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杂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4 20:1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      硕士研究生:苑丽萍

    读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渐渐成熟的过程。刚开始读书时,因为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所以会记下大量的笔记。随着读书的增多,你会发现可做的笔记越来越少,有时你甚至会去怀疑作者的水平。现在回头想想,其实这是正常的累积现象,因为随着自己熟悉的领域越来越大,陌生领域就会越来越小,令自己激动的那种新鲜的观点自然也就会随之减少。

    在专业课命题方面(尤其是文科),有的大学完全是在指定书目的范围内命题,有的则是基于参考书目命题。这不是一样的概念,前者把书目读熟读透,或许就够了;而后者,则需要自己有计划地拓宽自己的复习范围。

    有勇气改变的事情,有肚量容忍不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区分两类事情。

   



   “北人大,南复旦”,全国新闻传播学的两个重阵。四年前的高考我与复旦只差一步之遥,四年后的我走进了人民大学。我想我终于圆了梦。

    我所在的大学是一所普通的省重点大学。刚入学是我也曾深深的失落与沉沦,甚至一度想过退学重考。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传播学老师,他鼓励我一直走下去,因为殊途同归,只要努力,都能达到成功的彼岸;相反,回头则可能既浪费了光阴,又可能连手中的一点成功也丧失掉。这样,我才坚定的走了下来。

   我的传播学老师知识很渊博。我很喜欢听他讲课,进而因他又对大众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我的重心由我的专业——广告学移向了大众媒体。他还鼓励我多读书,哪怕是与专业无关的书。他认为,我将来就业的方向并不一定局限在广告领域,如果多读书,拓宽自己的视野,那么将来我的生活也会随之拓宽。

    这些话这些话一下子打开了的思路。是啊,没有谁规定我没有上名牌大学就不能接受到大师的思想。我发现了新大陆,从此以后我的大学生活明朗起来。

   以后的四年,我成了图书馆最忠实的支持者,每到一批新闻传播类的书,我就会兴奋好几天,直到把它们中的精华部分吸收得自认为差不多了才放松下来。图书馆每次一延长开馆时间,我就又会兴奋好几天。相反,每个周五下午还有晚上,图书馆例行闭馆,我就会感到手足无措。

    读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渐渐成熟的过程。刚开始读书时,因为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所以会记下大量的笔记。随着读书的增多,你会发现可做的笔记越来越少,有时你甚至会去怀疑作者的水平。现在回头想想,其实这是正常的累积现象,因为随着自己熟悉的领域越来越大,陌生领域就会越来越小,令自己激动的那种新鲜的观点自然也就会随之减少。

    再读下去,就会发现针对同一个问题,竟然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看法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它们又都有各自的道理。这个阶段比较迷茫。

   然后,再读下去,就会有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能看到许多专家学者观点中的不足。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有自已的的著述了,可以源源不断地写出自己的论文,而不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总结式论文。

   我克服了大学的浮躁,胜利到达了上面所说的最后一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中国经营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基地刊物《媒介研究》、中国新研究中心、中华传媒网等媒体发表了8篇论文(作品)。同时,还以本科生的身份在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的“研究生专栏”中破格拥有了自己的学术专栏,一样达到了名牌大学学子的高度。当然,我写论文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总结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因为读的书多了,灵感就会像泉水一样冒出来,就会迫使自己不得不去写点什么。同样,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在考研的考场上我答题的思路也源源不断,非常流畅。这不能不说是利益于平时无心的积累。

   真正决定考研,报考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是2004年春天才决定的。之前,像所有考研的同学一样,先是犹豫考不考:广告学毕业的本科生还是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的,辛苦一些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也是有可能的。那么究竟工作好一些还是考研好一些?先工作还是先考研?

   后来突然有一天,我明朗起来:工作和考研原本就差不多,所以才会有好多人在中间犹豫和徘徊。就像资本总流向最增值的市场一样,如果考研和工作真的差别太大的话,人们根本就不需要矛盾,就能明显地倒向一方。所以,目前至少在我这里,就我的专业而言,考研和工作的性价比较大致相同。至于第二个问题,答案也很明显,如果先考研,失败了再找工作难度不大;而如果先工作,工作不顺利再考研就会很难。所以,我选择了考研。

   决定考研之后,我又在人大、复旦、清华和中国传媒四个大学之间徘徊,总是想通过考研来实现一次质变,总是觉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得此失彼,所民迟迟不能决定。后来,跟这几个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沟通之后发现,原来,想通过读研获得者一切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就和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一样,等到大学毕业时才发现命运并没有因大学生活改变多少。无论读研还是上大学,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自己的努力。想到这些,我终于放平了心态。再后来就认真研究这四所大学导师的著作,最后发现我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与人民大学的导师们最接近,看问题的好多视角有时候竟然跟他们不谋而合。既然这样,那么选择人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最后我的专业课一获得过135分,专业二获得128分。看来,“对味儿”在考研中也很关键。

   然后在2004年的四月,我又特地来到北京,去了趟人大。在人大校园里我有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也很舒服,这时与我本科的大学氛围有点相似。看到人大学子也和我们一样生活和学习,我才把根植心底的自卑感彻底清除,这为我后来树立坚考研的决心和信心提供了保障。

   全力以赴备考是从7月份开始的。因为不习惯大课,所以所有的辅导班我都没有报,全部靠自学,下面谈谈我和复习体会。

             关于政治和英语

   政治主要靠自己看书,再买本习题进行练习.不要求题目的数量有多少,但要力求"精",掌握做题思路与技巧(其实,政治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它也有技巧),同时在从真题的过程中要巩固课本知识.最后一定要做一遍历年真题,然后再从真题的答案推敲答题思路,化为已有.政治的复习诀窍有好多,可以在网上看看专家的建议,不一定悉数采纳,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采用.

  英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复习方法.我当时是10月以前分题型练习,10月以后就开始做模拟和真题.还是那句话:不求数量,但求质量。至于单词,有人建议把大纲上的记熟,但是实施起来会发现难度很大。我在考研以前曾经把雅思的2500多个生词记过一遍,当然也忘掉了大量的单词。考研后我又把2005年大纲的单词大致记了一遍,当然忘掉的还是很多。我想说的是,如果真的打算背单词,那么就不要怕遗忘。要相信自己,民时也要敢干吃苦。

                      关于专业课

  准备专业课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尽量把导师写的书、发表的论文、编辑的报刊全部搜集到,一点点消化。一方面是为了预测出题方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自己的风格向导师靠近。到了最后你会发现有些观点不知道是你的还是你的导师的了,那么参加考试就最合适了。当然,这种观点在读研后还需要一步步转回来。但是,考研毕竟是考试,是考试就要应试,是应试就要讲究技巧。这不是要你把老师书上的话一句不漏地记下来,然后搬到卷子上,这样分数或许会高,但是绝对不会很高。因为,文科类考研许多时候是要求有自己的看法的。我这里的意思是,从大处去效仿老师,去贴近老师的风格。比如,你的导师如果在文章中评价某个事件或者现象时,经常会摆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既说出某现象合理的一面又说出它的危害,那么你答题的时候就要防止片面化;同样对于媒介而言,有的导师比较偏重它的社会责任,有的导师则更看中媒介在市场中的竞争,那么,在答题表明相关立场时,你应该怎么样呢?有进修不必刻意去怎样做,当你读导师的书读得多了,你的观点就会不由自主地向他靠近了。

   另外,在专业课命题方面(尤其是文科),有的大学完全是在指定书目的范围内命题,有的则是基于参考书目命题。这不是一样的概念,前者把书目读熟读透,或许就足够了;而后者,则需要自己有计划地拓宽自己的复习范围。近些年来,考研出题形式越来越灵活,离现实越来越近,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偏向于彩第二种出题方式,即给出参考书目,但是出题的范围则可以跨越书目。

   另一方面,复习得再周密,还是会遇到陌生领域。那么这些题目怎么办?所以,文科类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拓宽复习范围,这些拓宽的领域不一定要掌握到多深刻、多牢固,而是点到为止,熟悉即可。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间隙有意识地读一些专业期刊,还有指定书目之外的一些专业书,特别是导师的书。虽然导师写的书不可能全部列在考研参考书目上,但是这些书对于考研又非常重要,所以就要靠自己留心去搜集、阅读、思考。像新闻传播学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专业,还应当留意网站的一些动向,因为网络有着报刊不可比拟的实效性和信息量。还有网络的论坛上常常有许多观点在激荡,时常“逛逛”信纸坛,自己的思路也会被打开,有时非常价值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学术论坛上的一些贴子。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在论坛上和别人交流,互相“取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23:57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