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俾斯麦外交体系下的欧洲国际关系
三皇同盟 德意志统一后, 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9月,,三国首相最后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毛奇访问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柏林会议(1878)后,德俄关系恶化,1879年缔结的德奥同盟以俄国为假想敌。但俾斯麦为了防止俄、法联合,使自己两面受敌;而俄国也想联合德国在近东和两海峡与英国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德俄奥又签订三国协定,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协定规定:缔约国之一与第四国作战时其他两国应守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对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任何改变须经三国共同协议;三国承认封闭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原则是涉及整个欧洲和具有相互约束性质的,三国将共同注意,务使土耳其不得将海峡所构成的这部分土耳其领土例外地供任何交战国作军事活动之用。另外,三国又签订一项附加的协议书,规定:奥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保留随时合并之权;三国不反对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的合并。1887年协定期满,因俄、奥在巴尔干冲突加剧而未再续订。他们除了维护欧洲现状以外均同床异梦,无法真正化解列强的矛盾。但随着同年,续订再保险条约的失败,三皇同盟陷于瓦解。
柏林会议(1878)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修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会议召开1878年 6月,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步。7月与会国签订了《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条约内容:①保加利亚划为3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领土只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黑仍属土耳其,但奥匈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门、罗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④俄国兼并巴统、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冲突埋下了祸根。
德奥同盟 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军事同盟。德国宰相俾斯麦为孤立和打击法国,力图联合奥匈帝国,拉拢沙皇俄国,阻止法俄接近。1878年柏林会议上,俾斯麦偏袒奥匈和英国,德俄关系急剧恶化。俾斯麦选择奥国为伙伴。奥俄在巴尔干的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俄国对君士坦丁堡所造成的威胁,也把奥国推向德国。1879年秋,德奥缔结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规定了条约的有效期;④缔约国双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一战结束。德奥同盟条约成为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洲列强***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三国同盟(1882)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德奥结盟后,俾斯麦为进一步孤立法国,又利用法意争夺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加盟。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1882年5月,德奥意在签订同盟条约。其主要内容:①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②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 3国应协同作战。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③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规定了条约有效期,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奥同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俾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三国同盟的矛头本是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意大利感到担心,改善了它同法国的关系。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
柏林会议(1884~1885) 帝国主义列强在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会议。1884年11月15日召开,英法德意美等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召集者为德国首相俾斯麦出席柏林会议(1878)) 。会议原定议程仅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但实际上是集中讨论和制定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会上,英法德比等国在刚果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比利时利用列强间的矛盾,施展外交手腕,在会下同各国代表进行紧张的交易,使它们分别同他控制下的“国际非洲协会”签订协定,承认其对刚果盆地的主权,以“刚果自由邦”的名义,正式成为比利时国王的私人领地。另一方面,会议也规定了在刚果盆地实行自由贸易,刚果河自由通航等条款。柏林会议制定了列强分割非洲领土共同遵守的原则,签订了包括 38条内容的《总决议书》, 规定《总决议书》签字国占领非洲沿岸土地或建立“保护国”时,必须分别通知“本决议书上的签字各国,以便它们必要时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时必须“保证建立足以保护现有各种权利的统治权力,并在必要时,保证遵守规定条件的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才能被看作“有效占领”,才会被其他国家确认。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非洲领土的狂潮。到1912年,列强已占领非洲绝大部分的土地。
保加利亚危机:因保加利亚统一问题和欧洲列强争夺在保加利亚的势力范围而引起的一场巴尔干政局的危机。1878年柏林会议后,巴尔干政局仍以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和俄奥对立为主要特点。1885年9月东鲁美利亚起义,宣布合并于保加利亚。保大公亚历山大批准东鲁美利亚请求。保加利亚国内亲俄与反俄势力一直进行着斗争。东鲁美利亚起义由反俄势力领导,俄国谴责亚历山大大公撕毁柏林条约。同时,东鲁美利亚的事态,这又引起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惊恐。1885年,有关国家在君士坦丁堡举行会议。德奥法意支持俄国的方案,但英国反对,提出由土耳其任命保加利亚大公为东鲁美利亚行政长官,并使保加利亚保持事实上的统一。塞尔维亚在奥匈的支持下,借口维持巴尔干的均势,向保加利亚索取补偿。塞向保宣战,侵入保境。但在奥匈的干预下,保被迫议和。其后,在英国策动下,土保谈判达成协议:同意采取英国建议,由保大公兼任东鲁美利亚的土耳其行政长官。1886年,亲俄一部分保军官废黜亚历山大大公,这引起保举国不满。部分军政界人士发动反政变,敦促亚历山大大公复位。俄国加以反对,扬言要占领保加利亚,亚历山大大公被迫弃位出走。1887年,保议会选出亲德奥的斐迪南为大公,保加利亚危机平息。俄国在这场国际冲突中遭到失败,丧失了在保加利亚取得的政治优势。德奥势力在保加利亚站稳脚跟。整个危机期间,德国表面上持调和立场,但暗中支持奥匈,加深了俄国与奥、德之间的矛盾,促使俄国转而同法国接近。
两次地中海协定 1887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在维持地中海现状的协定。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国在地中海的劲敌。德国宰相俾斯麦竭力鼓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它拉进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1887年 2月,英意约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政策。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一旦意、法进行战争,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该项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在俾斯麦的推动下。1887年12月12日英奥缔结协定,意大利也加入,3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DIZHI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并规定:如果土耳其DIZHI俄国在上述地区的非法举动,3国将立即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议。如果它们认为土耳其串通或纵容俄国的非法举动,就暂时占领土耳其的一些地点,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协定中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它坚持行动自由,没同法俄发生武装冲突。但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转向法俄,协定丧失意义。
柏林备忘录 1876年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为寻求巴尔干事件的解决方案在柏林草拟的备忘录。1875年,巴尔干半岛爆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起义,邻近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均表支持。俄、奥、英、德都想乘机取利。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防范塞尔维亚进行干涉和俄国采取单独行动,于同年12月30日由外交大臣安德拉希照会签署1856年《巴黎条约》的各国政府,要求土耳其在波、黑两省实行改革,包括土地、税收和宗教改革等等,以平息起义。土耳其同意,但起义者识破安德拉希的用心,断然拒绝。1876年5月,俄国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同安德拉希、俾斯麦在柏林举行会谈,寻求解决办法。5月13日通过了《关于巴尔干事件的备忘录》通称《柏林备忘录》。备忘录仍坚持在改善居民的命运时,不破坏政治现状,并在必要时应制止威胁现状的危机。其内容实为安德拉希照会的扩大本。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三皇方案,但英国为制止俄国势力的扩张,唆使土耳其予以DIZHI。这个备忘录适英德维持现状的杰作,维系了欧洲的均势。但德俄矛盾由于德国没有支持俄国导致了双方关系开始恶化
圣斯特法诺条约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后,俄国强迫土耳其在圣斯特凡诺签订的和约。1877年4月24日,俄土战争爆发。5月6日英国照会俄国,提出不得封锁苏伊士运河、占领埃及、夺取君士坦丁堡、改变海峡现状,不得向波斯湾推进的强烈要求。继之,英国又与奥匈谈判,企图共同干涉。奥匈因与俄国签订有《布达佩斯条约》,不愿开罪于俄国。同年6月开始,俄军渡过多瑙河,越过巴尔干山脉。1871年1月,俄军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土耳其被迫求和。英奥对土耳其海峡新局势极为不满。在英奥干预下,俄国只得把军队驻扎在离君士坦丁堡12公里的圣斯特凡诺。1878年3月,俄土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条约规定:①俄国取得南高加索的卡尔斯、阿达罕、巴统、巴雅西特等地和比萨拉比亚的南部。②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它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2年。③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罗马尼亚获得北多布鲁查,但被迫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④波黑实行自治,由俄奥进行监督。⑤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以及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巴雅西特。⑥黑海海峡在战时和平时均须对来往于俄国港口的商船开放。⑦土耳其赔款14.1亿卢布,其中大部分以割让上述土地代替。俄国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引起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同年,德、俄、英、奥、法、意、土在柏林举行会议,7月13日签订《柏林条约》以取代《圣斯特凡诺条约》。
再保险条约 德国宰相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1887年 6月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并尽力使战争局部化,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俾斯麦去职后,德国政府拒绝续订。这实际上给俄国和法国接近的机会,迎来了德国周围大国结盟的噩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