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对两岸统一日本的必然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4 10:4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面对两岸统一日本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如下:1、历史问题 ;2、台湾问题 ;3、钓鱼岛问题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5、战争赔偿问题 ;6、关于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 ;7、光华寮问题; 8、教科书问题 。fficeffice" />
其中台湾问题是中日之间的核心政治问题。
  早在1914年,蒋介石受命赴东北策动讨袁军事,行前孙中山对他说:日本人如果不将东北和台湾交还我们,及保护朝鲜的独立,则我们国民革命运动是不能停止的,你要将这个意思告诉日本将领。于是,蒋介石正告日本侵略者,表达中国必将收复台湾的立场。招待会的主持人是一位日本联队长,听了蒋话后大为不满,第二天就请蒋离开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1938年4月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日本自明治以来,早就有一贯的大陆侵略计划。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要讲求真正的国防,要维护东亚永久的和平,断不能让高丽和台湾掌握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手,必须针对着日本之积极侵略的阴谋,以解放高丽、台湾的人民为我们的职志。
ffice:smarttags" />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次日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向中外宣告:“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台湾自中国对日宣战之日起,即已恢复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理地位。
1942年4月,台湾革命同盟会呈请党政当局准予成立“台湾省政府”,“以励人心,而副民望,使六百万台胞得以信奉三民主义,五十年失地得以归依祖国”。
1942年11月3日,外交部长宋子文在重庆举行记者招待会,指出日本所侵占之土地均应于战后交还原主,“中国应收回东北四省、台湾及琉球”。
1943年初《大公报》发表题为《中国必须收复台湾————台湾是中国的老沦陷区》的文章,指出“根据国际公法,台湾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领土。日本从中国手里夺去台湾,台湾应该归还中国。根据大西洋**,台湾也该归还中国”,呼吁“中央对台湾问题最好即作具体的措置,以沦陷省区待遇台湾”。
1943年7月8日,蒋介石复电罗斯福,赞成其秋季会晤之约,并筹划会晤时共同宣言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东北与台湾必须归还中国”。
1943年11月,在罗斯福及丘吉尔的邀请下,蒋赴开罗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行前,军事委员会参事室草拟了关于开罗会议中国应提出的问题草案,包括日本应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琉球群岛归还中国。
在蒋领导下,台调会就收复台湾工作进行了艰苦准备。
1944年11月,美国空军开始大规模空袭台湾的日军设施,接收台湾迫在眉睫。1945年4月,蒋介石批准由台调会和党政军各机关主管人员每月开一次联席会议,会商接收事宜。5月,蒋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党六大上,再次誓言“受日寇劫掠最早之台湾,重归祖国,始为我抗战彻底之胜利”。其间,他接见台湾沦陷50年来第一位台籍国民党代表谢东闵(后任蒋经国之“副总统”),询问有关台湾的情况,要谢东闵转告台胞“台湾的光复快要到了”。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8月14日,日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日本天皇广播投降诏书。17日,麦克阿瑟以联合国最高统帅一号令规定“在+++国(东三省除外)台湾与越南北纬十六度以北地区内之日本全部陆海空军与辅助部队应向中国战区统帅蒋委员长投降”,明确了将严格履行开罗会议以来的有关国际承诺、台湾立即由中国接收的安排。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收复台湾终于进入实施阶段。8月24日,蒋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上表示:台湾不能回到祖国怀抱,则国家的独立自由就无从谈起,而抗战的目的亦无由达成,要求部属全力以赴完成台湾接收工作。27日,蒋任命陈仪为台省行政长官,兼台湾警备总司令。9月1日,陈仪在重庆成立台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总司令部临时办事处,开始筹划去台受降接收的有关事宜。
10月25日,+++国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向日本台湾总督兼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下达第一号令:本官奉令“接受台湾、澎湖列岛地区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之投降,并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安藤利吉在签具的受领证中表示:对于本命令及以后之一切命令、规定或指示,本官及所属与所代表之各机关部队之全体官兵,均负有完全执行之责任。
  至此,日本将甲午战争后从中国窃据的台湾、澎湖列岛交还中国的一切法律手续均告完成。陈仪随即声明:“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
国民政府接收人员尚未去台,台湾民众即自动争挂国旗,争学国语,自觉维持社会秩序,以实际行动响应接收。国民政府官员和军队赴台,均受到台胞欢迎。10月25日受降典礼结束后,“台北40余万市民,……老幼俱易新装,家家遍悬灯彩,相逢道贺,如迎新岁,鞭炮锣鼓之声,响彻云霄,狮龙遍舞于全市,途为之塞”。“家家户户,欢欣无比,家家户户,祭祖谢神,向先民冥中告知台湾已归回祖国”。
2003年底,日本明显加快了插足台海事务的步伐。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国民党的式微和台独势力的抬头,台湾问题已经演变为中美问题的话;那么,在90年代末,随着日本因素的逐渐凸现,台湾问题实际上正朝着成为中、美、日三方问题的方向上发展。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比重正在加大,台湾问题正在蜕变为中日关系中的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对日本来说,其中的道理比陈水扁还明白。日本“挺台湾遏大陆”之举,如果说在1972年之前还是基于美国的战略调整和冷战需要的话,那么在1972年之后,尤其是在1990年代以来,则是基于日本自身的地缘政治考虑而精心炮制出来的“国策”。从这时起,客观上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威胁论”开始伴随和搅动着日本,叫日本好生烦躁和妒恨。也因此,日本对华敌意性的动作频频,特别是表现在台湾问题上。
早在1972年9月,田中内阁的庞大政府代表团在北京与中国政府进行复交前谈判的时候,日方谈判代表、法务省条约局长高岛益郎拿旧金山对日片面媾和后、日台间签署的《日华条约》说事,反对在《联合声明》中写进“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由”是:中国政府的统治权实际上并没有到达台湾;日本已经通过《旧金山和约》放弃了对台湾的一切权利,不能“两次放弃”;不过,对中国的这一立场,(日本政府)可以表示“理解和尊重”云云。言外之意,就是不能“承认”。对日本玩弄法律条文、企图用“法律”来回避政治责任的做法,周恩来当场予以驳斥:中日邦交正常化首先是个政治问题,不是法律问题。高岛本人被也斥为“法匪”。
事实上,日本政客在原则性问题上的暧昧表演和见风使舵,由来已久:早在1960年代,日本政府虽公开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方针,但却一直在暗中摸索“两个中国”的政策。
日本政坛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台湾帮”。其构成颇为复杂,从右翼组织“青岚会”,到主要由政客组成的“日华(指+++国)关系议员恳谈会”、“日台议员联盟”,到政客的外围组织“李登辉之友会”、“陈水扁之友会”等,不一而足。正是这些“台湾帮”少壮政客,在强化日美安保体制和制定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过程中,发挥了核心的作用。
2009年3月19国民党中央社日引述了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已向本期国会提出管理旅日的外籍人士行政的出入国管理法修正案。根据这项修法,2012年起将实施在(居)留卡新制取代现行的外国人登录证,在留卡上,台湾人的“国籍栏”可能记载为“台湾”,这势必引起两岸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强调,主权问题不容侵犯,以往台胞到日本旅游和经商,国籍登记都写作“中国(台湾)”,但这次日本想要给台湾“国家”规格,是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底线的最严重挑战。他说:“这种挑战甚至比钓鱼岛问题和教科书问题更为严重。日本的政治家应该采取更明智的态度,日本民众也要理解中国人民的立场和感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表示,希望日方慎重处理涉台问题,多做有利于中国统一和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事。
2009年5月5日日本驻台代表斋藤正树公开发表“台湾地位未定论”,这当然不是他事后所谓的“个人见解”能够缓解的;“外交部”的“表示遗憾及严正抗议”也是色厉内荏,若命其离境换人亦在情理之中。如果这样的逻辑通的话,那么,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中山堂举行台湾的对日本的受降典礼,都是办家家酒,闹着玩的。台湾建省更说明了台湾省是+++国的一个省。当年也没有听说有任何国际势力反对或置疑台湾省建省,以及属于+++国的事实。不论由历史或现实解读,台湾地位早就已经定了,属于中国的一部分。不管“台独”分子、日本右派等一干人等喜不喜欢,台湾地位已定,未定的只是“台独”份子“定不下来”接受两岸同属中国的现实。
在中日两国为钓鱼岛争得不开交的时候,迫于中国的强硬,日本人不得不求助于其美国主子,搬出了“日美安保条约”来恐吓中国。可事与愿违,美国人是不愿趟这趟混水的。
台湾的地理位置处于日本生命线的咽喉。如果中国大陆果真控制了台湾,日本会怎么样做呢?答案是日本的态度将向中国倾斜,台湾如能统一,那么,东亚地区目前的战略形势立刻倒转,日本将别无选择,在中美之间,它必须要向中国倾斜。这个时候,整个中国面临的东部被围堵的战略形势也就迎刃而解、不攻自破了。所以台湾问题必须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来定位,这就是所谓的台湾问题新思维,这是一种在台湾问题上“反掌擒拿,易守为攻”的另类思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4 10:45:39 | 只看该作者
鼓励原创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4 10:45:4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12:1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