政治制度,而是说跟跟经济体制改革的道理是一样的,比方说某种程度的,基层的民主选举等等。所以这方面我觉得还是温Jiabao讲的,就你这个政治体制改革到底是什么,对不对。现在可能也有人提这个疑问,那温Jiabao讲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力、合法权益,要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际事务和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要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问题,创造条件,让人们批评和监督政府,坚决的惩治贪污腐败,要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特别是要保障司法公正,重视保护和帮助弱视群体,让人民在生活中有安全感,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都讲的非常好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说的是深圳的经济特区,或者其他某一个地方,它可不可以在这个方面做一些事情,实际上已经开始有一些这样的试验。所以我觉得这里面也反映了就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它跟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地方。这跟中国的历史,跟中国的文化,甚至跟中国的民族性都有关系的。一个刚才我讲的,经济体制改革它要到大多数人觉得要改革的,少数人觉得较改革不行,这一点一就跟那个七十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是一样的。因为当时中国原来的体制已经到了一个走投无路了,你必须要走一条新路,那也就是邓小平说的,你就是杀开一条血路,你不改革你就死路一条。
但是现在温Jiabao总理说的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意思啊,就是如果你政治体制不改革的话,你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也是到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共识。就是包括我们说的一种大的利益集团。因为大的一些利益集团,他们也看到了当前社会的矛盾和变化,就是即使你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你也要来推进这个政治体制改革。而不是说你现在这样大家什么事情都不做,你就这样任凭这个社会就这样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就像温Jiabao总理说的,那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这个成果是各方面的,不是说只对某一部分人的,大部分人都得到了这个成果,但是这个成果,可能会得而复失,这是一个。
那么还有一个,所以说中国这个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很重要的,它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是结合起来的,所谓从上到下,就是你要领导人,最高当局他认为现在形势、条件成熟了,需要来这个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那么同时从基层开始做起,它不是从中央开始做起,它是从基层,有适应性的。那么第三个它是渐进的,它不是一夜之间,中国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是的,是慢慢的、渐进的、是温和的,和风细雨的式的。因为为了防止暴风雨的出现,你必须要有和风细雨的变革。而且从现在情况来看,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就是邓小平的那个名言,你摸着石头,你就知道河一定要过,你不知道怎么过,你就摸着这个石头,所以我想这是一个大家要来考虑的问题。
姜声扬:好,这个目标很明确,就带着我们向这个目标去发展。谢谢何先生的点评分析,也感谢您收看今天的《时事开讲》我们再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