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谈判,台湾准备好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4 16:3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政治谈判,台湾准备好了吗?

台湾政党再次轮替后,两岸经济性议题协商进展相对顺利。不过,最近由于发生**访台及热比娅事件,显示两岸关系虽然平顺,但依然存有相互信赖不足问题。两岸政治氛围似乎也产生了微妙变化,包括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内,许多声音主张两岸应尽速进入政治性议题协商新阶段,美国官员亦主张,两岸可先就信心建立机制问题进行谈判。

   两岸政治谈判,台湾准备好了吗?旺报特别邀请前海基会董事长洪奇昌、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淡江大学教授陈一新等学者专家举行座谈,针对两岸关系进展是否过快?政治性议题协商环境是否成熟?两岸关系进展有无最适路线图等相关问题深入探讨。座谈会由旺报顾问戎抚天主持,以下是会议内容纪要。


   认两岸交流太快的居多

   戎:目前两岸交流速度,有人嫌太慢,有人担心太快,到底该怎么看?

   洪:陆委会长期民调显示,2008年3月总统大选前,人民觉得两岸交流太慢的占35.2%,到2009年9月仅剩12.4%。相对的,2008年3月觉得两岸交流太快的有18.6%,到今年9月,有33.1%认为交流进展太快。交叉比对发现,觉得交流太快的民众,明显超过觉得太慢的。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存有落差,是另一个值得观察的指标。从过去几年台湾经济变动观察,总体企业及上市柜公司的获利确实逐年提升,但劳动者薪资所得却停滞或逐年下滑,这是不是两岸经济交流造成的影响?

   从陆委会的民调来看,我们又发现,41%私部门的劳工阶级觉得两岸交流太快,占比最高。另外学生也担忧未来的就业市场,认为两岸交流太快的占37.9%居次高,再来是私部门的管理阶层与技术人员占36.3%,农林渔牧业占35.2%,这些都是比平均值要高的。而低于平均值的是军公教人员,占22.4%。从数字来看,民意感受到的是走得太快了。

   再举一个例子,2009年7月开放陆资来台,现在发现陆资的兴趣并非直接投资(FDI),而是并购投资与财务投资,其影响不可谓不深。台商去大陆是直接投资,把技术跟生产方式都带过去。陆资投资方式只会带动股Shi、房市上涨,又是哪一个阶层获利呢?有接近4成的人觉得两岸交流太快,不是没有原因的。


   民众在意的是执行效率

   张:相较民进党政府时期,主张两岸关系进展速度比较快的民意确实上升中,我们可以分析原因与影响。过去一年多两岸对话由单向变成双向,间接转变成直接,局部走向全面,从民众的角度来看,确实感觉到两岸交流的速度变快。政府的观点认为,许多事情过去该做未做,现在只是补课。但民众对于开放后的的效益并无切身感受,所以民众感到忧虑。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使得过去一年的民意调查产生两种反应,询问要不要开放、赞不赞成开放,民众支持度比较高;但对于开放的满意度,实施的效率等,支持度比较低。事实上两岸交流的快慢并非首要议题,政策执行效率才是关键。在失业率与GDP有效提升前,民众对一波又一波两岸关系开放的忧虑,会对政府形成潜在压力。

   陈:民调趋势是会变的,现在民众觉得两岸交流太快,若明年年底还没办法签ECFA,民众就会觉得太慢了。基本上大陆处理两岸关系态度是被动而谨慎的,无论从投资额度、观光客来台人数、班机航班数量观察都是这样。大家都说两岸互信已增加,但我认为目前很多都还是政治喊话阶段。ECFA的签订大陆也会非常谨慎,早期收获清单范围不会太大,大部分会留待将来继续谈。

   蓝绿应由政党协商沟通

   戎:从**与热比娅事件来看,台湾看起来似乎在往「双城记」的方向发展,对于两岸政策我们内部有没有可能形成共识?


   洪:两岸议题上,台湾是有分歧意见存在。60年的分隔,也需要给历史一点时间。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政府处理两岸议题一定要以维护国家主权与增进人民福祉为最高指导原则,并接受民意与国会的监督。

    台湾最多数人的价值是什么?就是维系台湾的生存与发展、维系台湾的主流价值:民主、自由、法治、文明。蓝绿差异基本上不大,但会发生这么大分歧,主要是政治的操作。台湾内部要建立更多的互信,对称的信息与透明的沟通是必要的,国会与政党都是沟通平台。当蓝绿间对大陆政策有争议时,应该透过政党协商委员会进行必要的沟通。两岸进行ECFA、MOU协商或江陈会,应当由执政党主席主动告知在野政党会谈内容,立法院多数党党鞭也要与少数党党鞭沟通。

和平有共识统一没交集

   张:从**和热比娅事件可看出,两岸和平发展的基本架构并没有改变,但是搁置争议的政治氛围确实已产生若干不利的变化。目前北京对台政策重心是突破政治僵局,全力推展两岸政治关系进展,包括解除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立和平发展的框架和机制,以最终达成和平统一,其步骤、战略、愿景、最终目标清清楚楚。台北在推动两岸关系上,却看不到最终战略目标。

   简单地说,两岸对和平发展有共识,但对和平统一完全没有交集;对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复谈的基础有共识,对一中的表述没有交集。台北对北京的期待是经贸现实利益,北京对台北的期待是政治氛围和政治利益。所以理论上台北若不能满足北京的政治期待,北京在经贸上就难持续满足台北的需求,若台北满足了北京政治上的期待,蓝绿内部的分歧就会扩大。马政府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两难局面。

   执政党有责任寻求共识

   台湾是一个多元社会,不需要过分强调整合,但是朝野透过互动建立共识却有其必要性,拥有权力的执政党,应当承担较多建立共识的责任。未来两岸关系协商会越来越深化,涉及的层面也会越来越广泛,一个***、蓝绿对抗的台湾在两岸关系上很难有大幅进展。

   陈:**与热比娅事件已影响两岸和朝野政党的互信关系。陈菊举办世运前赴大陆沟通,国民党并未反对或拦阻,但陈菊在台北办听奥前邀访**,却对听奥的进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民党自有解读。几个月前,蓝军学者曾对大陆信誓旦旦保证**不会来台,结果信誉破产。你说台湾有内政压力,大陆也会有内政考虑。大陆很多人反对台湾用中华台北名义参加京奥,大陆官方还是压下反对意见拍板定案了,京奥开幕时中华台北与香港队间有中非队之隔,以彰显台港的差别,大陆还说中非队如果缺席,他们会派人举中非旗进场,不让台湾有疑虑,这是他们的善意啊!今后他们会不会那么体贴呢?

   两岸都需正视对方现况

   戎:现在是不是两岸进行政治议题协商的好时机?路线图要如何规画才最为有利?

   洪:两岸的历史关系非常复杂,绝对不仅止于国共内战因素,还牵扯到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累积的影响。政治协商不能急,操之过急会使两岸关系更难处理,应该让双方都有余裕从容应对。大陆的强盛已使得他们逐渐建立了大国自信,大国自信就应当是从容的。台湾也应当从容,因为我们有民主、自由、人权。

   台湾人民到现在还没有建立清楚的国家共识,大陆则有清楚的战略目标,就是和平统一,此时谈两岸政治定位非常不宜。两岸要找具体可操作的议题谈,例如经贸议题、三通、人员互访等,让双方各自社会都能感受到是好的,正面的,才能逐步往前走。至于路线图,去年4月萧副总统在博鳌论坛提出的16字箴言: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是最好的路线图。台湾要正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经济力的成长及国际战略地位的提升,大陆应该正视台湾是一个多元的民主社会,+++国政府在台湾有效行使政权。双方都正视现实,就能搁置争议,之后才能求同存异。

   政治议题也有优先次序

   两岸贸易额从2001年300亿美元成长到如今1千亿美元,未来要持续发展就要深化产业合作,我们可以跟大陆谈品牌合作。台湾汽车零组件生产有相当优势,大陆是全球仅存的蓬勃汽车消费市场,两岸能否成立一个新的华人品牌?两岸还可以谈农业经济合作,台湾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产销班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经验,可否用在大陆?我们应当坐下来谈这些议题。两岸交流应该是互惠交流?还是单向利益恩惠?不断要求利益,一旦**要求政治回报,台湾负担得起吗?

   张:政治与经济议题有难易之分,却很难完全切割。台湾对带政治议题比较审慎不是没有理由,第一是国际社会如美、日等国,对两岸社会或经济议题的交流协商通常不持异议,但对军事或政治议题就会比较关注。第二个原因,台湾在野力量对政治议题的敏感度比较高。而大陆政治谈判的最终目标与台湾的期待并不全然相同,台湾面对下一次协商审慎的程度,自然远高于北京。

   大陆要尽速建立政治互信,台湾要先正视分治现实,至少要先做到互不否认,两岸纠结暂时难解。现况下进行政治议题对话前,应先为双方和平解决争端提供更多机制保障。不涉统独、不做政治制度安排的对话比较容易进行。两岸保持良好政治氛围很重要,也可以优先建立危机控管机制,这些都是可以优先处理的政治议题。

   签ECFA后争取内外支持

   陈:最近一年多来,虽然两岸关系已有相当进展,但要超越「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循序渐进」的阶段,立刻展开政治谈判,恐怕并不容易。首先,由于两岸经贸交流,许多台湾人民并未直接受惠;因此,对大陆的善意还无法直接感受得到。最近,有关两岸金融MOU、「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 的各种不利谣传纷至沓来,更让台湾人民对中国大陆的诚意抱持怀疑的态度。因此,北京应该尽快与台北在明年初签订ECFA,才能让台湾人民感受到中国大陆的善意。

   其次,全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关切两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美国,不仅智库学者经常对我方学者表达他们对两岸议题的关心,连一些美国政府官员也公开表示他们乐见两岸改善关系,但对于华府在两岸关系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不是语焉不详,就是语带保留。最近,美国副国务卿史坦博格(James Steinberg)更进一步指出,美国希望两岸展开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的谈判。

   第三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国内共识的建立。当然,所谓国内共识,也不是要国内形成百分之一百的共识才能推动政治谈判。但是,敏感政治议题的谈判,也不能在连过半数支持都没有的情况下,就贸然推动。


文章结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4 16:33:22 | 只看该作者
其實。。。馬英九就沒有準備政治談判。。。故意提出以撤飛彈為前提。。。其目的主是爲了選票。。。因爲。。。國民黨不會保證永續執政。。。永遠不搞獨立。。。更別説保證民進黨了。。。沒有承諾。。。大陸不會撤飛彈。。。不撤飛彈。。。可以不與大陸政治談判。。。就沒有人給馬英九戴紅帽子。。。2012年就可以順利當選。。。就這麽一點粑粑油。。。路人皆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02:0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