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9-02 09:49:56
中评社台北9月2日电/台湾工商时报今天的社论说,****应邀来台为灾民祈福,连日来各项活动皆保持低调,朝野两党也都相当克制,幸未引发严重的负面政治效应。即使如此,仍然对两岸关系的和谐,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大陆当局对台湾的消极DIZHI已陆续出现,包括降低交流层级、推迟原定活动及发言加压等。我们从大局检视,不得不指出,这个事件已造成两岸关系的“裂伤”,且伤及筋骨,恐怕要用心疗治一段时期,才有可能复原。而要修补两岸关系,关键在于相互尊重,不仅要求对方尊重我们,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唯有如此,方能为两岸和平发展,建构稳定基础。
社论说,**虽是世界知名的宗教领袖,但另方面,他在政治上是与**高度对立的人物。这两个身份,可说是等量齐观。如今,马政府从宗教考量准其入境,实难辞“不顾全局”之咎,其缺失在于“以局部决定整体”。这种“倾斜式决策”,必然要承担相当大的政治“后座力”,而致两岸关系遭受严重冲击。而众所周知,两岸关系已是当前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牵涉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未料马政府在做上述决策时,竟然可以将此一要素轻轻搁放一旁,颇令人难以理解。
姑且不讲两岸关系的大道理,单以人际关系的世俗角度思考,也可以发现马政府这项决策的误失,就是违反了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有失“互相尊重”的仪节。别的不说,单看这次八八水灾期间,大陆方面对台湾受灾民众所表现的温情,乃是四方来助者之最。大量捐款、捐物、慰问,可谓历历在目。尤其,捐助者广及大陆中央机构、企业、地方政府、一般民众,堪称为大陆一次关怀台湾的社会运动,人情味十足。如今,马政府出人意料地批准**访台,必然引起大陆社会各阶层反弹,这是一种“人情之常”的反应,也衬托出马政府“连人情世故都不懂”。
截至目前为止,**当局对此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挨了马政府一记闷棍”。对照这一年来,大陆官民从两岸大局考量与所做出的努力,可知这次**访台事件,**当局心理受冲击的程度,必然出乎一般人的想像。微妙的是,**仍勉力维持两岸关系的回旋空间,而未正式批判马政府。因此,可以说马政府现在欠了**“一笔人情债”,而且,由于两岸关系敏感,使得这笔人情债的“利息”(附加代价)不低,如果马政府不尽速加以处理,则它连本带利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社论说,两岸关系受损的事实既已造成,于今应该积极从事的,乃是起而修补双方关系。而马政府身为**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有义务先作出修补关系的第一波动作,即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关于这方面,马政府除了应在**余下行程中,严格约束高层官员,不可与**见面外,尚可采取下列作为:
第一,排除蓝绿斗争对两岸关系的影响。马政府本次核准**入台的原因,客观上看,实与蓝绿斗争脱不了关系,背后用意无非在向选民展示,“国民党和民进党一样敢让**来台,谁怕谁”。这种内部的意气之争,误伤两岸关系甚重。马政府应记取这个教训,从今起断然切割蓝绿政争和两岸关系间的瓜葛,而主要依凭全民利益考量来运作两岸政策。
第二,主动邀请大陆参与灾区重建工作。这次水灾期间,两岸互动不佳,除**来台因素外,稍早大陆所捐之物,遭到有心人士的挑剔,加以大陆官员探访灾区受阻,已带来诸多的不愉快。为作弥补,马政府应于近日内宣布,邀请大陆公民营机构,参与“八八水灾”灾区之重建工作,以肯定大陆早已表达的协助台湾诚意。
第三、放宽两岸交流规定。现有经贸交流规范中,对大陆的特殊限制,应在台方承受能力范围内,尽早、尽量加以放宽或取消。例如不准陆资投入部分高科技项目之规定,即应撤除。另外,两岸观光交流方面,应早日促成陆客自由行。
社论指出,总的来说,马政府要深刻体认到,两岸的“互相尊重”,是两岸关系稳健发展的基础,也是这次**来台事件后,修补两岸关系的不二法门。更重要的,马政府一再强调的“两岸对等”,一定要植根于两岸的互相尊重。若舍此而求对等,无异于缘木求鱼。深盼马政府把握时机、努力调整,将危机变成契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