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乡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负面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9 23:2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乡村基层民主政治的负面影响
                 叶旭颖
【摘要】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并且政治文化是一种心理积淀,其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在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对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对乡村政治有着深厚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官本位、人治等思想对乡村的民主建设的负面影响,这对中国以后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将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基层,民主政治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基层民主”,建立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并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新提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纳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范畴。基层群众自治,顾名思义就是指广大城乡居民在基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务领域,直接实行当家作主民主权利的政治制度和实践活动。目前,我国基层群众自治主要包括三个领域,即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就是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总人数占了全国总人数的90%,因此农村村民自治的建设相当重要。农村村民自治始于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试行10年之后,1998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实行村民自治,使村民自治具有了法律意义。自村民自治施行以来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实施时间不长,并且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往往在选举中作用太强、选举流于形式、贿选等等。制约这一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经济、制度和组织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但是追根溯源,我国目前农村的民主建设之所以会遇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还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正如阿尔蒙德所认为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形成于本民族的历史以及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之中。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政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  
政治文化不同于明确的政治理念,也不同于现实的政治决策,而是作为长期形成的心理积淀,是深藏在人们心中并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社会成员在前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特定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以习惯、风俗这样一些惯性的方式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由于政治文化石经过长期的心理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一旦形成,便不易改变,即便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旧的政治制度会由于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而瓦解,但是原本的政治文化不会一下子就消失,它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滞留在人们的头脑里。当然,这种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直处在一个缓慢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沉淀着传统政治文化色素的深层心理因素在农村民主政治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仍然深深制约着它的效果,影响农民政治意识的正常发育。有学者指出,我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创立的,以血缘为基础,以礼、仁等观点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通过各种机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关系、习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并积淀成为一种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这种文化—心理结构虽然对维持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君臣关系为核心的政治关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封建政治制度得以延续两千余年。这种政治文化不改变,传统的政治关系就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会使得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步履维艰。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及其主要表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从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政治文化。因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主体,至今仍有着深厚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以其为产生基础。它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使得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所以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一根本基础上,中国的封建社会政治结构主要是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体系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为根基,因此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是指以王权为核心,为王权服务的伦常、重民、务实的政治文化,并且是一种家长本位、权力崇拜的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一种臣民政治文化,在这种政治文化下,民众在政治情感上是疏远的,在政治价值上崇尚权力、有官本位情结,在政治方式上认同人治,重视少数权威而忽视大众参与,重视宗法等级而忽视个人平等,重视群体和谐而忽视个人利益。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其本质就是一种顺从型政治文化 ,中国的农民就是典型的臣民,满脑子等级观念和隶属意识,从不主动参与政治,不敢作自己的主人。这样的文化传统培育不了公民意识,因此缺乏社会主义民主相适应的参与性公民,这也是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将会影响到村民的民主观念和民主主体意识
首先,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建设,而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 ,首先是从物质文明开始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书中指出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是以社会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基础的。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社会 ,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方式 ,但是正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阻止了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在中国的成长,也正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形成的农业文化严重束缚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中,几乎每一个农民家庭都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圈 ,对外界需求甚少,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一走出自己所熟悉的小圈子就会感到惊慌不安、手足无措 ,更谈不上让他们去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具有政治文明意识。
其次是宗法族制会进一步削弱基层权力组织的作用,影响民主的发挥。宗法族制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它的古代社会组织形式虽有变迁,但最终得以世代接续的社会组织形态是由氏族社会遗传下来的、以父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原则的宗法制度。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也是影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传统政治心理障碍。在乡村这种熟人社会里,在农民的心里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具有重要地位。在当前的农村里这一情况依然存在。家族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谋求家族集团安全思想。在一个家族,无论贫富,保卫家族便是家族成员的共同目标。因此,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血缘关系便成为村民利用的重要资源,容易出现为家族利益买卖选票、贿选等不良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是最有能力和最得民心的人当选,而是拥有强大家族势力的人当选,从而使农村民主选举出现严重扭曲。并且在村务生活中,当家族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更多的维护家族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以致削弱村委会的作用,使得基层权力演化为家族自己的权力。
再次是权力本位、官本位情结。权力本位、官本位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又一特质,也是阻碍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传统心理障碍。权力本位、官本位是由于政治泛化而造成的。自古以来,封建国家对政治资源实行的是绝对垄断,财富、名望、身份都要通过封建官僚体系锁掌握的政治权力进行分配。资源的分配与权力的大小和职位的高低成正比,官职高的、权力大的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掌握资源的官僚权力可以无孔不入地渗透于社会生活各领域,也可以通过其掌握的资源干预农民的日常生活甚至生老病死。而农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何封建王朝虽然在形式上都宣称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实质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农民从来就处于一个被盘剥、控制和利用的地位,农民不是权力的主体,而是受控制的客体。农民手中没有任何政治资源可以用来影响政府。对一级政府及其官员来说,能对其政治生涯发生作用的是上级机关和官员,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农民的态度如何,是无关紧要的。以封建皇权为尖顶的金字塔型官僚体系按权力大小和官位高低进行生存生活资源分割的现实,成为对于社会成员的直感刺激。因此,学而优则仕,一旦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权力,做了官,所获得的利益就会成倍的增长。在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只能把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土地上才能勉强吃饱饭的社会,这种一本万利的途径,无疑是令农民心动的,因而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官本位的情结,就有一种对权力的崇拜心理。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将会影响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首先,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人治传统以及这种传统造成的权大于法的观念阻碍着法治观念的建立。在封建社会中历史悠久的人治传统及其深厚意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法治观念淡漠,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很差,崇尚权力和关系,鄙薄法律和制度。一事当前,不是着眼于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解决问题,而是本能地依附强者在农村,人治因素渗入村民自治后,常使村民自治的运作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并在其间掺杂大量的个人因素。村民自治运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干部的理解和认识,多数地方的村民自治性质发生嬗变,形成了“人治下的自由”。村民自治异化为村干部自治,村庄重大事务不是由全体村民决定,而是由村干部包办一切。另外,这种人治观念的存在也造成法治观念的缺失,人治观念常常使农民不相信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最终导致法律信仰的缺失。
其次,中国的伦理本位思想主要把伦理而不是把法律作为人们行为的主要规范。中国人讲“内圣外王”,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要求人们首先通过“内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封建的伦理要求;中国人讲究的“德治”和“礼治”,也是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而法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出礼”才“入法”。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我国农村中村民法治意识薄弱,从而更是影响我国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事务传统意识在作祟。
其三,中国传统的法观念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法观念。在西方,“法”的含义是二元的:一方面,法意味着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意味着规则、制度。法的二元说要求作为规则、制度的法必须体现公平和正义,否则就不成其为法。而在中国,法从来就是刑的代名词。西方的法源于商业活动,所以最早体现为民法,以保护平等的民事权利为宗旨。而中国的法源于战争,所以最早体现为刑法,以维护专制的权力为要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法观念必然导致西方强调法治,中国重视法制。法治以限制政府和维护公民权为精神,法制则以限制民众和维护统治秩序为重心。难怪中国的法制宣传、法制教育从来都是以刑法为主要内容而以民众为主要对象,也难怪中国的老百姓权利观念淡薄,对法律不感兴趣以致殃及宪法。   

虽然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较古远的历史上有积极意义,但是伴随着历史的前行,社会日益感到了其负背的沉重和拖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的深刻说明,甚至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不仅对中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对中国以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乡村民主政治的负面影响,便可对症解决在乡村民主政治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建立一种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新型政治文化,以此作为支撑和平台,顺应社会和世界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5】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政治学研究,1998,(2)
【7】梁树波《阻碍依法治国进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
【8】任献华《论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3 10:50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