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新高度:多边贸易放眼全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7 10:1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经济新高度》,今天播出第十一篇:多边贸易 放眼全球。

     2006年在美国出版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记述了一位美国家庭主妇试图摆脱对中国产品依赖的经历。她做了一个试验: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这位主妇坚持不买中国产品,结果让她一家的生活变得非常不便:厨房的抽屉坏了,找不到工具修理;生日蜡烛没有了,可怎么也买不到……等到一年的试验期结束,全家人迫不及待地与“中国制造”重归于好。

    这种无奈,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成立60来,“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组数据反映出60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巨变:1950年进出口总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二万五千多亿美元,增长了2000多倍。

     60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0.9%上升至2008年的近9%,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

     60年间,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使中国从一个外汇极度短缺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60年的历程积累了怎样的成功经验?诞生于1957年的春季广交会,成为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各位听众,我是中央台记者韩志峰。今年10月15日,广州又将迎来一次商品的盛会——第106届广交会。广交会自诞生以来,持续100多届,从没有中断,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商品最多、种类最全的展会,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能够参与这个盛会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受到中国外贸体制的制约。

    当时的外贸工作方针是“独立自主、集中统一”,中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因此,只有这些公司才有资格参加广交会。

    同时,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对前苏联、东欧和亚洲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货物贸易。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马宇指出:那时候跟外界的贸易往来几乎封锁了,但还有一个就是产品达不到国际市场的要求,所以那时候只能出口一些初级产品、资源性的产品。

     1978年,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商品生产,办好外贸,办好能增加外汇收入的各项事业。

    广交会开始打破垄断,扩大组团单位,到1994年,改为省市组团,商会主管,到会的采购商人数和成交额稳步上升。广东中山市的铁神锁业有限公司,就因多年参加广交会,找到了巨大的市场。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李宝强说:我们每参加一届广交会,都会增加一些新的客户,我们的产量也随着提高,而且根据客户的要求,我们的产量质量也在一步一步提高。我们公司的产品95%是出口,间接也好、直接也好,通过广交会成交的销售额应该也在95%。

    伴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1986年,纺织品取代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我国贸易结构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贸易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再次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这两个转变,在全国海关客流量最大的旅客进出境口岸——深圳罗湖口岸,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罗湖口岸办公室工作人员苏镁怡说:

    上世纪60年代,入境的港澳同胞,他们携带的多数都是大米、面粉、生油,甚至是晒干了的饭团这些物品。到70年代,他们带的多数都是衣服的布料。80年代则几乎带的都是家用电器了。到现在,人们带的主要是手机啊、笔记本电脑啊,还有家用相机等等电子产品。

    进出口商品种类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加工贸易领域。1978年,广东省签订了第一份来料加工协议,加工贸易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为了适应加工贸易迅猛发展的需要,我国除了开辟各种陆路、水运、航空等口岸外,还先后办起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形式的特殊监管区域。海关总署加贸司副司长吕伟红说,“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大步走向全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优惠政策。

    它有特殊的功能和政策,所有的从国外进口的货物、原材料进到区里是免税的,从国内进口到区域的,也就是出口,能够退税。而且国内的税在里面又是免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这个区属于一个无税区。

    在海关保税加工等的推动下,目前,加工贸易已经连续多年占据中国进出口的“半壁江山”。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外贸规模实现了新跨越,中国的多边经贸关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2009年8月15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的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我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标志着双方成功完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协议的主要谈判。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研究部研究员李健指出:区域合作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自由贸易区,我们可以率先和一些贸易伙伴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相互开放市场。

    目前我国已经签署的自贸协定达到8个。贸易伙伴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原苏联和东欧等少数国家,扩展到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美、欧、日、英、俄等国建立了经济高层对话。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或组织20国集团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首脑会议、中非合作论坛、上合组织经贸部长会议等。一系列发展多边关系的举措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不断走向深化,更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60年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的近10%,大幅提升为近60%,成为除消费、投资以外,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马宇说,对外贸易的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实际上,中国30年改革开放取得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变成了“世界工厂”。这体现出整个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技术水平,没有这样的产品,凭什么能占领世界市场。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研究部研究员李健指出,没有对外贸易,可能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7:1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