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报呼吁中国和平演变
和平演變:別再花上一甲子![]()
【聯合晚報╱社論】2009.11.14 02:08 pm
1949兩岸分隔迄今已六十年,現正有一場「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在台北舉行,**前中央黨校副校長鄭必堅在研討會上演講,主軸雖圍繞著「和平發展」的新顯學,卻依舊突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老教條。
鄭必堅所率皆是**的核心理論部隊,大批人馬匯聚台北,這個動作本身已是意在言外,更像是眾人合唱政治談判的協奏曲。他們一致主張,兩岸不能永遠停留在先易後難的「易」,或先經後政的「經」;彼此關係若要深化,必須政治談判。
這個論斷完全正確,全世界剛紀念完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東西德就是先政後經的案例。而明年春天兩岸簽署了「經濟合作協議」,下一步呢?北京想到的是政治,但台北卻未必做此想。
問題癥結,從胡錦濤與馬英九去年各自提出的十六字箴言,第一句就可看出端倪。馬英九談「正視現實」,胡錦濤說「建立互信」,雖然彼此語言皆溫柔敦厚,卻直指兩岸的主權難題。
問題不只跟主權領土有關,更關係到制度分歧。鄭必堅說,30年前大陸作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調整,意味兩岸間不再搞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之爭。鄭必堅所說的「意識形態之爭」,恐怕非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而是指兩岸政治制度的「民主自由」與「威權專政」的路線分野。
兩岸政治路線上的此一分歧難解,莫說台灣人不願接受「一國兩制」,就連香港保留了「兩制」的大帽子,但港人欲爭取更徹底的民主,仍不免受北京打壓。北京一再用「主權」角度訴諸兩岸統獨分歧,但在此之外,兩岸對民主制度的概念與實踐皆不相同,這才是政治談判的真正障礙。
台灣人已無從想像失去人權、民主的境界。去年台北江陳會場外,綠營群眾竟高舉中華民國國旗抗議,與其說是護主權,更是在吶喊民主。若論政治談判,台灣所期望於對岸的,不會是「和平統一」,而是要先看到中國內部改革的「和平演變」,而這個改革,希望別再花上另一甲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