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威胁平衡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流行的一种理论。它通过对均势理论的修正,通过综合国力、地缘邻近性、进攻性力量和进攻意图四个变量来确定国家所面临的威胁,在此基础上解读国家的制衡和附势行为。本文试图概括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一点评价。
【关键词】 威胁平衡 制衡 附势
国家的在国际关系舞台上的行为是每个国际关系学者和外交理论家所关注的,而国家到底在面对威胁时会采取制衡还是附势的行为,更是理论家争论的重点。沃尔特的威胁平衡理论就以此为基点来解读国家的外交行为,认为国家面临威胁时,制衡是更普遍和更可取的行为。
一:理论的简介
斯蒂芬?沃尔特的威胁平衡理论(balance of threat theory)是针对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the balance of power theory)的缺陷而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最初是他于1985年发表在《国际安全》上的一篇题为《联盟的形成和世界力量的平衡》(《Alliance Formation and the Balance of World Power》)文中所提出的,在1987年《联盟的起源》(《The Origins of Alliance》)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这一理论。
传统的均势理论认为国家会对任何涉及在国际系统层面上的权力的分配都会做出反应,然而沃尔特认为仅仅当这些权力分配的变化对它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才会做出回应和行动上的调整。在《联盟的起源》一书中,沃尔特认为, 均势原则,亦即弱国结成联盟或者加入到较弱的联盟中以对抗强国(或强国联盟)这一结论不符合二战后国际政治的现实,二战之后的美国在各个方面都比苏联强大“如果各国只关心平衡权力,我们应该看到许多美国现在的盟国应该与苏联结盟才对” ,然而实际上,欧洲和日本都和美国缔结了联盟。因而沃尔特认为有必要对以均势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联盟理论作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于是他提出假设:国家选择结盟主要是对“威胁”作出的反应,而不是对“权力”的反应。
(一):威胁的来源。
沃尔特使用了“威胁”平衡(balanceof threat) 来代替权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 他进一步认为,一个国家对于威胁的判断主要有四个衡量标准:综合国力(aggregate power)、地缘邻近性(proximity)、进攻性力量(offensive capability)和进攻意图(offensive intentions)。 他在1996年的一本书中,他对此进一步进行阐释,认为有三个条件是威胁增强的标志:1:当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增长超过另一个或者其它国家2:当认识到一个国家具有敌意或者是侵略性的意图3:当认识到一国的立场从防御性为主导变为以进攻性为主导。 通过这些修正、实证的检验和分析,威胁平衡理论也逐渐成熟。
(二):如何应对威胁。
在国家面临威胁挑战时,国家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种是采取“制衡”(balancing) 的行为,即“面临外来威胁的国家会与其他国家结盟来反对制造威胁的国家,”;另一种选择是 “附势”(bandwagoning) 的行为,即“面临威胁的国家与最具威胁性的国家结盟。” 他系统的指出国家可选择的两种行为的假定和条件以及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
1:关于制衡的假定
(1):一般形式:当国家面临外部威胁的时候会选择与其他国家结盟以应对威胁。
(2):一国的综合国力越强,面临威胁的国家选择结盟以对抗它的趋势越强
(3):与威胁来源国的地理距离越近,面临威胁的国家选择结盟以对抗它的趋势越强。由此,相临的国家与被至少有一个大国所分隔开的两个国家相比更少会选择结盟。
(4):一个国家的进攻性力量越强,其它国家选择结盟以对抗它的趋势就越强。
(5):一国被察知到具有的侵略性越强,其它国家选择结盟以对抗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6):在战时建立的联盟在敌人别打败后会解体。
2:关于附势的假定
(1):一般形式:一国面临外部威胁的时候会选择与最大的威胁来源国结盟
(2):一国的综合国力越强,其它国家与它结盟的趋势就越强。
(3):面临威胁的国家越靠近大国,它选择与大国结盟的趋势越强。
(4):一国的进攻性力量越强,其它国家与它结盟的趋势越强。
(5):一国别察知到具有的侵略性越强,其它国家选择结盟以对抗它的可能性就越。
(6):当威胁变的严重时面对威胁时所建立的联盟会解体。
(三):关于二者相对比的假定
1:制衡比附势更为普遍。
2:一国越强大,一国选择制衡趋势越的。弱小的国家会去选择去制衡其它弱小的国家,但当面临来自大国的威胁时更容易选择附势。
3:一国选择结盟得到的支持越大,它选择制衡的趋势就越强。当结盟所得到的支持是确定的,一国选择搭便车(free-riding)或者推卸责任(buck-passing)行为的趋势就越强。
4:一国被察知所具有的不变更的侵略性越强,其它国家选择结盟以对抗它的可能性就越大。
5:在战时,一方离胜利越近,其它国家选择附势的趋势就越强。
(三):得出的结论
在做完这些假设和对比后他对这些假定进行了实证分析,他选取中东的结盟问题为自己的分析对象,用了较大的篇幅说明了从“巴格达条约”到“六日战争”再到“戴维营会谈”这一历史阶段内在中东的复杂的结盟问题来论证他的理论。Walt最后总结了他的理论,认为运用他的这一理论,可以回应国家在何种情况下会采取何种行为的议题、能够根据威胁的生成和变化来解释为什么一国会与不太强大的国家结盟,以对抗强大的国家,而且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国会同一个强大的国家结盟去反对并不太强大的、却被认为是最具威胁性的国家。后来对Walt除中东以外地区如东南亚、南亚的结盟问题以及北约的问题等都进行了考察,得出同样的结论。Walt在90年代以后的研究中,将他的这一理论运用到解释外交政策、构建关于革命和战争的理论。
二:理论的评价
判断一个理论好坏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是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一般都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同时理论自身还要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因果关系。由于作者的水平所限,本文仅从案例和其他学者对威胁平衡理论的回应和批判来分析这一理论。
(一):案例的分析
沃尔特认为,威胁平衡理论和均势理论的区别微妙但是却很重要。虽然和均势理论一样简洁但是威胁平衡理论提供了更大的解释力。它可以对一些均势理论的异例作出解释。
1: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很多均势理论的批评者认为均势理论不能解释一战和二战,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及其盟国的力量都要比其对手的力量要弱,按照均势理论,其它国家应该选择去和德国结盟去平衡德国的对手,但是事实是相反的,但是威胁平衡理论却对此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德国及其盟国的联合实力、德国和欧洲国家的地缘邻近性、以及它们的进攻性力量和侵略性的意图这些因素都使得德国及其盟国对其它国家的威胁要大于德国对手的威胁,因此其它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德国及其盟国。
2: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对冷战的后的中巴关系这一事例的研究支持威胁平衡理论。它能够说明使中国和巴基斯坦走到一起的并不是印度的实力占据优势地位,而是由于印度本身的实力、与中国地缘的邻近性、进攻性力量以及侵略性的意图这些因素都给中国一个真实存在的威胁。
(二):理论的回应和缺陷
威胁平衡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就理论而言,威胁平衡理论到底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研究纲领、国家的进攻性力量的判定、国家侵略性意图的判定等都受到了质疑。
首先,威胁平衡理论是否是一个进步的研究纲领?瓦斯克斯(John Vasquze)于1997年对现实主义的研究纲领和均势理论做了考察和批判,他根据拉卡托斯的理论论证现实主义的研究纲领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在他的文章中,他认为威胁平衡理论是对沃尔兹理论的修正,虽然解释力有所增强,但是根据拉卡托斯的标准,这种修正不是进步的而是倒退的(本文对此不作分析)。 作为被批判的中心的沃尔兹在反驳瓦斯克斯的论调时也认为沃尔特的理论具有解释力,但是他认为这两种理论不是一个层次上的理论,和他的理论并不是一个研究纲领。他认为威胁平衡并不是一个新的理论,而是对构成国家外交政策一部分的联盟行为的描述和解释。 正如在这次争论的过程中许多现实主义者所强调的那样,现实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研究纲领,各个分支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论硬核以及不同的假设,最终导致各自不同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而且理论也是有宏理论和局部理论、体系理论和非体系理论 ,因此对作为外交政策理论范畴的威胁平衡理论的评价应该和作为体系理论或者是宏理论的均势理论的评价区分开来。
其次,如何判定国家的进攻性力量?威胁平衡理论是建立在对威胁来源国的进攻性力量的认识基础之上,如果对国家的进攻性力量难以判定的话,那么威胁平衡理论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其次,如何判定国家的侵略性意图?沃尔特将国家的意图作为一个分析变量引入理论中,对于这一点,现实主义者并没有完全的批判,而是指出作为一个外交政策理论,应该考虑这一变量。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对国家的侵略性意图的判断是困难的,并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当然了,对意图的重视也使威胁平衡理论也受到来自建构主义阵营的回应。 和沃尔特将国家的侵略性意图作为一个分析的变量不同,建构主义者则将观念、规范以及认同等作为分析的起点,强调国家的意图以及国家之间的身份认同,在对西亚地区的结盟问题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中,建构主义者认为国家之间选择制衡还是附势并不取决与国家的实力,国家的实力、国家之间的威胁感以及国家的身份认同都是由观念所建构的。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基础是物质还是观念,现实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已经有过多次的交锋,在这儿也就不赘述了。
三:结论
总的来说,作为外交政策理论的威胁平衡理论,引入了被很多新现实主义者所抛弃的意图因素,综合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地缘的邻近性以及进攻性力量等来探讨国家的行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虽然它受到了很多质疑,但是这一理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