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浦东传奇二十年:"邂逅"世博淬炼开阔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4-19 10:3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新社上海4月18日电 时隔多年,仍有许多人清晰记得这样一幕:中国上海申办世博会宣告成功的2002年12月3日,在地处上海世博会会址规划区的浦东白莲泾小区,三千多居民激动却又略显不舍地表示:“世博会申办成功,我们就要搬离这里。但白莲泾的明天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好。”

    2年申办、8年筹办,在浦东开发开放已经走过的20年里,上海世博会要素伴随其整个后半程。如今,上海世博会的脚步日益临近,人们打量黄浦江东岸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精彩建筑之余,或许要问:世博会究竟带给浦东什么?仅仅是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数据显示,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浦东因涵盖其中约3/4的面积并承载“一轴四馆”核心建筑,无可争议地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舞台”。仅在办博之初就涉及到浦东新区周家渡、上钢和南码头街道、11个居委、10000余户居民的动迁问题。有记者曾如此描述浦东居民因世博动迁而发生的意识演变:“为了2010年世博会,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人在动迁中展现出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大气。”

    其实,“阳光动迁”仅是这场历时8年“持久战”的发端,在浦东当地居民所称的“幸福的腾挪”之后,这块土地又以“浦东的速度”上演一幕幕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奇迹。

    截至今年3月底,由浦东新区承担的世博配套项目,包括道路项目、水门建设以及园区周边公交停车场建设等已全面告竣,纷纷投入到试运营中。

    硬件之外,浦东人也深切明白世博会这场“请进来”不易、“服务好”更难的世界盛会,最为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积极的“东道主意识”。

    无论是世博动迁居民挥别老屋时作出的“告别是值得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的表述,还是之后面对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世博工地所付出的支持与理解,乃至如今洒扫门庭、待迎五洲宾客的殷切举止,在浦东,社会文明的进步犹如一道不断盘旋上升的阶梯,契合着世博会推动的进程,点点滴滴地镌刻在市民的理念与意识之中。

    回顾历史,1910年,上海人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曾神奇地预言“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当初如梦似幻的呓语,如今竟成现实。

    借助上海世博会的强劲东风,以及“后世博”所带来的集聚效应,浦东站在开发开放下一个20年的起跑线上,正待阔步向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9-14 16:4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