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讯息] 印将军:要用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威慑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8 17:0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尽管近年来中印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加深了两国的交流与沟通,但印度国内关于“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始终不断。在一部分印度右翼人士眼中,中国的任何一种行为,不管是在国际事务中的负责任作为,还是国防力量的现代化建设,乃至是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都是对印度的“威胁”。在美国和西方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思考中国崛起的意义并调整自身行为规则的时代,印度媒体动辄的战争叫嚣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2009年12月15日,印度前海军中将库玛尔·辛格公开撰文声称,印度应该调整自己的核战略,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原则,以达到威慑中国的目的。本刊特编译此文,为广大关注中印关系的读者提供一个印度鹰派人士的视角。本刊刊发此文,绝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内容,仅供读者参考。本文在编辑过程中有删节,标题和节标题为编者所加。(作者为印度前海军中将,印度海军东部舰队总司令)要黄油还是要大炮

  印度目前正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威胁。不仅是频繁发生的恐怖主义袭击在困扰印度,来自中国、巴基斯坦等邻国的常规武力和核武威胁也正让印度感受到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为了遏制不断增长的“中国威胁”,印度必须向两国边境地区大量增兵,或者改变印度历来奉行的“不首先使用核武”的原则。尽管印度核武库现在还不算强大,但相信中国不会对来自印度的威慑视而不见。

  鉴于印度在海空力量上都存在较大短板,大规模更新武器装备将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有限的资源和不断增强的国家雄心之间的矛盾使印度再次面临“大炮还是黄油”这个古老的命题。

  印度面临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核威胁?

  当前恐怖主义、海盗和叛乱活动肆虐等问题加剧了印度面临局势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印度周边的中国和巴基斯坦都拥有强大的常规武装力量和核打击力量。也就是说,印度不只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还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常规和核武器的威胁。

  1998年,巴基斯坦使用核弹(以铀235作为裂变材料)进行了6次10000-15000吨当量的核试验,此后巴基斯坦还进行了以钚239为裂变材料的核弹的实验,并测试了多种导弹投送系统。2009年5月的最新消息显示,自2002年后,巴基斯坦就着手发展建立二次核打击能力,为此,巴军方开始建设地下发射井和发射场、各种伪装设施并研制了公路机动导弹发射系统。到2009年,巴基斯坦似乎已经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尽管巴基斯坦海军还没有弹道导弹核潜艇,但这样的核武库已经能够满足其需要。巴基斯坦拥有的60多枚核武器全部指向印度,两座新的核设施已经开始生产新一代核武所需的钚239,而这些新一代核武甚至可能不需要进行测试就能直接部署。

  朝鲜在2006年10月进行了1千吨当量的核试验,随后在2009年5月25日进行了2万吨当量的核试验,并在此后进行了多次导弹试射。今年,朝鲜试射了射程6700公里的洲际导弹,而且洲际导弹的研发工作肯定还要继续进行。

  巴基斯坦和朝鲜发展核武器,使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疲于应对地区威胁,而中国则可以放手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以求在2050年前与美国平起平坐。伊朗、日本、韩国成为公开或秘密的核国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事实上许多人都相信,日本也有能力在4-6个月里造出核武器。

  相比之下,印度在1998年对五种型号的核武器进行了一次测试,“烈火-II”和“烈火-III”系列地地导弹大约有3次成功试射。但是这样的核武器面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以及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是远远不够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他的推进核不扩散条约、全面禁试条约、禁产条约的意向。印度也需要重新检查它的裂变材料的储存(武器级的钚239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加快测试新型号的地地导弹,包括“烈火-V”洲际导弹。

  印度目前的核理论可能需要重新修改,所需核武器数量及其运载系统也要重新考虑。印度必须建立有生存能力的二次核打击力量,战略导弹司令部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至少要拥有一个足以应对核战争的冗余指挥体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6 01:0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