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南周口监狱3000多名犯人大转移(组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2 11:1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核心提示:4月10日,在经历了58年风雨后,周口监狱,这个河南省最后一个农场型监狱化零为整,8个分监区合成一个占地200多亩的新监狱。在随后的3天,8个监区的3000多名犯人将陆续抵达“新家”。



周口监狱第三监区首批在押人员“搬家”



为了保证搬迁安全,上车前每两个在押人员戴一副手铐



要搬“新家”了,带上心爱的吉他

     4月10日,在经历了58年风雨后,周口监狱,这个全省最后一个农场型监狱化零为整,8个分监区合成一个占地200多亩的新监狱。

    为保证搬家的犯人一个都不能少,除了囚车上的犯人没有戴刑具以外,乘坐大巴的每两人戴一副手铐。每辆车上还有3名警察,车后跟着一辆坐着多名武警的警车。

    搬家

    俩犯人铐一起

    武警荷枪实弹防脱逃

     4月10日上午,位于西华县艾岗乡的周口监狱第三监区一派繁忙,犯人整理完包裹后在院子里集合,等待着搬家的时刻。

    上午11时许,10多辆大巴载着600多名服刑人员在200多名荷枪实弹的武警和监狱民警的押送下,离开三监区,穿过西华县艾岗乡、红花镇、城关镇,开向距此地24公里外新建成的“中心监狱”。

    而在随后的3天,8个监区的3000多名犯人将陆续抵达“新家”。

    昨晚,周口监狱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搬迁工作进展顺利,今天,所有的犯人将住上新家。

    这么多犯人搬迁,如何安全转移呢?

    监狱长谢西良说,本次搬迁不集中搬,而是一个搬完后再搬另一个。搬迁使用的车辆除了囚车之外,监狱还从社会上租了几辆豪华大巴。因为囚车的窗户是防弹玻璃,外面还有铁护栏,所以,乘坐囚车的犯人没有戴刑具。乘坐普通大巴的犯人每两人戴一副刑具。

    除此之外,每辆车上坐3名民警押解。而在一辆运送犯人的车辆后方,还紧跟着乘坐多名武警的警车。武警和民警全部荷枪实弹。在囚车经过的大路口,还有武警把守,防止社会车辆影响车队通行,杜绝劫车的可能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4-12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床铺已收拾干净,在押人员提着行李望着窗外



现代化的大楼,只是这张网提示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意义

    终结河南农场型监狱的历史

    “四层洋楼带电梯,8人一个房间,内有洗手间和风扇,每人还有一个密码箱、储物柜。”服刑人员李岩岭说,他第一次进到监狱大院,以为到了一所现代化的大学。里面还有图书馆、教学楼、医院,真是太先进了。

    而以前,他所在的8监区是一个四合院,周围全是破旧的平房,几乎没有活动和学习场所。

    谢西良说,周口监狱是河南最大的农场型监狱,也是河南省属监狱最后一个关押点高度分散的监狱,始建于1952年,又称河南省五二农场,与西华、淮阳、扶沟、太康四县14个乡镇104个村穿插接壤,关押点最多时达到38个,关押规模曾超过9000人。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调犯,它意味着河南监狱高度分散的关押模式历史性终结。”谢西良说。随着周口监狱关押模式的转型,监狱的工作重心将转变为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用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心理矫治修复服刑人员的人格人性,通过职业教育提升服刑人员刑释再就业能力,满足服刑人员自我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服刑人员再社会化。使服刑人员真心悔罪,引导服刑人员向亲属、受害人、社会真心忏悔,帮助他们恢复受损的社会关系。

    历史

    狱警和犯人同睡茅草庵

     10日上午,在三监区大门外,70多岁的刘老太独自走在监区废弃的晒谷场上,她要去地里挖点野菜,好给老伴老宋做面条。

    她的父亲老刘,是周口监狱的奠基人。1952年,老刘从朝鲜战场上回国后就来到了刚刚成立的“五二农场”。

    刘老太太听她父亲讲述了第一批转业军人建造监狱的场景,“监舍、厨房都是茅草庵,干警和犯人都睡地铺,照明用的是瓦片小油灯。他们最怕的就是刮风下雨,怕房子塌了砸死人。但不幸的是,真发生了几次房塌砸死人的悲剧。”

    由于监管条件不完善,经常发生犯人脱逃的事情。周口监狱副监狱长梁爽讲了个“笑话”,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一名在押犯在收秋时脱逃,监狱立即派出干警追捕,数天后干警押着该犯返回时,意外发现两名两年前脱逃的罪犯在郑州火车站游荡。“搂草打兔子”,这种意外的收获成为农场型监狱流传至今的苦涩笑话。

    犯人干着活就回家了,换个衣服又回来

    刘老太的老伴儿老宋是监狱的第二代开拓者。

    狱警老宋回忆,1993年,耕种土地1万多亩,有六个分监区的第三监区实现了整合。土房变成了楼房,监狱也安装了自来水、电灯,结束了监狱“以房代墙”的问题。

    虽然监狱条件改善了,但仍然难以实现监管安全。老宋说,在警力最紧张的时候,一个关押点只有十几名干警,而且没有武警看守。农忙时,常常由两名干警带领200多名服刑人员在玉米地里劳动。到了劳动地点,民警用根小木棍绑个红布条做成警戒旗,四角一插,就是警戒区域。这个警戒旗还是流动的,犯人劳动到哪里,警戒旗就跟着移到哪里。

    说到犯人脱逃,梁爽又讲了个笑话,他说,本世纪初,周口监狱某监区的百余名罪犯在上千亩庄稼地里收玉米,每隔十分钟清点一次人数——这是当时最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但报数突然卡壳,一名余刑不到3个月的罪犯失踪了。一时间警报四起,监狱动用了所有警力,在周边各交通要道设卡,准备全力追捕。这时,这名罪犯突然回来了,原来他根本没有脱逃的念头,只不过天快冷了,他回了一趟距监狱不到2.5公里的家中,换了一件衣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20:4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