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审计署报告显示多方因素造成发展方式转变滞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4 09:3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年都审计,看点各不同。在国家审计署6月23日公布的《关于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一些有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行为被公之于众。其中,违法违规用地、节能减排进展缓慢、环保政策执行不力等尤为突出。
  例如,在2009年审计抽查的18个省区市中,有两个省2007—2008年实施的十大节能工程项目仅完成69%;至2009年底,6个省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15个省区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和垃圾处理场项目仅完成“十一五”规划的28%、62%和41%。其实,不只是本次审计工作报告,在今年审计署已发布的公告中,时常能发现一些案例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去甚远。
  目前我国正站在一个历史性关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个别地区、个别部门不管不顾,落后产能照样上,节能环保搁一旁。这不仅损害国家经济健康,也将给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例如,审计发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段在穿越甘肃、新疆等地的三个自然保护区时,施工单位违规用机械开挖、擅自增加施工作业宽度,导致植被损毁面积增加110多万平方米。这种对当地生态的巨大破坏,需要多少年的后续工作才能补救?
  中央三令五申,反复强调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必要性,而个别地区和部门之所以当做耳边风,与体制机制不完善有着密切关系。一些项目出现违规转包分包等问题,原因主要在于主管部门独立性、权威性较弱,尚未建立起各部门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信息系统;一些地方的节能环保项目进展缓慢,并不是因为政府财力不足,而是当地“唯GDP论”的考核机制扭曲了政府行为。各级领导热衷于抓投资、上项目,分身乏术,自然冷落了产出少、见效慢的节能环保事业。
  不仅是制度漏洞,从审计查出的问题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源于有法不依、有章不循。例如,对什么样的项目鼓励贷款、什么样的项目限制贷款,国家都有明确规定,但个别银行在执行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将大量资金贷给“两高一资”项目。为什么?监督不得力,从而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屡见不鲜。如果问责、惩罚力度跟不上,再好的制度也会在实践中走样变形。
  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问责力度不够大——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每年人们从“审计风暴”中都会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问题,为什么许多部门每次都会“榜上有名”,甚至“年年审、年年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审计查出的“病症”再次为我们提了个醒,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因素造成,但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如果此处没有重大突破,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然难上加难。期待这一状况尽快改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0 23:03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