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软实力的硬道理:姚明扬名美国与NBA渗透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4 09:4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署名文章认为,相较起来,与其说姚明把中国的软实力通过NBA带入美国,不如说美国通过姚明把NBA文化渗透入中国的民间。前者的成功还比不上后者的收获。 摘要如下:


  中国的软实力之受重视,事实上是在中国的经济“硬实力”崛起之后的事,也就是在几年前才受到更认真的看待。笔者在2年半前(2006年1月)曾在这个专栏发表过一篇《姚明式的软力量》,当时写这篇文章是有鉴于姚明连续两年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的龙虎榜之后,美国《体育新闻》评选该年度(2005年)“职业体育里的100人”,姚明也高居第45位。当时姚明所获得的评价是“这位来自中国的运动员用自己高超的球技和良好的人品在他所从事的领域成为一名成功者,并影响了一大批人,他健康向上的品行成了人们的楷模。”


  三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姚明除了已经成家之外,姚明仍旧是姚明,他一方面已融入NBA激烈的竞争游戏中,另一方面又能抗拒NBA的不良文化影响,私生活检点,更没有像大多数的NBA球员一样在身上添加了文身。姚明的影响力对美国社会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积极意义,就因为他给NBA带来清新的形象。李叶明在他的“要够软”的文中说“……中国在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的时候,还亲和力和吸引力不够,处处显得‘硬梆梆’的。中国著名评论家、北大教授张頤武曾说,在外推销中国文化的时候,姚明和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更有效。”这样的观点还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9:49:0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再来看“姚明式的软力量”,会有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姚明成功的进入NBA的世界,他的刚中带柔,以柔制刚的魅力的确在美国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他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人也因此而感到自豪。


  第二个角度是,美国为姚明开了一扇窗口,但中国却为美国的NBA开了大门,因为姚明,中国电视台同步转播NBA的比赛,姚明代表的休斯顿火箭队更被中国观众当做“主队”来捧,中国球迷对NBA球星如数家珍。


  相较起来,与其说姚明把中国的软实力通过NBA带入美国,不如说美国通过姚明把NBA文化渗透入中国的民间。前者的成功还比不上后者的收获。


  这个现象也让我们看到,美国软实力的扩张跟他们那种开放门户、延揽人才的胸怀有很大的关系,否则的话,美国的天才篮球员多如牛毛,没有来自中国、欧洲或是南美洲的球员,他们的NBA照样精彩,同时也正因为NBA没有门户之见,欧洲、南美洲的的篮球也从NBA中吸取养分,而提高了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09:49:20 | 只看该作者
同样的,章子怡、巩俐、成龙、李连杰等等也要到了好莱呜拍了美国人的电影,受到好莱坞文化的“加持”之后才能名正言顺的成为国际巨星,他们在世界影坛上的影响力才进一步受到肯定。


  在许多情况下,中国的软实力还得借助美国人的软实力才能成其软实力。


  早报中国新闻版几天前报道:“由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和韩国的东亚研究院合作对美、中、日、韩的软实力作比较调查显示,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不断壮大,但是在亚洲主要国家眼中,中国的软实力仍然远落后于美国、日本。”这个调查结果只是印证了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无论是体育、文化和艺术,中国有的是人才,即使是少林功夫也成了中国软实力的硬本钱,中国最起码必须珍惜和善待其软实力的丰富资源。软实力本身并不是一种国际竞赛,这个世界容得下更多软实力的互相作用。我们同样乐于见到其他亚洲邻国的文化、艺术在国际上发扬光大,亚洲也才不致被一面倒的西方软实力所软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6-24 17:10:32 | 只看该作者
唉!!实在是挺不甘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22:1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