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8 10:3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4年,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8月,宁波市政府下发甬政发[2005]74号《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新组建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梳理原有两校的办学基础、办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的挑战,盘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抓住机遇,迎势而上,把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的主要载体。近几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浙江省科教兴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以及宁波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举措,通过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明确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运行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以及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网络,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打造高职教育强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学院于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优秀水平评估,同年联合相关企业、院校成功申报宁波市纺织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08年学院挤身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二十强之列,实现了学院新的发展。 
  一、坚持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思想,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宁波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开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 
  (一)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即教育发展的理念要实现从被动适应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办学的模式上要实现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办学的层次上要实现从学历化向终身化的转变。为此,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服务型教育体系内涵、意义以及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政策、文件,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开设系列讲座等等,使广大教职工认识到服务型教育体系是以服务为导向的教育体系,需要更加主动、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作为一所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学院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办学宗旨,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最直接的服务。2007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宁波维科、雅戈尔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及宁波大学等兄弟院校,成功申报宁波市纺织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为全面提升学院办学能力和为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批共立项建设项目19项,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学校配套投入建设资金96.5万元。 
  (二)准确定位,服务地方产业 
  浙江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纺织服装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仅次于江苏省的全国第二大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截止到2007年11月,浙江省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1万5千余家,从业人员283.5万,产值约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同时具有一大批中国著名品牌、驰名商标。“十一五”期间,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将全面融入国际市场,率先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配套功能完善,集生产、研发、交易、信息为一体的技术先进、研发创新能力强、涵盖面广、附加价值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国际性先进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研发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基于如此强大的产业背景,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产业为背景的高职院校,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定位“立足行业,服务全省,校企联动,特色发展”,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和发挥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品牌集聚的行业优势、红帮精神的人文优势、强强联合的办学优势,通过特色专业群的构建,形成以纺织、服装、艺术为主体,机电信息、经贸管理为两翼,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专业格局,专业设置基本涵盖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需求,专业结构与产业链的对接更加完整。学院以省市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精品课程为抓手,大力培育品牌专业,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染整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服装表演3个专业为市重点专业;《服装设计》等10门课程被列为浙江省精品课程;有5种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2种教材列为部委“十一五”规划教材,3种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教材,纺织和服装专业已形成系列教材,并正式出版教材33本;同时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浙江省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1个。通过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建设,使学院服务型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为地方支柱产业、区域经济的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更强。 
  二、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一)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强化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 
  1、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双证制”。根据各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调整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把证书课程的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从01年开始,就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各专业均在培养计划中明确与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同时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环节,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双证获取率均在95%以上。 
  2、根据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专业必修课为核心基础、专业模块选修课为特长优势,专业拓展课程为发展空间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3、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实践环节,推行“2+1”教学模式。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缩短至二年,以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环节,保证学生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年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的共同辅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总结报告。 
  4、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行学分制,对学生的课程学分、素质教育学分、创新创业学分均有明确规定。同时,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基础上,引入浮动学分、替代学分和奖励学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英语程度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规定学生取得不同级别的英语等级证书,取得相应学分,多出来的学分可作为奖励学分替代非主干课程或选修课程的学分,不足学分需增修选修课来弥补。同时,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发表论文等均可申请奖励学分。在08培养计划中,根据“两创”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又增加了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选修创新创业、提交创新创业计划、参加创业实践等等来获取创新创业学分。 
  5、搭建“两创”人才培养平台,培养新型红帮传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红帮“兴学、育人、传技、授业”的文化传统,精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推进以红帮精神为主线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红帮论坛、开设红帮史选修课、开展红帮文化节等系列活动,传承演绎红帮精神,树立学生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敬业的精神。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一所创业学院、创业园区,形成一批创业基地,打造一批两创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构建了“两创”人才培养平台。 
  6、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适时开发、调整、优化、整合课程,形成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的内容的改革中注重引入行业标准,尤其是国际行业标准及绿色贸易壁垒;教学模式改革注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及项目化教学;在考核的方式方法上建立校企共评的考核机制,引入企业考核环节;课程建设全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贯穿始终。 
  7、强化特色,培养适用人才。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复合性特色人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从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技术两个专业学生中,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抽取一部分中职生源的学生组成服装英语特色班,通过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合理配置,创造一个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环境,在具有一定的服装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强化英语教学培养既有服装专业知识优势又有良好的英语综合表达能力的复合型特色人才,效果比较明显。经过实践,06级服装英语特色班英语过级率达92.86%。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学结合 
  在浙江省快速向制造强省迈进,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制造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呼唤高职学院尽快建立制造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的科学体系。学院因势利导,积极探索以“任务引领、技艺引领、就业引领”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二式二化”教学模式和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1、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订单式 
  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年开始实行2+1模式人才培养,使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增加到1年。结合顶岗实习,学校与纺织服装品牌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培养。与维科集团、杉杉集团、太平鸟集团、仙甸服饰公司、申洲针织有限公司等合作,在学生完成两年培养计划规定的相关课程后,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需求,设置第三年实训课程和实训环节,由企业管理者、技术骨干、校内教师通过订单——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再教学——再实习(定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共同实施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进行人才质量评估,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三年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了“维科?预备班”、“杉杉班”、“太平鸟管理班”、“仙甸班”、“申洲班”等。订单培养专业覆盖面32.9%,学生受益面17.2%。日前,该模式已被评为宁波市十大产学合作优秀案例之一。 
  2、学习与创作相结合,能力培养学创式 
  针对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和艺工结合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将学习与创作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家纺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饰品设计)、服装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在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综合性实训环节的教学中开展理论教学与设计制作、模仿设计、创新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各级各类竞赛、博览会、企业订货会、宁波国际服装节等为载体,展示师生的创作成果。如家纺专业学生在2006、2007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获得1项银奖、1项铜奖以及优秀奖、创意设计奖等39项,位列参赛的31所院校前列。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借助一年一度宁波国际服装节和国内外赛事为平台,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是屡屡获奖;服饰品专业学生的部分毕业设计作品则直接被企业采纳投入生产。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院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学科、专业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71项,省市奖项102项。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代之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为核心,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企业的真实活动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通过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建构职责——任务表,以任务为核心分解出若干项目,这些项目和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相一致。课程的教学组织以完成企业的实际项目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以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每个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因而授课形式也是多样的。项目课程结束后由企业的人员来验收,部分学生的作品被企业采用后直接进入市场。学校与宁波仙甸服饰有限公司、上海和芗贸易有限公司、杭州山水人家服饰有限公司合作,以仙甸FAERIE品牌、和芗ARRIO品牌和山水人家的Me Forever品牌的年度服装流行款式设计为任务,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组织包括了面料、设计、工艺、服饰各个专业的教学项目团队。每一品牌要求每组学生设计出15款服装,从面料、配色、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到样衣制作,学生全部自主完成。项目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亲历了产品的开发、创意、设计、工艺流程等全部设计与生产过程。目前项目化教学通过引入企业品牌,开发新产品2000余款,直接投入生产250余款。 
  4、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推行实战化教学 
  不同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一种与工作、生产实际相联系的校内学习模式。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 
  首先通过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或仿真生产基地的建设,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组织教学,培养“零适应期”的实战型高技能人才。服装工艺技术专业将培养计划中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串联成两条整个学期不间断的服装生产流水线,改单件练习的实训方式为流水作业,通过实训方式的“工厂化”、运营机制的“工厂化”、实训内容的“工厂化”和实训管理的“工厂化”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质量意识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其次,人物形象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艺术设计(服饰品设计)等专业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特点等,建立工作室,对外营业,让学生进行半工半读的学习与实习。工作室的运行得到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第三,走市场T型舞台,培养实战型人才。近二年,服装表演专业通过与宁波市旅游局、宁波培罗成集团等合作,赴香港、奔沈阳,将宁波的城市旅游资源、宁波的知名服装品牌推介到大江南北,不仅锻炼并丰富了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能,同时,也使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与区域经济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近几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逐步受到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高职学院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案》、《校企结合,订单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被列为浙江省新世纪教改课题;《坚持“三个面向”构建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素质创新型纺织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职服装“工厂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等11项教学改革获省市教学成果奖。2005年至今,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并逐年上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达98%。2007年4月《浙江日报》《东南商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三家企业抢一个小裁缝》,报道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受企业欢迎的程度。 
  三、校企联动,打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平台 
  根据“动力互需、机制互动、效益互利”的原则,进一步探讨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管(教学实施过程及质量监控)、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的运行机制。 
  (1)组建浙江服装教育集团,与中国家纺行业协会、宁波维科集团、博洋集团等合作成立中国家纺学院、维科纺织学院、博洋家纺学院;宁波维科集团、浙江巨膺集团、台湾富强鑫(宁波)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工程项目中心、富强鑫特种注塑机研究所。 
  (2)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学院依托行业和社会资源,建立相对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余家;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近几年通过与中捷缝纫设备有限公司、宁波圣瑞思服装机械有限公司、美国格博公司、德国艾斯特奔马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接受企业设备、应用软件等价值2069元捐赠,合作共建服装生产流水线、服装CAD实训室、服装智能流水实训室等校内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 
  (3)学校坚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生产一线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设计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制订并审查培养计划。与此同时,学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20余名,这些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尤其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上,以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 
  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学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今后几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为切入点,通过宁波市纺织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将学校打造成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区域性纺织服装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中心、社会培训服务基地和纺织服装类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8 22:1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