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代表委员热议"低碳" 建议建立低碳社会管理机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5 11:0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头纸”“环保袋”“公交出行”“网络会面”……今年两会期间,低碳不仅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一些代表委员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低碳理念。他们认为,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低碳既是政府和企业的职责,更需要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和实践。因此,急需建立低碳社会管理机制,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已成经济发展“指南针”

    要实现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的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能源领域是否低碳将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增加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

    据他介绍,目前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只有8%左右,离目标还有一半。预计今后10年,我国水能、核能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将得到大幅度发展。

    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引下,我国一些企业也开始推进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作为亚洲最大发电企业、中国华能集团致力于开发“绿色”煤电技术。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透露,去年在天津开工建设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示范电站今年将进入施工高峰期,年底将完成设备安装,“这项技术代表了清洁能源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过程中也处处能看到低碳的“身影”。极重灾区什邡市在重建过程中,拒绝了一批高耗能的工业项目;重灾区广元市更是提出了“低碳重建”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强化节能减排。

    “灾后重建需要产业支撑,但不能盲目地引进项目。发展低碳经济才有优势,可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全国人大代表、广元市委书记罗强说。

    不容忽视的生活“碳排放”

    代表委员认为,虽然我国已在经济领域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科技进步,但要最终实现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碳减排”目标,更需要从平时生活中“抠”出碳来。

    “低碳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现有不合理生活方式,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秦光荣最近在一次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发出了“低碳生活”的倡导。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李铀在两会期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但一名城市白领,即使只有40㎡居住面积,开1.6升汽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高达2611吨。“少用100度电,就能少排放78.5千克二氧化碳;自驾车消耗100公升汽油,就得多排放270千克二氧化碳。”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绿色环保等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老百姓已开始自觉“约束”自己行为,推进节能减排。例如,云南省在各级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宾馆酒店、购物商场和百姓家庭,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节能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刘绍忠介绍,仅推广使用节能灯一项,去年云南全省推广使用节能灯超过800万只,可节约电费2.3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5万吨以上。

    尽管如此,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政协主席洪梅香仍表示出她的担忧。她认为,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观念,要在短时间内戒除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不良消费,仍需要多方面努力。“构建低碳社会,依然任重道远。”“软硬兼施”让社会更低碳

    为全面构建低碳社会,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建议,我国应实施以“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为主题和目标的一整套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工作,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引导人民实践低碳生活方式,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制定一些政策“硬杠杆”让社会更“低碳”。

    李铀委员建议,可以通过税收等手段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交通方式,对电动汽车、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给予补贴;制定推行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校园、低碳家庭的标准和管理制度,通过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罚措施,对公民的生活行为进行引导。

    “可以在商品消费领域推行‘碳标签’制度,建立一个统一的碳计算标准和标签格式,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鼓励企业在产品的包装上标识‘碳标签’,表明商品生产、经销和用后处理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情况,培养消费者的低碳责任意识和消费习惯。”洪梅香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德阳市畜牧食品局副局长谢天佑建议,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低碳生活支持体系,帮助人们正确选择和顺利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如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提供城乡建筑节能模板,为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指导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人民生活和消费实际,印制相关宣传手册,制作专题电影、电视、网络节目,开发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大众文化产品,如快板、相声、书籍、动漫、电视剧等,让低碳生活细化并渗透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李铀委员说。


    特别推荐:

    链接标记2010年全国两会综合报道    链接标记会议直播系列

    链接标记中经在线访谈之“2010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系列节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5 03:05 , Processed in 1.5000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