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br />如果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算起,经济学已有200年历史了,这期间产生了不少十分有趣而又言简意赅的"成语"。择而录之,供大家欣赏。</p><p>大炮和黄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p><p>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这个定义背后隐含着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它们的资源。我们假设有一个只生产大炮和黄油这两种经济物品的经济体,大炮代表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在技术条件和资源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假设这个经济体将所有的资源投入到民用物品,能生产出来黄油500万磅;将所有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能够生产15000门大炮。在这两个极端例子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其他的可能性,如生产200万磅黄油和10000门大炮。但是我们所遇到的矛盾是,如果我们想多拥有一些黄油,则必须以放弃一些大炮为代价;同样,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大炮,必须以放弃更多的黄油为代价,正如所谓的"二者不可得兼"。在所有这些大炮和黄油的生产组合中,选择哪一对组合,也就是有限的资源如何配置,就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经济学的精髓就在于承认稀缺性的现实存在,并研究一个社会如何进行组织,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每个社会组织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不同的社会选择和借助了不同的经济制度来解决这三个问题,即市场经济制度和指令经济制度。</p><p>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作用</p><p>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有序性最早为亚当·斯密所揭示。他发现在竞争性市场中,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市场会用其资源尽可能多地生产出有用的物品。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该原理表明:当个体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时,他像被--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众的最佳福利。斯密认为在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中,这是最好的。政府对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都必然有害。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他这样写道:"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20世纪中期,数学天才冯·诺伊曼、阿罗和德布鲁运用了拓扑学和集合论等数学工具,在完全竞争情况下严格证明了"看不见的手"原理。</p><p>没有免费的午餐--成本与收益</p><p>经济学家所强调的一个原则是: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意味着每次我们采用一种方法使用资源时,隐含的前提是我们放弃了用其他方法利用该资源的机会。我们必须决定如何使用有限的时间和收入。我们要选择今天晚上是坐在家里看电视还是出去看电影,大学毕业以后是读研究生还是直接参加工作,所有这些选择实际上使我们失去了做其他事的机会。如果大学毕业以后我们选择读研究生,人们想到的读研究生成本是这三年中的学费、住宿费和购买书籍费用。然而,读研究生的成本不止这些,它要包括这三年中我们因读研究生所放弃的参加工作可以取得的收入。读研究生的收益就要包括这三年我们享受到的而参加工作所没有的自由和闲暇,以及研究生毕业后将取得的高于本科学历的收入。同样,参加工作的成本就是读研究生的收益,而参加工作的收益就是读研究生的成本。人们就是在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着不断的选择,希望用有限的资源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需求。</p><p>打翻的牛奶--边际原则</p><p>经济学最重要的教益之一是你应该注意决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忽略过去的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生产者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或是消费者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支出。边际收益是指生产者增加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或是消费者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消费所增加的收入或是效用。我们可以把上述观点表述如下: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不要向后看,不要为已被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要悲叹昨日的损失。对于任何决策,要准确地计算你将多为之付出的成本,并把它和你将因之而增加的收益相权衡,根据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来进行决策。这就是边际原则,它是指人们通过仅仅考虑和计算某一决策的边际成本与收益,来达到收益或利润的最大化。例如,在制定某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你应该把过去投资的盈利或是亏损情况完全忽略不计,并仅仅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你是投资于股票还是投资于房地产。</p><p>物以稀为贵--价格的决定</p><p>二百多年以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价值的悖论: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却很少能交换到其他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却经常可以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的物品。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是,产品在整体上的效用并不决定它的价格或需求,相反,产品的价格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即我们消费该产品的最后一-单位能给我们带来的效用。世界上有如此多的水,其供给比世界上的钻石供给多得多,即使最初的几滴水相当于生命本身的价值,但最后的一些水仅仅用于浇草坪或洗汽车,所以,最后一单位的水只能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因此,我们发现,商品的数量越多,它的最后一单位的相对购买愿望就越少,这样,像水那样非常有用的产品因为其庞大的供给数量就只能以几乎接近于零的价格出售,因为最后一滴水几乎一文不值。而对于钻石,正因为它供给量的稀缺,所以价格变得极为昂贵。这也就是我们讲的"物以稀为贵"的道理。</p><p>丰收的悖论--价格弹性</p><p>价格弹性是用来衡量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的变动大小,即消费需求对价格变动的灵敏程度。具体表现为需求量的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不同产品的价格弹性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食品、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是缺乏弹性的,而出国旅游、名牌时装的价格是富有弹性的。价格弹性小,就意味着即使这种产品的价格提高很多,人们对其需求量减少也不多,即使这种产品价格下降很多,人们对其需求量增加也不多。设想,某一年风调雨/顷,农民获得了大丰收,但到年底时,他们会惊奇地发现,丰收反而降低了他们的收入。这是因为,由于粮食作物缺乏弹性,就这些必需品而言,消费对于价格的变动反应迟钝。而这意味着收成好时农作物供给增加,粮食销售价格就要降低,农民为了卖完他的粮食而使价格下降造成的损失,就远远大于其因丰收增加的收入,以至于农民的收入(粮食产量与价格的积)反而比其他正常年份减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谷贱伤农"。</p><p>胡萝卜与大棒--利润与竞争</p><p>产品的生产是在企业中进行的,企业的目的是合理利用各种生产资源并进行技术创新,尽可能地使其生产成本小于竞争对手,以使利润最大化。胡萝卜就是企业的利润,大棒就是其他企业的竞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当某市场产品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供不应求而导致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吃到更多的胡萝卜的时候,其他的企业就会进入该市场来分享这部分利润,这导致了供给的增加。在大棒的威胁下,企业只好降低产品价格以卖完自己的产品,直到价格降到等同于边际成本水平,多余的胡萝卜不见了,企业只能吃到同其他企业一样多的胡萝卜。当某企业为了吃到更多的胡萝卜而采取了一项先进技术,使其生产产品的成本下降,它会发现它的竞争对手也会同时采取更为先进的技术,它只好进行更为先进的技术创新。就这样,市场中的所有企业都迫于竞争的压力而进行创新。到了最后,所有的企业会发现,用于使成本降低的研究开发费用与增加的收益相同,也就是利润没有增加。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进行创新,否则企业的成本就会高于市场价格,就会一点儿胡萝卜也吃不到,而且连吃进去的也要吐出来。</p><p>做大蛋糕与分均蛋糕--效率与公平</p><p>效率研究的是如何把蛋糕做大,最高的效率意味着在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既定的情况下,社会无法进一步组织生产或?肖费,以增进某人的满足程度,而同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福利。或者说,没有一个人的境遇能在不使别人境遇变得更坏时变得更好。公平研究的是如何把蛋糕分均,也就是指人们都平等地享受社会生产的产品。完美的社会当然是生产上的高效率和分配上的公平,但往往效率和公平同鱼和熊掌一样二者不可得兼。我们看到,竞争市场具有显著的效率特征,但我们不能说绝大多数人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种资源就得到了公平合理的利用。市场经济制度可能有很高效率,运用其资源生产大量的大炮和黄油,但是黄油大多为少数富裕的人所消费,而大炮仅仅用来保护富人的黄油。一个经济社会不应仅仅追求效率,它应当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做出选择,改变自由放任的均衡,来增进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社会是应当满足于生产出最大的蛋糕这一结果,还是应当从富人那里拿走一部分蛋糕转交给穷人,同时又不能减小蛋糕总的大小,这里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经济学家只是提供一些见解,以增进政府所采取的收入和消费分配政策的效率。</p><p>搭便车行为--公共产品的问题</p><p>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如国防、灯塔。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非排他性是指消费者在同别人共同消费公共产品时的收益同其单独?肖费该公共产品时取得的效益相同,也就是该消费者不需要排除其他消费者同时对该公共产品的?肖费;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在?肖费某公共产品时不能阻止其他消费者同时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也就是该消费者不能排除其他消费者同时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可分割性指公共产品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具有完整的效用,若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则每个部分都不能给人们带来效用。这样,如果某人生产了某公共产品,那么由于公共产品的特点,这个社会的其他人也可以享受这个公共产品所带来的效用而不必给生产者任何费用,这就是搭便车行为。若这个社会所有的人都不生产公共产品而等待别人去生产,那结果就是没有人来生产公共产品,如一个国家没有国防产品而无法抵御外敌的入侵,使社会资源没有被合理利用,造成市场的失灵。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求助于政府,向社区人们征税以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p><p>黑色的十月--虚假的繁荣</p><p>一般而言,投资者可分为两种: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和竭力想要猜透市场趋势的投资者。后者常是缺乏耐心而又贪婪的,他们更容易担心市场的变化,更倾向于投机资产的未来价值,而不是耐心等待其所投机的资产表现出它内在的价值。如果一种狂乱的情绪充斥市场,价格的上升仅仅是因为人们断定它们将会上升的时候,投资泡沫就产生了。一块地也许只值1000美元,但如果你注意到一股房地产热使该地价每年上升50%,你也许会以2000美元的价格买下它,并期待来年以3000美元的价格卖给别人。在这个充满着自我承诺的市场中,购买投机品的人越来越多,投机品的投机价格被抬升到远高于它们的内在价值,泡沫也就越来越大。但这个泡沫只是账面上的,不可兑现的,如果每个人都试着变现的话,泡沫就会破灭。在美国"沸腾的20年代",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股市繁荣,所有的人都在买进和卖出股票。购买者只需支付部分现金就可以买到价格为10000美元的股票,差额部分以新买的股票作为抵押来进行支付。当股票一夜之间飞涨10%时,向股票经纪人支付每年6%或者15%的利息又算得了什么。但在1929年的"黑色十月",崩溃出现了,每个人都陷了进去,当股票市场的底部不断下沉,依赖保证金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再也拿不出新的资金来</p><p>"补仓",于是市场价格进一步下降。到了1933年,市场价格已经下跌了85%。</p><p>裁判员与运动员--政府的职能</p><p>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本身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相信"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本身的任何直接干预都必然有害。政府的经济作用是为经济活动制定游戏规则并充当裁判员,而不是成为经济游戏中的运动员,也就是政府要"无为而治","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如果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结果成了经济游戏中的裁判员兼运动员,则经济的发展可能起因于政府的有意操纵,而不是由于公平竞争以及大量运动员相互作用产生的无意结果。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往往来源于许多局中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无意结果,而不是来源于有目的的设计。过去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中政府的功能代表着这种目的设计的一种极端情况。由于不完全竞争等问题造成市场失灵,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以实现社会的效率和公平。事实上,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成分也带有指令成分的混合经济。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的纯粹的市场经济,尽管19世纪的英国很接近。</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