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om 2009-11-19 21:20:06
作者:林怡君 台湾人民文化协会秘书长
两岸一甲子,海峡两岸60年来不同的历史发展,需要凝聚历史共识,反对者仍高喊“台湾主体性”。但回过头来,看看台湾自己,这百年来台湾历史发展的诠释,共识在哪里、主体性又在哪里?
日前,台日合资的《八田与一》动画片,正式上映。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纪念八田与一的活动,一波接一波。日理万机的马英九“总统”,甚至出席过三次相关纪念活动。在动画片的放映会上,马英九肯定影片有助增进台日人民关系,也肯定八田与一对台湾农业的重大贡献,“对台湾好的日本人都要感谢”。
从李登辉发表“生为台湾人的悲哀”言论开始,该如何看待日本殖民时代的历史,台湾社会陷入一片迷茫之中。“一生奉献台湾的水利工程师”、“台湾最大米仓的幕后推手”、“跨越殖民的藩篱”……,日本美学很擅长用微观的角度描述故事,历史的大是大非,被融化在唯美的感人故事之中。
水利工程是中性的,八田与一个人或许也没有罪,但历史解释权,是基于历史事实的立场。所谓八田与一“爱台湾”的动力,其背后是基于日本殖民的利益。在“工业日本,农业台湾”的殖民政策下,殖民地台湾早已被设定为稻米和蔗糖的出口地,以换取大量外汇。嘉南平原由于缺乏灌溉系统,这个所谓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才这样被建立起来,受惠的不是嘉南农民,也不是台湾人,而是日本帝国。
农业博士李登辉感恩日本人的“德政”,陈水扁跟着“喊烧”,到了马英九,还继续感谢。台日关系当然应该推进,但历史不能因此打迷糊仗。就好像在推进两岸关系的同时,台湾的政治人物仍念兹在兹维护台湾主体性。
或许,马英九为化解外界质疑他“亲中、反日”的疑虑,对于有关日本殖民的种种,仍继续维持前朝论调。但,若对历史的解释权,也搞两面平衡手法,不禁要问:面对日本殖民,台湾的主体性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