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北京市卫生局宣布,拆除北京市小汤山医院非典病房。时隔7年,这座家喻户晓的“抗非典圣地”,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小汤山”的未来引起强烈关注的同时,为何7年后才拆除?今后的公共卫生预防政策中,将怎样设置专门或定点的医疗机构?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公共卫生专家。
“恐怖的小汤山”
今年春节前后,网上流传开一个附有大量实地照片的热帖:《恐怖的小汤山医院》。
帖子中说:“现在,医院里仍堆放着当时留下的大量药品和医用物资、废弃的病床、过期的药品。当年世人瞩目的小汤山医院,现在成了‘无人区’。”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证实了这一情况。“2009年我到过那里,垃圾堆积、杂草丛生,满目苍凉,空调设备全无,排污、消毒设备很多也都不在了。”
随着2003年6月最后一批康复患者、医护人员撤出,小汤山医院的去留问题引起官方和专家的探讨,民间也极为关注。当时,北京市初步决定:暂时不拆除小汤山医院,将其作为北京市预防“非典”疫情反弹的收治基地,继续保留一段时间。
这“一段时间”,就是7年。
北京市卫生局4月2日说:“一是遵照北京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拆除2003年春天建设的非典病房;二是当年建设的非典病房属于临时建筑,建筑使用年限为3年,现已超出其使用年限,经过专家论证,已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再次使用;三是非典病房拆除后的空地将按照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整体规划进行建设;四是北京市传染病防治工作不会因为拆除此建筑而受到任何影响。”
4月3日,北京市卫生局宣传处马主任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严格地说,从来没有‘小汤山非典医院’这个说法。它在建立之初就不是一个医院,而是临时的野战医疗点。非典结束后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然要被拆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