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65|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光斌的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5 13:1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收稿日期] 2006-12-2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制度变迁理论研究”(06AZZ001)
[作者简介] 杨光斌(1963-),男,河南南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与问题
杨光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不仅用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解释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很多
不能解释的方面,还在思维方式上改变了人们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因果关系的看法,诺斯的成
就来自在方法论上对统一化社会科学的努力。但是,诺斯基于“本土化”观察而产生的制度变迁
理论在解释异域制度变迁时遇到困难;即使在解释“本土化”制度变迁中,由于只侧重于连续性变
迁方式而忽视了制度变迁中的历史关键时刻,理论的解释力也遇到挑战。由于这种缺失,诺斯必
然忽视了非制度性观念与非正式规则的不同。而在关键时刻的制度变迁中,非制度性观念甚至
引导着正式制度的创新并改变着非正式规则。因此,要更好地解释制度变迁,诺斯的理论需要嵌
入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
[关键词] 制度变迁;非连续性变迁;历史关键时刻;观念;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D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2007)03-0030-08
 国内政治学、经济学关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
绍和研究已经很多了,在此没有一一列举的必
,但是大多数文章集中于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
识形态理论,以及诺斯关于宪法结构与制度安排
命题。我认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不仅在
理论本身,即用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这三位一
的理论解释了新古典经济学很多不能解释的方
,更是因为该理论带来的政治学与经济学思维方
上的变化,尤其是其在统一社会科学上所做的开
性工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发掘诺斯理论的价
。同时,随着制度变迁理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发展,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中的问题也进一步显现
来。诺斯主要研究的是既定制度结构下的制度
迁,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在资本主义革命后,作为
济环境的政治制度已经发生并固定化了,正如托
斯和诺斯在研究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时说,
们并不想解释经济环境的变迁,这类变迁是肯
发生了,对它们能发生的原因的任何解释将是十
有意义的。不过,它们对这一制度创新模型来说
外生的。”[1]271那么诺斯的理论对于政治上正在
成长或建设中的国家的制度变迁是否适用呢?毕
竟,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依然处于社会和政治转
型之中,政治并不是“外生的”,而与制度变迁具有
内在的关联性和与经济变革的同步性,甚至可以说
制度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政治变迁。与此相
联系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国家
而言,能否用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制度创新
活动?带着这些新的认识与问题,本文将对诺斯的
制度变迁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作为解释项的政治变量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该理论对于政治学和经济
学思维方式的影响,简单地介绍诺斯的国家理论是
需要的。在诺斯看来,制度变迁的核心是国家,但
是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发生
了。已经产生的国家拥有合法地垄断并使用暴力
的权利,自然要制定有利于国家存续的经济制度和
其他制度安排,因此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2]111
国家或政治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国家兴衰的关
键性环境,这是对西方国家制度变迁规律的一般性
30
结。在西方世界的兴起过程,英国的成功和西班
与法国的失败主要在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能
有效地保护产权。[3]13而在以后的争霸战争中,
国所以战胜法国而成为“日不落帝国”,就是“光
革命”的结果。在“光荣革命”之前,由于斯图亚
王朝信贷不足,债务很少有超过200万英镑的时
。到1790年,在英国与法国为争霸而开战的前
,英国的债务是2.44亿英镑,相当于该年岁入的
倍。[4]253-293在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看来,
国的财富是一种“人为财富”。[5]155在我看来,“人
财富”其实就是“制度财富”。与英国相比,法国
其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而居优势地位。更为重
的是,当时法国实实在在的财富即国民生产总值
英国高一倍多(法国为16 000万英镑,英国为
800万英镑)。[5]440但是,法国实实在在的物质财
却败于英国的“制度财富”,这是因为“光荣革命”
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
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保护。这
新的政治安排产生了一个强国,使英国以一种前
未有的有效方式获取资源,并且促进了英格兰在
际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一个世界性大帝国的产生
及最终形成无人匹敌的格局。
政治制度在一直具有自治传统和商业力量强
的西方国家尚且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权力
制一切的古代中国社会呢? 1500年是人类文明
分水岭,中国衰落的直接原因是明清之际的资本
义萌芽的失败。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不能演变
资本主义组织体系?就是因为政治制度。在专
权力宰制一切的社会里,依靠生产力的自然发
,很难形成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并进而演进为新的
会形态。明清之际权力对商业的掠夺以及由此
发的民变,经典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而不
”的过程和根本。[6]
东西方的制度变迁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就是政治的重要性。因此,诺斯的国家理论在一
程度上或许能够改变人们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
一般看法。过去,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制度变迁
政治发展看成是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政治总是
当作一种被解释变量。如果说经济学家这样认
因为“经济学帝国主义”情结还可以理解,那么政
学家的这种思维就值得反思了,因为从古希腊到
代,政治学的传统一直是国家中心主义,政治学
是关于政体的学说,传统政治学关于国家兴衰的
识大都是从政治制度角度开始的。直接来源于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重新强
调政治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之于人的行为
的影响,而制度又分为三个层次:宏大的国家结构
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质,以及具体的政府制度
安排。[7]
比较政治研究同样坚持政治的重要性甚至决
定性作用。阿尔蒙德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
有两个主导性变量,即政府能力(或权力)和人民参
政情况(或民主化)。不能维护基本的政府能力,也
就丧失了政治变革的主导力量。[8]亨廷顿的政治发
展理论则更加注重政治制度方面的建设,认为权威
和秩序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9]因
此,有人把亨廷顿视为当代“新国家主义”的奠
基人。[10]
有意思的是,被视为政治哲学经典之作的罗尔
斯的《正义论》的主题就是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基本
结构的主要因素就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
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中得
以经典说明。第一个原则是确定与保障公民的平
等自由的政治原则,公民的自由应该是平等的,因
为一个正义社会中的公民拥有同样的基本权利。
第一原则被称为最大均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
则是适用于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经济原则与社会原
则,其中(a)部分叫作差异原则,(b)部分则叫作公
平的机会均等原则,一般统称第二原则为差异原
则。两大原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罗尔斯提出了
两大原则之间的字典式秩序关系(lexical order),
即第一原则比第二原则具有优先性,当第一个原则
没有被满足之前,我们不能去满足第二原则。[11]由
此可见政治的主导性价值。
为什么那么多学说和流派都不约而同地坚信
政治的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一个不用过多解释
的基本常识是,如果说国家大系统是一个同心圆,
从核心到外围应该依次是政治圆、经济圆、社会圆
以及历史文化圆。政治圆的运转固然要适应历史
文化等外围圆,但是最核心的层次怎么可能总是一
个被解释的变量呢?虽然政治体系的设置和运转
要与环境即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相适应,但是这
种适应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关系,在历史的关键时
刻,是政治本身在决定着经济体系的状况和
运转。[12]
我们一直深受进化论的影响,社会进化论研究
国家制度和人类社会如何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向
现代的演变。很多社会科学学说都属于社会进化
31
范畴,在社会进化论式的研究框架中,或许是由
对贫穷和灾难的恐惧而生出对社会福利的渴求,
济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一直都是现代化进程的主
,事实上,西方流行的经济增长理论就是将技术
革当作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正如布莱克所
:“最为常见的一种解释方法也许是把经济增长
作社会变迁的主要根源,并将其它任何事物都与
联系起来。”“还有一种抱负更大但也更冒险的方
则试图全面叙述科学和技术革命对人类活动的
切方面产生影响的全过程。”[13]
关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我认为,从人类历史
长河看,经济发展最终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
样式;但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政治的样式总是
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对此,
荣渠先生指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
态等的理论分析,都是集中在经济层面研究社会
历史发展的问题上(从马克思主义看,这是最重
的层面),但即便为了深入地阐述经济层面的发
而不陷入片面性,单靠经济层面的孤立分析也是
够的。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非经济因
的研究一直是非常薄弱的,而在复杂的历史中,
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绝不是仅仅用上层
筑对基础的反作用可以概括的。”[14]在制度变迁
关键时刻,总是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在起着决定
的作用。
二、一体化社会科学的研究路径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所以对经济学、政治学、
史学和社会学研究均有巨大影响,就是因为诺斯
研究是社会科学化的,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学研
。事实上,任何一种单一学科性质的研究都不会
泛地影响所有社会科学的发展。我们知道,诺斯
论的三大支柱即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意识形态
论在属性或主题上分别属于政治学、经济学和社
学的研究范畴。诺斯研究的主题是制度变迁,尤
是国家兴衰这样的“重大问题”(Big questions),
他自己的话说,“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关键疑难问
是,如何解释历史变迁路径差异甚大的原因,不
的社会是怎样分叉的?怎样解释它们的绩效特
差异甚大的原因?毕竟我们都是从原始采集和
猎阶段发展过来的……穷国与富国之间、发达国
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比过去曾经存在
差距更加拉大了。怎样解释这一差距?或者同
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导致差距更加拉大或趋同的
条件是什么?”[2]11为此,诺斯早期关注的是西方世
界兴起中的国家兴衰,[3]8继而研究经济实力并不
如法国的英国何以在争霸战争中打败法国,[4]253-293
最近又特别关注苏联的兴衰。这些问题显然不是
单独的一个学科所能解释的,更不要说经济学的一
个流派了。对于新古典主义的解释力,诺斯这样
说,“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经济发展或经济史时,只
有当它针对某一个时期或运用比较统计学,才能很
好地说明某种经济的实绩,一旦用它来说明某种经
济在整个时期的实绩时,它就不大济事了。因此,
它并没有、也不可能说明变动的动态过程。”[15]63
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主题决定了研究路径上
的整合性社会科学方法,这些问题不是任何单一的
学科所能回答的。作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的诺
斯“将个人选择与制度对选择集合的制约结合起
来,是使社会科学研究统一起来的重要一步。”[2]7
诺斯并没有专门论述他对社会科学研究是如何整
合的,但是其作品的这种同一性特点是很明显的。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1981)中,诺斯特别强
调之于有效产出的影响,并引进意识形态对塑造人
的行为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没
有的。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中,
诺斯又将意识形态和认知限制放在更加突出的地
位,与此同时,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相对价格(包括要
素价格变化、信息成本、技术进步等)和自利等基本
假设也得到强调。
诺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毫无疑问,学者
的转型首先是自己学习与认识的产物,但是更重要
的是与智性发展(intelligent development)有关。
20世纪初,一体化的社会科学开始了劳动分工,正
式形成今天的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政治学主
要研究和描述正式制度与法律,经济学变成了范围
很狭隘的理性选择,而社会学成为研究人的行为环
境的学科。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分工的界
限开始松动,到70年代开始出现学科融合的趋势。
我认为,这种趋势的标志性成果是罗尔斯的《正义
论》,罗尔斯关于正义的制度性主题的研究为其他
社会科学奠定了共同的对话平台,那就是以“制度”
为纽带的“社会科学脉络”(context of social sci-
ence)现象。罗尔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经济学领
域。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史学派的诺斯率先引
进了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和社会学中的文化研究。
诺斯认为作为权力主体的国家(政治学)是经济增
长中最重要的变量,而“文化迟滞”(cultural lag)
3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17:41 | 只看该作者
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18:00 | 只看该作者
论文好,发的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18:21 | 只看该作者
(社会学)也严重地影响着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诺
斯的研究将旧制度主义经济学带向新制度主义经
济学。在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公共选择学派的布
坎南将个人的理性选择引进公共政策分析后,更是
全力以赴地建构罗尔斯式的“宪法经济学”,核心问
题就是如何选择制度、如何实施制度以及制度实施
中的文化限制。[16]由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影响,
制度主义已经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甚至是国际关系
学的共同话语和研究范式。
诺斯和其他学者的研究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科
学研究路径的整合,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形成能够解
释社会变迁的一般性均衡理论,诺斯似乎在为此而
继续努力。在新作《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2005)
中,诺斯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学习与认知能力在经济
变迁中的作用,而学习和心智模式的建构无疑是基
于个人和社会所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语言、
记忆和由信仰、神话和行为方式所构成的象征储存
系统。[15]这样,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已经不再是新
古典主义的了,而是经济社会学了。诺斯的这种转
变基于其对制度变迁的理解。在他看来,要理解经
济、政治和社会变迁,就需要根本性地重新塑造我
们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其一而不及其余,不能停
留在经济层面而理解经济变迁;虽然很难形成一个
一般性均衡理论而解释所有的制度变迁,但是如果
我们对变迁过程的潜在性因素有所理解,就可能演
绎出在整体性推进社会科学价值的基础上而形成
的关于变迁的有限性理论。[15](前言)这样,诺斯从以
研究经济因素为主而彻底转向研究制度变迁中的
所有因素了,诺斯从一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转变
为一个社会科学家了。
诺斯思维方式的变化使我们对制度变迁产生
了新的理解。但是,他基于“本土化”历史和观念而
建构的制度变迁理论,在解释异域制度变迁时存在
阻碍。
(一)制度变迁中的历史关键时刻
谁都不会否认社会进化论关于物资积累与技
术进步之于国家发展的关系,但是,一个国家的经
济增长必然具有连续性吗?如果不是,那么一个国
家的衰落甚至崩溃是因为其技术与经济停滞呢还
是因为其他原因?在我看来,资本主义历史以来的
人类政治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线索:1)自
由主义的英国和法国模式。资本主义所以最先在
英国和荷兰产生,是因为那里首先有了利于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和产权制度。基本上,美
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是英国制度和文化的延伸。
2)集权主义的德国模式。与英国相比较,德国、日
本、俄国在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基本上
实行了集权主义。在一定时期内,集权主义有利于
经济的发展,但是,集权主义使得政治经济关系变
的扭曲,要么容易发生革命,要么容易走向战争而
导致现代化的中断。无论是革命还是战争,最终都
使这些国家走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模式。3)威权
主义的韩国模式。由于处于更加不利的国际竞争
环境中,与集权主义的德国模式比较,威权主义以
政治上的严格控制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
展。但是,威权主义的韩国等国家适时地实行政治
转型,保证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4)传统的社会主
义模式,即实行政治权力和经济关系双集中的制
度,经济为政治服务,结果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
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纷纷解体,中国因为以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成功的经济改革而保证了
政治的稳定性。
在上述现代化模式中,除了英国模式具有连续
性以外,实行其他模式的国家都经历了曲折、起伏
甚至失败,也就是非连续性的剧烈变迁。而诺斯的
研究主要是集中于连续性的渐进的制度变迁,因为
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制度变迁都是渐进性的,而非连
续性的制度变迁主要是革命和武力征服引起的,因
此制度变迁理论无法过多地关注。同时,诺斯认
为,即使是革命或武力征服所带来的制度变迁,依
然具有连续性。[2]119-120从文化的传承性看,诺斯是
正确的。但是,就制度变迁理论而言,制度变迁中
虽然有文化的因素,但是二者毕竟不是一个范畴上
的概念,如果因为文化的传承性而一概地将制度变
迁当作连续性的,制度变迁理论也就失去意义,因
为毕竟有那么多国家的制度变迁如此跌宕起伏。
因此,对于专注于连续性制度变迁的诺斯教授而
言,国家是如何来的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发
生了。[1]266-294
我认为,诺斯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诠释英
国式的制度变迁。但是,即使在英国式的连续性制
度变迁中,也会有林肯废奴、罗斯福新政这样的改
变国家旧制度的剧烈变革。而对于实行其他现代
化模式的国家来说,虽然国家依然是那个国家,但
是政治制度却可能因为非连续性的巨变而完全不
同。因此不研究新的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就不能理
解很多国家的制度变迁。另外,我们也不同意诺斯
关于非连续性制度变迁类型的划分,因为在现代化
33
的历程中,很多非连续性变迁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
引发的,比如苏联的解体,一些拉美国家的现代化
中断,甚至于法西斯德国和日本的失败。
这样,我们在此提出制度变迁中的常规时期和
关键时刻,很多国家的常规的制度变迁样式都是由
关键时刻所确立的制度而决定的。在常规时期,确
实如诺斯所说政治制度决定一系列制度安排上的
变革,“政治制度(无论是正规的或是非正规)可以
为演进性变迁提供一个周密的框架。如果这一制
度框架没有演进,参与交易的双方就没有一个解决
争端的框架,从交易中获取潜在收益的目的就无法
实现。”[2]120但是当国家失败即旧制度无法正常运
转而需要政治转型以建立新制度时,或者当制度结
构中的一部分如经济制度失效而政治制度依然正
常运转时,新制度是怎么形成的?有很多重要国家
经历了这样的关键时刻,比如在面临外来冲击和压
力时,日本实行了成功的“明治维新”而中国实行了
失败的“洋务运动”,这是为什么?在过去半个世纪
里,中国和印度为什么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实行相
同的计划经济?又为什么都在政治制度不变的条
件下进行经济体制上的革命性变革而成为市场
经济?
我认为,理解非连续性的制度变迁必须引入非
制度性的观念变量,它完全不同于诺斯的意识形态
理论所说的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观念。对此我
将在下一个部分论述。“明治维新”的成功与“洋务
运动”的失败的原因已经不需要过多论述,众所周
知,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日本在新观念的引
导下建立了德国式的政治制度与法律体系,而晚清
却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
更有兴趣的是当下正在处于历史巨变中的两个发
展中大国———中国与印度。众所周知,在中国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18:33 | 只看该作者
有些有效的传统(如勤劳、诚实与正直)能降低交易
的成本,使复杂的生产交易成为可能,有效制度因
此得以产生。[2]184-185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什么样的关系?决
定人们用于解释周围世界以及作出选择的主观精
神构想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对于有效制度的产生是
重要的,但是“制度在决定它们有多大的重要性时
起主要作用”,因为“通过构造人们在在某些方式下
相互作用,正规制度会影响我们为自己的行动支付
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正规制度会被明确地或偶
然地用于降低按一思想行事的价格,它们为人们将
其思想和意识形态融合到他们所作出的选择中去
提供了自由。”[2]149因此,作为机制性的正式制度为
非正式制度的表达提供了空间。显然,在诺斯那
里,作为非正式制度载体的正式制度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18:47 | 只看该作者
制度,因为“非正规制约源自于价值的文化遗传,来
源于用于解决具体交换问题的正规规则的延拓与
运用,也来自于解决简单协作问题的方案。”[2]185很
明显,在诺斯看来,非正式制约只是正规制约的补
充。这一点从诺斯的思想历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诺斯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关
注的是产权理论,没有意识形态理论。
34
的创新。我们知道,改革前的经济制度是计划经
济,在改变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观念并
不是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在新观念与旧体制之间
有过多次的碰撞,最终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才最终使得市场经济观念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
排。中国的改革进程表明,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决
不可能产生于诺斯说的所谓有效的文化传统,因为
千年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的小农心态并不会自然地
形成市场经济的组织体系,而计划经济的遗产更直
接与市场经济的观念相对立。同样,前述的中国和
印度的制度变迁也是对诺斯的所谓“制度在决定它
们有多大的重要性时起主要作用”命题的挑战,因
为两国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制度结构不变的条
件下却同步性地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其中改
变传统制度的变革的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
上述不同类型的关键时刻的制度变迁决不是
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所能解释的。那么观念作用
的条件和作用方式是什么?详细地论证此问题已
经不是本文的任务。简单地说,观念作用的途径
是:第一,起着路线图的指导作用;第二,作为黏合
剂以及协调作用而消除行为者之间的分歧;第三,
观念内化为制度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充其量,诺斯
所说的作为非正式规则显然就是第三种意义上的
观念或意识形态。
那么,这些构造着新制度、改变着正规的旧制
度或非正式规则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因为将
意识形态当作文化遗传的一部分,所以无论是诺斯
的制度变迁理论还是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都
更多地强调观念的“内生性”。对于具有更多的连
续性制度变迁与早发达国家而言,观念似乎更多地
具有“内生性”特征。无论是革命性颠覆“君权神
授”的指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契约论”,还是凯
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是对传统的自由
放任主义的革命,都是一种“内生性”观念。但是,
即使是产生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之中“内生性”
观念,一开始并非是“共享信仰”,甚至是一种被排
斥和打击的观念。无疑是对,只有当这种指导变迁
的思想观念在革命或变革成功以后,才慢慢地成为
一种“共享信仰”。
对于后发达国家而言,引导制度变迁的观念更
多的具有“外生性”,虽然“外生性”观念需要本土
化。发展中国家引入“外来的”思想即外生性思想
观念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与其现代化的进程有
关。一个基本常识是,不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模
35
在解释本土化制度变迁中,由于只侧重于连续性变
迁方式而忽视了制度变迁中的关键时刻,理论的适
用性也遇到挑战。由于这种缺失,必然忽视了非制
度性观念与非正式规则的不同。遗憾的是,直接来
源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历史制度主义虽然注
意到历史关键时刻并对之进行研究,但是基本上都
是就制度而论制度,依然不能摆脱路径依赖和制度
锁定的思维,因而不能解释新的制度到底是怎么产
生的。因此,要更好地解释制度变迁,诺斯的理论
需要嵌入建构主义的基本假设。这样,在连续性的
制度变迁中,作为制度化的观念可能是正规制度的
拓展与延伸;而在非连续性的制度变迁中,甚至是
在连续性制度变迁的大变革中,作为路线图的观念
则不仅可能促进正式制度的创新,还可能改变着非
正式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19:01 | 只看该作者
式是什么样的,现代化的启动不是内部自发的追
求,而是对外来冲击的反应。在这样的现代化过程
中,学习、接受或实践外来思想就是必然的。中国
和印度都是如此。中国的现代化是从学习技术、军
事到学习思想的过程,是西方各种思想在中国自由
传播和竞争的过程,最终胜利的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虽然某个时期的教条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
国革命和建设带来过灾难。在一个代议制民主政
治中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尼赫鲁模式同样遇
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这些挫折和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19:24 | 只看该作者
国革命和建设带来过灾难。在一个代议制民主政
治中建设社会主义类型社会的尼赫鲁模式同样遇
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这些挫折和障碍并不意
味着不应该引进和学习“外生性”思想观念,马克思
主义本身就是在学习和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
明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从地域上说,今日在中
国居领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产生于欧洲的一
种“外生性”思想观念。在全球化时代,符号系统的
竞争和相互影响更是紧密,“外生性”思想观念更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19:41 | 只看该作者
生的所谓“内生性”之说,多少有些盲人
,仅仅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虽然诺斯在
上并没有哈耶克那样固执和偏执。在制
,有自发形成的秩序,也有建构的秩序;
有错误,建构秩序中也有这样那样的问
不能非此即彼。至此,我们可以将国际
的建构主义引入制度变迁理论。建构主
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性主
认为国家的目标和利益是不确定的,是
境中国家不断建构的结果,国家身份和
国际规范。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观念,
观念可以建构身份和社会。[20]
上述问题并不影响诺斯制度变迁理论
学术流派上讲,诺斯的理论解释了新古
学很多不能解释的方面;从思维方式上
迁理论改变了传统上人们关于构成一个
变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因果关系的看
大推动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整合。我
,那些能带来思维方式革新的社会科学
种最重要的贡献,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上做到了这一点。但是,这种产生于本
变迁理论在解释异域制度变迁时遇到困
6
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
2005:41.
] 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杨豫,等译.上海
文出版社,1996:7.
] 罗荣渠.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M]//罗荣
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3.
] D. NORTH.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nomic Change [M]. Princeton: Princeto
Press, 2005.
]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
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 布坎南.宪政经济学[M].冯克利,等译.北
Contributions and Proble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stract:North’s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ology which Neo-classical economics co
sation among politics, economy and cu
approaches of social sciences. Howeve
ion faces difficulties in interpreting“ex
local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explaina
asizes excessively consecutive change pa
cause of this shortcoming, North negle
mal rules. In the critical juncture of in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13:20:06 | 只看该作者
  任何以政治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国家权力结构
及其运作都会有相应的制度费用或制度成本。在
国家权力层面,制度成本的高低直接与一个国家
的权威资源有关。根据韦伯的说法,权威是让人
自愿服从的力量。当一个国家的强制性命令不受
耗散地得到执行时,也就是权威资源没有流失时,
制度成本为零。制度成本为零的政治是不存在
的。但是,制度成本确实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权力
配置状况。国家权力的覆盖面越广,国家权力的
强制力越强,是不是就意味着权威资源留存的就
越多?权力和权威是一对关系密切的概念,但是
二者并不是正比例的关系。很多事实是,越是运
用强制性的权力,制度成本就越高,权威资源的流
失越多。在我国的场景下,这种抽象的理论和判
断又会是什么样式呢?
比较研究计划经济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政治经
济关系发现,国家权力结构与权威资源的分布态
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不同的权力结构具有明
显不同的制度成本。在无效率的产权制度下,控
制一切经济资源的国家权力并不必然是强大的,
因无效率而导致的权威和合法性获取的困难性,
使貌似强大的国家权力产生了国家安全的危机。
根据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国家的一个目的是租
金最大化和政治统治的坚固化,而当计划经济体
制不能产生更多的租金并危及国家安全时,制造
该体制的国家势必要另寻出路,这就是经济改革。
经济改革本身验证了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国家之于
产权的决定性意义,即同一种国家权力可能包容
不同的经济组织。但是,当经济组织即产权发生
9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18:0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