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3日讯 (记者 李力)随着房地产市场特别是高端房地产市场的火爆,“稀缺水景资源”成了市场长久不衰的追逐热点,围绕河边、湖边、海边而建的“三边”别墅、公寓楼、酒店等高档地产及物业项目密密层层,在满足少数阶层寡占水景的同时,也剥夺了原本属于全体市民的公共空间,破坏了水体自然生态系统,甚至严重影响了行洪减灾等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对此有专家称为“河不像河、湖不像湖、海不像海”,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
“三边”的经济价值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
“三边”建楼在我国并非是一个新问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南地产狂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挟“中国唯一热带旅游资源地”的核心卖点,海景用地就曾经上演过疯狂的击鼓传花游戏。1998年国务院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嗅觉敏锐的开发商们就将目光对准了各个城市的河流湖泊,以及城市外围的湿地和海岸线。这些满足了消费者依水而居、观景怡情心理的地块,自然成为了地产商或开发或囤地的优先选择。
客观而论,在房地产改革初期市场并不火爆甚至是有些冷清的时候,合理适度的开发并没有过多的影响水资源的公共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善了周边的形象。但是随着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些城市适合商业开发的水景资源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原本不宜用作地产开发的“三边”地块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列入了“招拍挂”的程序,甚至有些地方动起了填湖填湿造地或是挤占河道的念头。例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从2005年开始,云南大理洱海公园的情人湖就被逐步填埋开发成别墅区,原本属于全体大理人的城市公园俨然成了富豪权贵的专属花园,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