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日,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求职心态更为现实,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达到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 (5月24日 《京华时报》)
二成大学毕业生能够容忍“零月薪”!真不知这样的调查结果是为渲染当下大学生放低身段的就业心态,还是为了凸显就业高压的氛围?无论哪样,从权利的角度解读,对“零月薪”的推崇都是无视《劳动法》,缺乏最起码法律常识的表现。
劳动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而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实就是保证这个群体劳动的权利。对政府而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际上就是为了保障劳动群体的劳动权,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同理,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权利,也理应在此中得到保障。可是报告却把接受“零月薪”的大学生比例提高,看成是“大学生求职心态更为现实”的表现,对这样无视自我劳动价值的现实,我们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悲哀。
大学毕业生容忍“零月薪”的背后,隐藏的是大学生们无奈的妥协,更是一种青春无法向上的屈从。而导致这一切的,便是他们所面临着的逼仄的就业空间。这种逼仄空间的形成,与大学生就业机构及劳动部门对大学生的定位出现偏差有很大关系。大学毕业生应该是体现就业率的数字,还是权利应该受到尊重和保障的劳动者?分清楚这一点对于解决就业困局至关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