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八八”风灾,大面积地反映出马英九及其行政团队的救灾不力与无能。台湾社会对“慢跑先生”的民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点。
马英九救灾不力,有客观因素,也是他的犹疑性格使然。网上对这些原因的探讨已经非常的多。
但我认为,马英九救灾不力的心理因素是马英九的“总统”情结。
“‘总统’我乃‘国’之君主,当运筹帷幄于中央,地方的县市首长则当亲赴前线以督战。”马英九的心理暗示如此,所以他与灾民之间有了一层大大的隔阂。
马英九不无委屈地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出气筒”。他对灾民说“我不是来了吗”,“你不是见到我了吗”这样一些“朕驾亲征”话语着实令人反感,比直观意义上的救灾不力还要让人寒心。
假想一下马英九的心里话:“不就是台风嘛,又不是没见过。没看到对面的福建、浙江都是省领导在直接指挥抗灾吗?我们这些县市首长实在是指挥不力。何况我已经到处去看了灾情啦,怎么会比不上温Jiabao?”
温Jiabao无力改善中国的政治体制,只能把全身心都放在莘莘子民上。所以一听到地震的级别,就本能地感到其危害之巨,立即就上了飞机,亲临现场指挥救援。甚至在军队行进不力时不惜痛骂该部,为广大人民所津津乐道。
马英九则坐上“小龙椅”不久,他的亲民作风是选票型的而非受灾型的。
其实,台湾领导人的“总统”情结都很浓厚。
“二蒋”之后,李登辉上台就搞“一边一国”,要当“国君”。
陈水扁实际上不是“贪污”,而是“敛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进贡”钱财到我家,算得什么罪?
蔡英文从温文儒雅的学者演变成为“暴力小英”,不也是在瞄着那“小龙椅”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