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评社台北10月20日电/联合报今天的社论说,两岸关系“以和平取代战争”的大势应当已告确立;现在的互动准则是“先经后政/先急后缓/先易后难”。但是,“政治”虽被置于“后/缓/难”的部位,却是迟早必须面对及处理的问题。如今虽非处理的时机,但不妨预作思考。
社论说,我们曾指出,两岸关系不可能将“政”与“经”分割成两个截然区隔的领域;因为,在重大的经济互动中,必然已经蕴涵了重大的政治效应。例如,三通直航或ECFA,皆不只是经济事件,同时也是重大的政治事件。虽然如此,两岸毕竟仍有高层次的政治关系必须处理。
本文尝试提出的思考是:从杯子理论到屋顶理论。先谈杯子理论。“+++国”是杯子,台湾是杯子里面的水。过去北京的思维是,只想取水,而不要杯子。想像中,此法除非诉诸流血战争,不可能达成;但若诉诸武力,砸破杯子,恐将面对一滩覆水。
就历史渊源看,“+++国”这一只杯子,曾以辛亥革命缔造共和,并主持北伐及抗日战争,且台湾亦由“+++国”所光复;再就现实看,今天的台湾,在“+++国”的杯子里,是一个自里长至“总统”皆直选的民主政体。也就是说,“+++国”这只杯子,是“中国论述”与“民主实践”的结晶体;无论**或台独,谁要砸破这只杯子,谁便须面对一滩覆水。
社论说,北京近年来的“思想解放”是值得肯定的。从“+++国已经灭亡”,改版到“一个中国就是台湾法典中的一个中国”,再到“虽然尚未统一/仍是一个中国”;不啻已默认“+++国”的地位。至于所谓“反对法理台独”及“主张维持现状”,也就是承认“+++国体制不是台独”的意思。
在北京眼中,显然亦已认知,没有“+++国”这只杯子,就没有水。若没有“+++国”这只杯子,台湾对北京会比西藏及新疆更为棘手万倍。所以,在可以想像的时空中,“杯水合体”是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准则之一。
更进一步的思考是“屋顶理论”。两岸关系可能发展至建立某种政治联结,如今或许言之过早,但想像中的那种政治联结,自应建立在一个超越“+++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三概念”或“上位概念”之下。北京近年不再称“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谓“大陆与台湾同属中国的一部分”;这些论述都含有“九二共识”的意味,其潜台词则是“一中各表”。显易可见,这类论述皆有将“一个中国”逐渐“第三概念化”的迹象。
社论说,倘若“一个中国”是“第三概念”,两岸关系未来即不无可能在“屋顶理论”下讨论如何联结。或许有两种可能:一、组成邦联,在邦联“宪法”或邦联基本法下联结。二、经由“和平协议”的特定条款,作成“维持现状”的法制架构。这两种想法,可能仍是过渡方案,但亦可视为终极处理。
以上看法,或许两岸皆有人会认为不合时宜或异想天开。但是,若想砸破杯子,如何处理覆水?若想留住水,则岂能砸破杯子?
杯子理论也许听来不顺耳,但其实这不啻已然是两岸当局的现行政策。北京希望以杯保水,台湾当局则是藉水保杯(以台湾的民主体制来维护“+++国”)。理由很简单:两岸关系唯有赖“和平发展”始能渐进处理;既然和平是主旋律,北京与台北皆不可能砸破杯子。
社论说,杯子理论与屋顶理论,其实是一体的两面。但“杯子理论”着眼于维持“和平发展”的过程;而“屋顶理论”则是对进行政治联结的可能思考。唯不论未来是否走上“屋顶理论”,但如今已可证实:“杯子理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中心准则,殆无疑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