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普人才老龄化 科普圈少见一线青年科技人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1 10:4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着大眼睛六条腿的西瓜、长得既像鸟又像老鼠的怪物,在中国科协5月17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科协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研究员的报告是从最近两张在网上流传的照片开始的。
  “这实际上是渲染转基因的恐怖和可怕。”林敏分析,出现上述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他认为,目前需要科学家、媒体和管理部门共同行动起来,加强科普宣传以消除公众疑虑。
  在当日举行的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杨光在报告中指出,科普创作、科普研究、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本应是科研人员这一科普主力军的大舞台,如今却遭遇科普人员老龄化、科普人才匮乏的发展瓶颈。
  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科普人才总量为176.1万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的科普人才仅有74.36万人。而这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普人员中,主体并不是工作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一线的工作者。杨光发现,年龄长、资历高的科研人员比中青年的初级科研人员更乐于从事科普工作。
  中国科普所谢小军博士列举了科普创作的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底,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作家所占比例仅有20.6%,许多已退休的学者或科普工作者仍在发挥余热,但毕竟精力有限,无论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写作手段或创作方法,跟新一代读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脱节。
  她分析,出现上述现象,从外在激励制度而言,是因为科研人员策划和组织科普活动得不到有效制度支持。
  “在科研人员的岗位设定和绩效考核中,策划、组织和参与科普活动和工作并不是主要测评指标,甚至与工作考评没有直接关联。”杨光解释,这意味着对科研人员而言,从事科普工作同其本职工作之间关联并不密切,科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其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参加的“业余活动”,是一种个人行为。而现行的科研制度也间接加大了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一般而言,目前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考核的时间比较短,普遍是二至三年。在这种制度设定下,科研人员工作任务吃紧,只能埋头科研而分身乏术。
  年龄长、资历高的科研人员比中青年的初级科研人员更乐于从事科普工作,她分析,这与科研人员自身主要需求差异有关。
  “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所产生的成果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和特征,其主要收益直接由科普受众获取,间接为社会获取,而科研人员在科普工作中难以产生直接收益。”杨光分析认为,摆在中青年科研人员面前的是更现实的物质生活问题。而在现行的制度设计中,大部分青年科研人员难以通过从事科普工作满足自身的主要需求。
  杨光认为,要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和智力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
  “我们应该设立青年科普人才专项基金,加大对青年科研人才从事科普工作的扶持力度。”杨光介绍,《科普法》规定,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用于资助科普事业。然而目前设立的科普专项基金都是完全公开的,并没有将青年科普工作者作为特殊的群体对待。
  “青年科研人员身体健康情况好,头脑清晰,思维活跃,是从事科研和创作的最佳阶段;同时,研究人员对在青年时期选定的研究方向往往会有特别的关注,即使由于多种原因未坚持这一方向研究,也会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且青年科研人员在争取科研经费资助上往往有困难。”她认为,同样额度的资助金在青年研究人员身上会产生更有效的激励效果。
  她同时建议,将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工作情况纳入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在评审科研项目和资金的申请要求中,增加与所申请科研项目相关的科普活动的设计;在科研成果的验收评估中,增加对相关科普活动的评估,并将之作为科研项目研究结项的考核内容之一;在现有的科技奖励评选办法中,增加对受评人从事科普工作情况的评估内容,使科学创新和科学普及双重目标在科技奖励中体现出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6 02:0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