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岸共同价值 意涵与形成机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4 15:0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贸两岸”与“文化两岸”齐头并进
  中评社香港9月6日电/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倪永杰研究员在《中国评论》月刊九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共同价值的意涵与形成机制》。作者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已终结对抗,进入螺旋上升的黄金发展通道,处于‘经贸两岸’与‘文化两岸’双轨并进的转捩点上。两岸和平发展、全面整合的‘典范时刻’能否来临,取决于两岸共同利益的创造与两岸共同价值的形塑,后者尤其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当前,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逐渐成为两岸共同愿景,形塑两岸共同价值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性任务。”

  两岸共同价值概念与创新主体

  1、概念

  价值是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文化是一个社会所遵循的生活方式、代代相传的传统,信仰、风俗或行动程式的总和。1英文中的价值value一词来自拉丁语valere,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价值,但在尼采等人的诠释下,价值具有更为广泛的哲学内涵、思辩色彩。广义地讲,价值泛指本身有价值、令人渴求的原则、品质、实体,包括道德的、政治的、美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价值等。本文认为,两岸共同价值属于形而上、抽象层次的概念,是两岸同胞世界观、方法论及价值观的总和。换言之,两岸共同价值是海峡两岸同胞普遍乃至共同认可、遵循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等,是两岸同胞思想、认知、情感、意愿的集合体,是两岸同胞普遍的行为规范与共同的理性憧憬。

  两岸共同价值应该是当代人类文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价值链演绎到两岸和平发展阶段的重要成果。两岸共同价值必然有别于其他价值体系,具有两岸自身的特色,是两岸各自价值元素的共同交集。两岸共同价值的形塑是一个漫长、动态、可变、可塑的过程,是在两岸价值存量基础上的增量扩张,必定朝着更文明、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更亲和、更具感染力的方向演进。

  2、创新主体

  两岸同胞是创造两岸共同价值的主体,特别是经常穿梭、来往于两岸之间的两岸同胞、海外华人等,包括那些具有两岸生活、工作、求学、旅游经验的同胞,更是创造两岸共同价值的主要群体,他们有别于两岸其他同胞,是两岸特殊的人群,可以称之为“两岸人”,是两岸共同价值的融合者、引领者、催生者、创造者。包括三类人。
 
  一是来往两岸之间的台湾同胞,包括台商、台生、台干、台属、台湾游客等。有资料显示,自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截止去年底,台胞来大陆人次高达5400多万人次,是台湾现有人口的三倍多,但真正到过大陆的台胞只有400多万人。2其中长期定居在大陆的台胞约150多万人,以居住、工作、求学在上海及其周边长三角地区的台胞最多,约有50万之多。

  二是赴台定居、探亲、交流、工作、就学、旅游的大陆同胞。历年大陆赴台人数也已突破190万人次,接近200万。去年7月开放大陆旅客赴台旅游,掀起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的热潮,预估今年赴台陆客多达6、70万。3值得关注的是,历年来,赴台居住的大陆民众包括两岸婚姻历年累计接近30多万人,其中近10万大陆新娘取得了台湾身份证。他们已逐渐融入到台湾当地的生活、工作中,对于台湾公共事务、政治活动的参与兴趣、参与程度有所提高。如今,两岸“大三通”初步实现,两岸“一日生活圈”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必将迎来大陆民众赴台投资、工作、就学、甚至就业的热潮。而且大批高学历、高收入、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潮流的“新大陆人”成为近期两岸交流热、“台湾热”中的重要人群,对两岸共同价值的形塑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必将逐步催生同属两岸的新文化、新价值、新典范。4

  三是从海外第三地进入台湾居住、交流、就业的海外华人,也积极参与两岸交流交往,在沟通、融合两岸同胞的情感、形塑两岸共同价值方面具有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功能。

  这群频繁穿梭、往来于两岸之间的特殊的“两岸人”群体,比两岸其他同胞拥有更多鲜活、生动的两岸经验,既有在本地记忆、刻有本地的文化烙印,又有在对方居住生活、工作求学旅游的轨迹,他们更为熟悉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制度与环境,对于两岸的观察、感受必然有别于其他两岸同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融入新居住地人群的生活中,是两岸共同价值的关键性原创力量。他们分别把各自的两岸经验延伸、传播到对方区域内,与当地同胞相互交流、切磋交融,相互激荡、吸纳整合,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共同价值的感应。他们将各自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情感认知等不同于对方的异质价值体系导入到对岸,上升为理论层次、文化结晶,熔铸成两岸共同认知、情感与意志,交融成新的价值认知与情感,经由两岸同胞的共同锤炼,催生出新的智慧火花,熔铸新的价值座标体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4 15:05:26 | 只看该作者
 两岸共同价值来源与内涵

  1、来源

  两岸共同价值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植根于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来源于两岸同胞的交流实践,更是对两岸共同未来的前瞻与追求。两岸共同价值来源于五个部分。

  一是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萃取两岸共同价值。两岸虽然分隔、分离了六十多年,但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母体,是两岸共同价值的基本元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 5哲学家成中英先生认为,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包含了和谐、真理以及正义三项要素。6两岸共同价值体系,当然也蕴含上述这些基本元素。中华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外王内圣”、“王道”、“中庸”、“和谐”、“宽容”、“权变”、“公平正义”、“忠孝仁爱”、“仁义礼智”、“四维八德”、“礼义廉耻”,“真、善、美”等价值要素,是贯穿于中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重要价值内涵,也是两岸共同价值的重要来源。7

  二是从两岸四地当代文明中凝聚两岸共同价值。包括从当代大陆的文化精华、当代台湾文明以及港、澳文明元素中加以吸纳、融汇与提炼。论者均认为,两岸之间各自的价值元素既有文化共性,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与创新;又有文化间性,两者间存有一定差异性,各有特色、各具养分。理应促成两岸四地各具特色的价值体系相互吸纳创新、融会贯通,形塑新价值、催生新主流。大陆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八荣八耻”等等,这些都是当前祖国大陆的核心价值。胡Jintao总书记称,“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台湾当代文明的价值主体,也应该是两岸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英九一直认为,“善良、正直、勤奋、诚信、包容、进取这一些传统的核心价值,不但洋溢在台湾人的生活言行,也早已深植在台湾人的本性。这是台湾一切进步力量的泉源,也是‘台湾精神’的真谛。”8作家龙应台针对“华文世界版图”提出台湾在“教育”、“文化温和主义”、“公民素养”、“社会凝聚力”、“理想性”、“生活美学”等六个“独特核心要素”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她认为 “温良恭俭让”滋润了台湾土地,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养分。台湾文化根基比较沉淀、宁静、厚实。9这些内涵成为当代台湾主流价值之一,应对两岸共同价值的形塑构成正面影响,成为两岸共同价值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从海外华人文化中酝酿两岸共同价值。炎黄子孙散居五湖四海,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华人的身影,他们不但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当地交融繁衍,产生了新的价值准则。特别是他们富有勤劳、智慧、冒险、拚搏的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内涵,理应成为两岸共同价值的合理成分。

  四是从各国及世界文明中提炼两岸共同价值。在两岸迎向和平发展、形塑两岸共同价值的历程中,两岸同胞必定充分吸纳当代各国文明中优秀元素与合理内核,以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丰富两岸共同价值的内涵,走出一条集成、创新之路,使之具备引领现代人类价值的优势,而不仅仅是拾人牙慧、简单复制外国的价值观。

  五是融合中西、汇通古今,催化两岸共同价值。采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策略,凝聚、合成两岸共同价值。对于人类各个时期的价值元素,两岸同胞应该以一种包容、借镜、去粗取精、去芜存菁、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吸收精华,为我所用,丰富、完善两岸共同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4 15:05:30 | 只看该作者

共同价值谱写“两岸琴缘”
  
  2、内涵

  两岸共同价值内涵,具有多重组合与排列。

  一是源自对乡土、家园、家国的乡愁、眷恋,包括对故土的思恋、感恩,对家园、家国的情感,爱乡土、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这是两岸共同价值第一链。台湾同胞“原乡”意识,事实就是一种对故国母土的思恋,“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台湾作家钟理和语)。华夏子孙都会慎终追远、追思先辈,萦绕胸中的乡愁、乡恋,可升华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忧国忧民、“位卑未敢忘忧国”,就是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意志与心愿。

  二是两岸共同的人文关怀与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两岸共同价值的第二链。“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除了乡愁、原乡、家园、家国的价值外,两岸更应建构共同的人文关怀与两岸共同命运的价值追求。台湾学者蔡玮呼吁,马英九如今也应建构一个包含两岸共同未来的新论述,建构一套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文化的认同、血源的认同、民族的认同、价值的认同和生活方式的认同。0胡Jintao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这些应该是两岸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两岸同胞之间理应崇扬互信互爱、尊重强者、关怀弱势、尊重人权、张扬人性、推广博爱的思想,弘扬理性温和、谦让敦厚、悲天悯人、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展现亲民爱民、民袍物予的政治真谛。

  三是追求两岸和谐和平、和解共生、和衷共济、共同发展、共赢共用的价值。这是两岸共同价值的第三链。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追求永久和平,是理性的最高目标,也是一种道德义务。”实现两岸和平、和解,是两岸面对历史纠葛、解构现实困境、追寻共同未来的基本法则,没有和平和谐、和解共生的意志与愿景,两岸难以超越历史的恩怨,摆脱矛盾纠缠、创造两岸广阔的前景。贵和尚中、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之一,以和引领、统领两岸。

  四是对民主价值的认同与追求。对两岸同胞来说,民主具有一定风险,但民主“是个好东西”、“是共和国的生命”(大陆学者俞可平语),也是最终解决两岸问题的最具说服力、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方式。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历史的潮流,在实现形式、内在要素、现实机制等方面有其普遍性。-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民主是绕不开、躲不掉、必须走通的两岸政治文明之路,以民主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在两岸关系由和平发展迈向统一的进程中,两岸同胞不但要追求民主的制度、民主的过程,更要追求民主的实质内涵。两岸民主不但贯彻少数服从多数意志,更可以使少数获得尊重,保护少数正当、合理权益,使其感受尊严与安全。因此,民主是两岸共同价值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民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缺乏稳定、正常的机制;没有民主,两岸和平发展就缺乏足够的动力。

  五是两岸共同价值应该具备追求卓越、创新打拚、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全球化时代,两岸除了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外,更要发挥智慧,培植创造性思维,超越前辈,超越历史与现实,以更恢宏的气魄,向上飞跃。台湾著名经济学家高希均对台湾同胞的生命力、创造力作了如此的描述:“台湾第一波的生命力,以克难、勤奋、节俭,创造了‘经济奇迹’,那是成功的‘第一条’成长曲线。”他提出构建“学习型台湾”的“第二条”成长曲线,“以学习、愿景、团队、系统思考为核心,以高科技为主力,来展现台湾第二波生命力。” =台湾生命力、创造力应该是形塑两岸共同价值过程中重要的价值标竿与重要内涵之一,唯有追求卓越、创新开拓的民族,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立稳脚跟,创造两岸共同美好未来。

  由上可知,两岸共同价值是当代人类文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价值链演绎到两岸和平发展阶段的重要成果,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融合古今、汇通中外、涵化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综合功能。两岸共同价值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两岸历史积淀的传承与萃取,也是对两岸现实交流互动的概括与催生,更是对未来两岸共同命运的前瞻与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4 15:05:34 | 只看该作者
 两岸共同价值特征与机制路径

  1、特征 

  两岸共同价值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应朝向更开放、更文明、更多元、更包容、更前瞻的方向演进。

  一是具有两岸特色的价值体系。两岸共同价值主要由两岸同胞共同创造,蕴含了两岸同胞基本的逻辑思辩、认知情感、价值判断、行为规范等,具有历史生命力、时空穿透力与心智感染力,是两岸同胞共同创造的人文精神建构,必然有别于其他价值体系,具有两岸自身的特色,是两岸各自价值元素的共同交集。两岸共同价值来源于两岸交流交往、合作双赢的实践活动,主要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两岸四地包括大陆、台湾各自的文化价值体系,经历交流、接触、融合,最后合成再生的新的共同价值体系,无可避免地印上两岸特色的烙印。

  二是多元而非一元、开放而非封闭的价值体系。两岸共同价值融合古今与中外,融合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无分主流与非主流、支配与被支配,各种成份有机合成,融解共生,相互融合。两岸共同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体系,决不排斥两岸之外的其他价值体系的优秀养分,确保日新又新、不断升华。

  三是动态而非静止、流变而非凝固的价值体系。两岸共同价值必然会处于不断变动、丰富、融合之中,两岸同胞必然会全力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新价值,其他价值元素也会不断的渗入到两岸共同价值体系中。求新求变、求真求善是两岸共同价值不变的追求。

  四是前瞻而非后视的价值体系。两岸共同价值既是对中华传统价值的取舍与继承,又是对两岸共同未来的追求与前瞻。中华传统价值、两岸各自价值的积淀是两岸共同价值形塑的起点、基础,但要创造崭新的两岸共同价值,除了继承之外,更需要面向两岸共同未来的前瞻性、预设性的创造。凡是符合两岸共同利益、符合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两岸统合的价值规范、价值导向、价值标准,都应是两岸共同价值形塑进程中遵循的方向。

  五是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价值体系。在两岸和平发展新时代,两岸同胞富有创意、激QING,充满想像力、创造力,具有引领世界潮流、占领创新制高点的聪明才智,两岸共同价值是两岸同胞共同智慧的结晶,较其他价值体系更具有创造力、生命力,将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2、机制与路径

  两岸共同价值的形塑,有赖于两岸同胞的心灵磁场共振与心灵感应共生。形塑两岸共同价值需要铺设体制机制,求索路径平台。

  (1)、机制

  两岸共同价值的形塑将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经历价值混乱、冲突紧张、排斥否定、价值解析、相互吸纳、否定之否定、以及价值同化、价值合成等多个阶段。q其中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紧张、磨合交融、沉淀提炼、发酵融合,将会螺旋回圈、永不停止。形塑两岸共同价值可以分为价值主体机制、价值解析机制、价值调和机制以及价值扩张机制四个方面。首先,价值主体机制即是建立确保中华文化主体地位的保障机制。需要将“王道”、和谐、中庸、权变等中华传统价值导入至两岸共同价值体系中,引导两岸共同价值的方向,规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形塑两岸特色的共同价值。其次,价值解析机制是鉴别、选择、生成两岸共同价值的主要途径,需要选择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统合方向、符合两岸文明、开放、多元的价值核心展开整合。再次,价值调和机制则是消除两岸不同价值之间的冲突、紧张及对立,使之和谐整合、多元并存,相互消融,感应共生。最后,在回圈重复、螺旋上升的两岸共同价值形塑过程中,透过价值扩张机制促成两岸共同价值经历一个层次上由表及,范围上由小到大,广度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多维立体,内涵上由浅及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扩张过程,使之在现有“存量”基础上不断“增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4 15:05:38 | 只看该作者

建立制度性机制,推动两岸共同价值的融合与生成。
  
  (2)、路径

  两岸共同价值的形塑需要获得多种多样的路径通道、平台保障的支撑。借助于两岸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智流等的双向多轨的回圈流动,促成两岸同胞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准则的对接、整合,由此形塑共同价值。采取多轨并进、多元建构、多维触发的模式,推动两岸共同价值的融合与生成。两岸共同价值的形塑应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设立保障性机构,具体建议如下:

  1、设立两岸共同文化推动委员会,募集两岸共同文化发展基金,规划两岸共同文化发展纲要,制定并推动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2、成立两岸文字创新推广委员会,统一两岸文字,创造一种繁简合用的新文字,供两岸同胞使用。两岸共同编撰《中华大辞典》、《汉英大词典》,形塑两岸共同语境。

  3、两岸共同编撰历史教科书,包括两岸共同编撰中华文化史、教育史、农业史、科技史、宗教史、军事史、音乐史等,建构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两岸共同整理两岸族谱、地方志、民俗民风等。

  4、创造条件,两岸共同编撰大、中、小学语文、英文教材,逐渐在两岸各级学校中推广使用。

  5、构造两岸共同的文化产业,促成出版、媒体、网路、通讯等产业合作。

  结  语

  当前,是两岸关系六十年来最好的黄金发展时期,两岸各界精英、两岸同胞切莫辜负了当前两岸关系的美好时光,充分体察两岸共同价值的精神意索(ethos,也即精髓),积极扮演领航者、整合者、践行者的角色,建构两岸新秩序,创建两岸共同价值,促成两岸朝向互信互尊、包容理性、多元共用、民主公正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迎接两岸和平发展的“典范时刻”的早日到来,最后完成两岸的统合。

1参见殷海光着:《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02年12月第一版。

2引自台湾《联合报》2009年2月27日。

3《“新大陆人”在台湾》,引自台湾《远见》杂志,2009年5月号。

4参考《“新大陆人”在台湾》,引自台湾《远见》杂志2009年5月号。

5胡Jintao:《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参见成中英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一书,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7参考葛荃:《中国化的宽容与和谐——从传统到当代的政治文化整合》,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四期。

8马英九:《台湾要成为和平缔造者》,引自台湾《中国时报》2008年5月21日。

9杨纬中:《在文化边缘位置,撑起台湾核心价值》,引自台湾《新新闻》2009年4月23日至29日,总第1155期。

0蔡玮:《思想解放是台湾唯一出路》,引自蔡玮的博客cw.caogen.com,2009年6月4日。

-参见俞可平:《民主是共和国的生命》,引自俞可平着:《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一版。

=高希均:《展现第二波生命力:从第五项修练中找解答》,引自Peter M.Senge着《第五项修练》中文版序言,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出版。

q参考胡启勇:《文化整合论》,引自《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总第71期。

w引自黄光国着:《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第30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4 15:05:42 | 只看该作者
连删三帖也该打个招呼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4 15:05:45 | 只看该作者
提升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4 15:05:49 | 只看该作者
多一點交流少一點口水這種文章是需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4 15:05:52 | 只看该作者
两岸共同价值 意涵与形成机制没有用!! 共同价值 根本没有 倒是台湾人现在赚大陆钱是真的共同价值 ,蓝绿都同意但是也会有口水!打一下给糖吃 再打一下才是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4 15:05:56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大陆释放一点善意,便招来蓝绿口水乱飞。实在惹人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9 12:0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