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国中历史教科书(台湾史节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22:1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章  史前社会

臺湾的歷史大部分是南岛民族的活动史、南岛民族只是一个通称,它的学名是Austronesian或Malayo-Polynesian、有关南岛民族的起源,各行的学者曾经利用各种不同的证据加以推测,从文化的、考古的、语言的证据来推论、多数学者认為是由亚洲大陆而来,即中南半岛与中国南疆这一区域,可能与侗傣〈Kam-Tai〉民族或南亚原是一家,大约在六千年前分家后来到臺湾、臺湾的南岛民族〈土著民族〉包括平埔族和高山族,那麼何谓平埔族及高山族呢?清代统治臺湾的初期,曾依土著民族汉化程度的深浅分為土番和野番,其后又依土著民族归化与否分為熟番和生番、已归化的土著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西海岸的平原上,而未归化的土著民族则多居住在中央山脉一带,於是自闽粤二省移民到臺湾的汉人,即称居住在平地之土著為平埔番,而称居住在山地的土著為高山番、日据时代以后,沿用平埔番和高山番作為政治上的分类,只是将[番]字改為[族]字、此一分类应用日久,一般人的观念中以為平埔族和高山族是体质与文化均不相同的两个民族,此乃错误的观念,因為平埔族和高山族是属於同一系统,而此一分类是人為的,并不符合科学的分类标準、但是為了研究上的方便,我们沿袭了传统的平埔族与高山族的名词



第三章 国际竞争时代

  第二节 荷兰人与西班牙人的统治

四、搭乘荷兰船横渡台湾海峡的汉人移民

  当要谈起台湾歷史的时候、若是漏落了有关「移民」和「开拓」的话、那就恐怕连其一半也谈不上。在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移民和开拓、才能筑起其物质上.经济上的社会基础。因此、如果没有这两件事、是不可能有今日的台湾社会和台湾人。
不过、这种对台湾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移民和开拓、起初也免不了受到和当事者(原住民系台湾人和汉人系台湾人)全然无关的荷兰人来推进并管制、才踏出第一步。
在荷兰据台以前、大约是十二世纪的时候、原住华南福建沿每一带的汉人、就开始横渡至澎湖、并在台湾西南部近海、从事渔捞或成為海盗商人、而遂渐窥伺能移住於台湾岛内的机会。其间、譬如有过郑芝龙建议福建巡抚把飢民数万送到台湾去从事垦殖的记载.不过、其真假至今无法可考。从明末或清初的形势看来、由於受阻於中国执政者禁止移民的政策、同时也受阻於台湾原佳民的抗拒外来、所以华南的汉人、在过去的长期间是迄未达成宿愿。
等到十七世纪初叶、荷兰人佔据台湾之后、汉人的农业移民才得到一个大转机。就是说、在荷兰当局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诱之下、汉人农民移住台湾才见上轨、并且、一开始就如决堤洪流似的、源源奔腾而来。
当然、荷兰人积极推进汉人移民来台、无非是出於自己所打的算盘才这样做的。当时在荷兰本国乃是重商主义旺盛的时代、所以、他们就是把重商主义的利润追求办法和殖民统治连结起来、想在台湾生產一些他们能输售外洋而捞取利益的特產品。
那麼、 当初他们在臺湾、為农业生產所需要的土地是已从原住民夺来了、但是、只凭这些土地是无法產生大量的糖米等外销所需的特產物。鹿皮本来是原住民以打猎為生所得来的、仅靠这些并不可能满足荷兰人所想输出的数量。并且、由於原住民的农业技术较原始、一时无法利用、為了开垦土地、种植甘蔗或稻米、或者从事大规模的捕鹿、一定要从别的地方运来具有较高农耕技术的大量劳动力才有可能。於是、荷兰人乃转眼到台湾对岸的中国大陆、很快就看中了农耕经验丰富并能吃苦的汉人农民。这种汉人劳动力、荷兰人是早在印尼就使用过、并获利不小。
恰在此时、在中国大陆正逢明清鼎革之交、连年兵乱、又在祟禎年间福建大旱、社会动盪农村疲惫、华南一带充满著飢荒和流亡农民、所以、汉人移民往南洋谋生者日益增多。虽然当时明廷实施「海禁」採取锁国政策、但是、这种不适合社会现实的官方禁令、从只有等待饿死而别无他途的破產农民看来、简直是等於一张死文。 在这种情况之下、荷兰人正在招募台湾移民、这对汉人农民来说 是能出洋找生路的一个好机会。因此、荷兰人仅用一张嘴巴撤谎瞒骗、就能召集大批汉人、而把他们当做奴隶、挤装在大划船的船底、从福建.广东运往台湾。
关於这种农业移民、在荷兰佔领台湾岛以前、在书籍上是迄未见过确实的记载、虽曾有过、却也寥寥无几。 因此、真正的农业移民大批渡来台湾、算是荷兰据台之后、并且如上述是要有大规模的运输手段才见实现。以外,在那个时候有福建沿海一带的流亡农民、把小船改為外洋密航船、衝破了中国官方的海上封锁线、乘风破浪跨过台湾海峡、而冒险过来的也日益增多。



第四章  郑氏治台时期

  西元1644年,清兵进占北京后,明朝部份遗臣在南方先后立﹝福王、卢王、唐王、桂王﹞继续抗清,在诸多的抗清势力当中,活跃於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西元1645年8月郑芝龙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建立了隆武政权,郑森謁见隆武,备受恩宠,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后人常称郑成功為「国姓爷」。西元1646年清兵入闽,郑芝龙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因父降母死,走上坚决抗清的道路,后来他為延平王。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今小金门﹞誓书起兵,1650年夺取厦门,金门成了他的主要基地,由於金、厦两岛回旋餘地太小,使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将金门和厦门交由他的儿子郑经留守,率二万五千名大军坐四百餘艘舰隻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直趋澎湖。在荷兰公司任翻译的何斌引航,4月30日黎明船队顺利通过鹿耳门水道,进入了大员湾,展开对荷兰人的进攻。停在普罗文查城和热兰遮城之间,5月6日,荷将司令描难实叮(Jacobus Valentijn)和城中230名士兵退出普罗文查城,郑军占领了赤崁地区。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荷将揆一(Frederick Coyett)在海滩上将城堡的钥匙交给了郑成功的代表,郑成功允许荷兰人携带自卫武器、财產、粮食和日用品离开台湾。从此郑氏统治台湾,建立了台湾歷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


第五章 清领时代前期


  郑氏降清与台湾弃留争议

郑氏政权把主要力量移手守台湾之后,有数年的时间,在大陆沿海与清方保持著军事上的抗争,在其餘的时间理,郑清双方则处愉於隔海对峙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不断地以战争与和谈的形式交替出现。西元1681年郑经去世,郑克 不久被杀,由郑经另一子----克塽继位,克塽年初,大权旁落,台湾政局不稳。 西元1683年﹝康熙22年﹞旧历5月,清郑和议未果,康熙帝乃趋施琅进兵台湾,6月,施琅﹝62岁﹞由铜﹝东﹞山出发攻澎湖,郑军主将刘国轩先胜后败逃回台湾,力主投降,东寧王朝亦毫无战意,7月,第二次修降书遣使往澎湖请降,施琅才接纳。8月13日,施琅由澎湖到台湾受降,5月后郑克塽以下各官均削髮归顺。同月并与明宗室被移送大陆,此至东寧王朝覆亡。清廷虽然消灭东寧,但对台湾的处置,弃或留,朝中意见纷歧,不少主弃者认為:(1)台湾原属红毛﹝荷兰﹞之肥,海外弹丸小鸟,得之对大中国无所加,住民番人与判亡奸就不足共守。(2)瘴癘之他,无什价值,海外驻守劳民伤财。(3)康熙帝亦认為「海贼乃疥癣之疾,台湾仅弹九之他,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惟施琅亲身在台湾滞留过,基於东南海防的观点,力争留守台湾,而向朝廷提出「恭陈台湾弃留疏」说:「….查明季设水澎标於金门所,出 至澎湖而止,…..。台湾一他厚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东南)四省之要害。」他认為台湾土地肥沃,汉民已多,如予放弃,荷兰可能卷土重来,而台湾住民更可能与内地「逃军闪民」聚啸成胁沿海。為了固守澎湖更须守住台湾,「守台湾所以固澎湖」,台湾兼守,沿海才可晏安无患。因而在「弃留疏」内断言:「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 。」﹝〝靖海纪事〞﹞从施琅佔领台湾,东寧王国(1683年阴历8月)后,清廷对台湾的弃留前后论争了8个月,终於採纳施琅「以台湾為江浙闽奥」四省的屏藩之建策,康熙帝於1684年5月27日令将台湾收入版图。决定在台湾设立政县,弃留之争才算结束。


第六章 清领时代后期


A、各国覬覦台湾之起源

十八世纪末,波兰被俄国打败,一名叫做贝尼奥斯基(Maurice August Benyowsky)的波兰军官,被俄国囚禁在西伯利亚。后来这名军官领导其他囚犯,夺狱而出,劫取一艘俄国军舰,从海参崴南下,到达台湾东部,上岸定居。一七八二年,贝尼奥斯基将一份取台湾的计划,献给奥国国王约瑟夫二世( Joseph Ⅱ),结果未被採纳。四年后,贝尼奥斯基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战死。其妻於一七九○年整理回忆录遗稿,以法文出版,不久,英文译本问世,译者William Nicholson,书名《The Memoirs and Travels of MauriceAugustus,Count de Benyowsky》。贝尼奥斯基回忆录,就在欧洲广為流传(註一)。
贝尼奥斯基虽然没有在台湾开发史上產生直接影响,台湾方志也无此记载。但从其回忆录出版后的一百年内,台湾先后遭遇英国、美国、普鲁士(註二)、日本、和法国五国的军事攻击之事实来判断,那本回忆录与帝国主义者对台湾的覬覦,很难说没有任何关系。

B、鸦片战后台湾发展:

鸦片战争期间,台湾与英军的三度接触。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并非全面战败,因為在台湾,英舰始终无法得逞。没有理由可以否定,当时英军毫无进窥台湾的意图。因為,贡献许多商船给英国运用的怡行洋行,股东之一的麦地臣(James-Matheson),在鸦片战争进行最激烈的时后,仍中意取台湾。一直到一八五○年代开始,由於台湾煤藏丰富的消息,正符合美国所拟开闢越洋航线之轮船所需,以及失事洋船可能有生还者流落台湾的传闻,才引起四个野心勃勃的台湾计画。第一个计画是以台湾為美国的保护地,第二个计画是主张台湾独立,第三个计画是购买台湾,第四个计画是占领台湾(註三)。美国政府皆未採纳,但美国商人罗宾奈(William M. Robinet)确曾在打狗建立商业殖民地,美国国旗也在打狗飘扬约两年(註四)。


日本出兵侵犯台湾

(一)、牡丹社事件
基本上,台湾开埠后的涉外关系,随时都有爆发危机的可能。设非外国驻台领事知所节制,或有关国家不藉机兴兵,台湾涉外关系是难期和谐的。牡丹社事件给日本找到了出兵台湾的藉口,也给李让礼一偿夙愿的机会。1871年琉球人民航海,遇风飘至台湾东南,遭牡丹社「生番」杀害五十四人,生还的十二人后来经中国送返琉球。日本於一八七三年中日天津条约换约的机会,探知中国无意惩处滋事「生番」,乃决意兴兵台湾。

  一八七四年四月,由西乡从道统率海陆军一万五千人,用李让礼為参将,李的旧识─一名美国海军军官和另外一名工程师─担任军事指挥,还有数十名西洋人担任引水(导引入港的)和其他技术性指导的任务,购买和租用英、美轮船运输,利用厦门和鸡笼作补结站,以台湾东岸為到达攻击地区─琅嶠(今屏东车城)─前的最后一个集结地,利用一名归化美国籍的台湾通华裔和屏东社寮村长的儿子為嚮导和通译,以威胁利诱方法,屈伏了南台湾大部份的「生番」,包括牡丹社在内的少部份「生番」,虽然不敌败退,但仍在顽抗。日军水土不服,并有若干死伤,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中国增兵台湾,与日军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对於日本此次侵略台湾,并未抵抗,反而出钱引诱日本撤兵,而且由於条约内容的失当,致使日本以為中国默认琉球属於日本。牡丹社事件对整个中国的影响,实际上不如对台湾的影响深刻。事后,清廷想起新式海军的必要;;其次是中国失去琉球─最后第三个藩属。就台湾来说,牡丹社事件后,新设恒春县(今屏东县),台湾由一府变成两府,政治地位提高;「开山抚番」,「台湾生番」渐成歷史名词,文化地位提高;取销渡台禁令,经济地位提高:自此以后,台湾的开发,更上层楼,开始有了积极的意义。

第八章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教育学术与社会

一.公学校為主的教育设施:
光绪二十一年(日名至二十八年)日人以武力佔据台湾遂在其殖民政策之下,施行其奴化教育,当其进据台北之后即於台湾总督府下之民政局,分社:内务部,外务部,殖產部,财务部,学务部,递务部,及司法部之七部门,而学务部及当时全台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在於学务部之下分社教务,编纂二课以办理教育方针乃计划创设日语学校,以对台胞先行教学日语以供日后之用,日语学校分线立即支厅立,光绪二十二年(日明二十九年)首於台北县芝山岩设立,并以学务部员六人充任教学,嗣因被义军击杀,翌年乃与以改组,教育事务改属民政部学务课,长李有关学校检定教员及编篡图书等事宜,本时其中,除台北县要衝地区设立日语,传习所,日语学校外,上有从军布教师所设立之日语讲习所,台语讲习所及私立讲习所等教育语言机构,以养行通译人才,同时亦注意研究台胞支出等教育办法。

原住民之小学校教育:至於日人对原住民之教育政策,则是以所谓「皇民化」為最大目标,其具体做法:
(一)普及以培养日本思想為内容教育。
(二)普遍奖励日本语。
日人於平地平稳地区设立原住民儿童公学校及於深山偏僻处设置许多小规模之原住民儿童教育所授以日本语,日本文字,以及修身,算术,唱歌,体操,耕作,手工艺等课程,由於原住民之文明较落后较易接受新文化,故日人之教育,颇获相当效果。

第九章 +++国在台湾的政治变迁


(一)台湾的光复和接收

开罗宣言:
时间---民国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四三年)
发表---中美英三国领袖
宣言---战后日本应将中国东北、台湾、澎湖等归还+++国。

台湾光复节:
时间---十月二十五日
由来---在台北公会堂(中山堂)举行受降典礼和庆祝台湾光复大会。
台湾正式脱离日本的殖民统治,成為+++国的一省。

(二)行政长官公署措施失当
权力过大:
a. 组织---台湾不设省政府而设行政长官公署。
b. 职权---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大权於一身。权力大於省主席,类似日治时期总督。
c. 备受台人批评。
 
不公平措施:

重要职位多由大陆来台人士担任。
台人大多位居下级职位。
即使职位相同,但待遇较低。
不满政府的暗潮形成:
a. 行政欠缺效率
b. 官员贪污腐化
c. 军队纪律败坏
d. 舆论交相指责,未见改善。

(三)二二八事件

背景
(1)政治上:行政长官公署措施失当,使台人失望。
a.人忽视台湾心之趋向,纵容部下,傲慢而不处罚不肖分子,形成台人对外省人的失望与反感。
b.初期制度设计上的缺失:行政长官制度与日本殖民统治的总督制并无差别,人民强烈反弹,而未加修改。
c.阻挠大陆台人回乡:陈仪继续任用日人,形成接收过程中留用日人多於台人的现象,却未能热心帮助台人返乡,多方阻挠台人返乡,打击台人资本家如陈炘被捕。
d.台人在政治上遭受差别待遇:日人撤出台湾,台人认為有更多的参政机会,对政治极热 衷,如三十五年第一届省参议员选举,1180位角逐30名席位,当选率2.54%。然政治上重要职位由外省人控制,长官公署9个处会18位正副处长中,只有1位副处长是台人,17位县市长仅4位為台人。
e.用人浮滥,冗员太多,层层推諉,敷衍了事,官僚主义腐败作风与贪污行為。政治上缺乏效率,如万敬恩女婿李卓芝,于百溪(严家淦的私人,陆桂祥等贪污案,更甚者结构性的贪污。
f.政风与军纪太差:官员优越感,以「胜利者」「统治者」自居,庸碌无能,贪婪专断,党政军特人事不臧,官民对立,终而官逼民反。
(2)经济上:
a.通货膨胀严重:日本在台粮食实行严格统制即「总收购总配给制度」引起农民不满,粮食生產锐减。光复后,继续採取统制政策和配给。米价飞涨。乱发纸币,引起通货膨胀,生產萎缩,物质缺乏,生產力降低,生產设备因战时被轰炸破坏。
b.统制经济与民争利:保留专卖制度设专卖局和贸易局,垄断民生贸易与工业,私人企业 无法发展,造成ren民不满,百业萧条,失业严重,民眾生计困难。实施专卖制度的剥削,贪官污吏利用特权「统」而「捞」之,由大陆外行人充任要职,使台湾财富受到有系统的掠夺。
c.台湾物质运往大陆,支援内战,糖、米、盐等民生必需品缺乏更严重。
d.受中国大陆的经济恐慌波及,三十八年改革币制,发行新台币,以旧台币四万元换新台币一元。
(3)社会上:
a.台人与祖国之隔阂:政府对台实况不够了解,台人对祖国隔阂及不知政治现况,期望过大。
b.大陆国共战事升高,全国性经济危机发生,物价上涨,社会失序,人心不稳,中央难以致力经营台湾。
c.不同社会背景產生价值观与道德观差异,由失望转為轻视。
d.失业增加,促使社会日益混乱,留日学生返台得不到安身工作场所。五万军人壮丁从南洋复员回来,任其流离失所。
(4)文化上:
a.语言不通,教育背景及生活习惯不同,难以沟通,感情难以融洽。
b.文化衝突族群对立:陈仪集团误认台湾人受日本奴化教育,不懂三民主义,政治意识退化,缺乏自治能力,不会说国语,1946年制定宪法,台湾要等2-3年后实施。台湾人瞧不起中国官员,「不识字兼无卫生」,蔑称為「阿山」,台湾以近代化,教育发达,卫生进步,法治和平,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中国人懒惰,贪吃又没卫生,被喻為「猪仔」。
(5)外因:国共内战的影响
大陆内战影响台湾的经济社会,人民的生活,大陆物质柜乏,汲取台湾的资源,米糖、军需品、盐、煤转售上海获取暴利。库存為之一空,缺乏再生產资本,加印钞票,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过
(1)导火线:
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淤酒专卖局人员在台北市延平北路查缉走私香烟,, 处理失当,伤毙民眾,引起群眾愤怒,包围警局要求惩兄,但得不到满意答覆。

(2)事态扩大:
二十八日,台北市民罢工,罢市,罢课,聚眾向行政长官公署(今行政院现请愿。公署卫兵开枪造成伤亡即广场事件,民眾情绪激昂,因而爆发全岛性反抗政府 和省籍衝突事件。下午群眾至中山公园(今二二八和平公园)占领台湾广播电台(今二二八纪念馆现址),向全省广播,批判官吏之贪污,米粮外运,民不聊生等,扩大成全岛性 *政府行动。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五日為外省人在台最艰苦时期,迁怒外省人一星期后欧打事件才渐平息。為光复一年半来人民不满的总爆发。

(3)处理态度:
a.事件扩大后,各地领导人组织处理委员会,要求全面改革台政,形成全岛性联合,声势浩大。要求台湾高度自治。
b.陈仪夸张事态严重性,以台人「叛乱」為由,建议中央紧急派军前来镇压。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於三月五日决定派二十一师镇压。
(4)武力镇压:
a.三月八日,国军登陆,以武力扫荡镇压,造成严重伤亡。以基隆、台北、嘉义和高雄最严重。不到一星期彻底敉平。
b.实施清乡:进行清查户口,搜捕案犯,收缴武器,办理自首自新等。以「匪谍」名义陆续逮捕惩办。表面至5月17日结束,然持续至民国四,五十年。
c.许多社会菁英被捕杀或遭冤枉下狱,无辜民眾生命财產损害,估计约一万八千人至二万八千人伤亡。
影响
(1)台湾民主政治史上大断层:地方势力被国民党团取代。知识分子精英被捕杀,咎诫子 女不可参与政治,不再过问世事。从事工厂业,对台湾经济发展有相当贡献。
(2)受难家属痛恨国民政府,出走海外,為台独运动之起源。形成台湾史上「白色恐怖」时期。
(3)对台湾政治发展,社会融洽等產生不良影响,造成族群对立,族群隔阂,省籍情结。

(4)抚平伤痕:民国七十九年行政院成立「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组」调查研究事件真相。
民国八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由李登辉总统代表政府向受难者致歉发给补偿金。抚慰受难者家属伤痕,还给受难者歷史公道,消除省籍隔阂,族群对立,以促进族群融合,弥平社会不安,加强社会团结。



第二节 中央政府迁台湾后的政治发展

(一)中央政府播迁来台
(1)动员勘乱: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面发动内战明令动员勘乱(自民国三十六年至八十年)
(2)大陆沦陷: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初,蒋中正总统被迫引退,局势逆转,共军夺佔整个中国大陆。十二月,中央政府播迁来台。
(3)台澎金马為复兴基地:民国三十九年三月,蒋中正复行总统职务,全力巩固台 澎、金、马等基地,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从海南岛撤退,六月韩战爆发,每派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



第三节 外交与两岸关系

外交关系的展开 以任务来分:

(1)阻止各国承认**政权
(2)**政权建立,苏俄及东欧各国於承认,三十九年巴基斯坦,英国,挪威等十餘国承认,外交部屡次声明,凡与**政权所定一切条约与协定,均属非法,对+++国政府与人民不发生与人民,不发生约束的效力。
(3)阻止他国牵引**进入联合国
苏俄屡次提议排斥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全案,我国成功的争取友邦的支持,加以否决,并阻止**进入联合国,确保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民国七十七年李登辉继任总统后,採务实外交政策。基本策略运用「功能主义」,在未有官方外交之前,先以功能性如经济、文化交流突破外交困境,再以「渐进主义」提昇外交层级。提供经济援助,首长互访,鼓励厂商前往投资,签署经济协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等。
以阶段来分

(一) 第一阶段:巩固外交时期
谋求确保台湾,光复大陆。
三十九年韩战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协防台湾遏阻共產势力扩张。遏阻共產势力扩张。
四十三年中美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台湾成為西太平洋区域**防线之一,美国长期提供台湾军事、经济援助。
确保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否决苏联的提案。

(二)第二阶段:弹性外交时期
1、六十年**进入联合国我国退出。
2、六十一年日本首先承认**。
3、六十八年中美断交,废除中美共同防御条约。(43一68)
4、面临国际孤立的衝击。
5、致力与无邦交国发展实质关系(经济,贸易,文化,科技)

(三)第三阶段:务实外交时期
1、七十七年李登辉总统理念:不再坚持+++国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2、强调中国处於***分治的两个对等政治实体,+++国是一主权独立国家。
3、以经济实力打破**的外交封锁。
4、确保+++国的国际地位。否决苏联的提案。
加强与友邦的双边关系(有邦交国家為30 餘国)。
提升与无邦交国的实质关系。
两岸关系的演变:军事对抗到和平对峙
迁台前后
**:武力攻取台湾,三十八年发动金门古寧头战役,四十七年发动金门八二三抱战。
台湾:国军固守还击,两岸处於军事对抗状态。
六十八年起
**:实施和平统战策略,倡议三通(通商、通邮、通航)、四流(经济、文化、科技、体育),提出一国两制,警告不放弃武力统一。台湾: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為準则,回应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三)七十六年
台湾:解除戒严,改為务实作法,开放探亲,两岸文化交流,实施间接贸易。
(四)七十九年
台湾:总统府设置国家统一委员会,行政院成立大陆委员会。
(五)八十年
**:无视***分治的事实,坚持一国两制,使两岸无突破性的进展。
台湾:通过国家统一纲领,终止动员勘乱时期。运用交流互惠,互信合作,协商沟通,达成中国统一。

二、金门古寧头战役
民国三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共军攻陷厦门后,对金门形成三面包围,十月二十五日共军的一万五千多人以蚂蚁战术强行登陆,二十六日五时许,共军以一加强营偷登陆古寧头,海空激战至二十七日十时许全部為守军解决。国军约三千多人伤亡。
三、金门八二三炮战
民国四十七年**集结路海空军重兵於福建沿海,向金门列岛疯狂突袭,封锁企图遮断补给,孤困金门,四十四日共发射五十万发炮弹,空战十次,海战四次,以料罗湾海战,台海空战,充分发挥以寡击眾之精神。幸国均将防御工事全部地下化,全力反击,终迫使**在十月六日宣布停火。

四、国家统一纲领
1.海峡两岸关系经军事衝突(民国38年--67年)、冷战对峙(68年--76年)、民间交流(76--80年)、和平对峙(80年迄今)四个时期。
2.内容归纳四个部分:(1)一国: 一个统一的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 社会多元化,文化中国化的实现。 (2)二区: **指一国两制,我方主张一国两区。政治上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3)三阶段:近程---交流亙惠阶段,中程---亙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4)四原则:理性、和平、对等、亙惠四大原则。
3.意愿:(1)形式内容的意义:a.大陆政府的最高指导原则。 b.大陆政策的行动纲领。(2)实质内容的意义:a.揭示中国统一的蓝图。b.重申中国统一的原则。
五.国家统一委员会:民国七十九年十月七日总统府设置国统会,总统兼主任委员,副总统、行政院长及资政一人兼副主任委员,由朝野各界领袖约31人组成。属於国家统一大政方针之諮询及研究性机构,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
六.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民国八十年一月成立,推动业务包括研究与规划大陆政策,研订两岸关系相关法规,推动文教交流,辅导规范两岸经贸交流,协调处理两岸人民纠纷及突发事件,研究规划港澳政策,宣导大陆政策等。
七.国家统一纲领内容:前言、目标、原则和进程四部分。


第十一章 未来展望

一、落实民主法治
1.台湾经验:(1)和平地完成政治改 (2)稳健地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1)成為开发中国家借镜的典范(2)面对**的威胁始终屹立不摇
3.努力目标:(1)健全民主制度(2)加强法治(3)改革司法(4)保障人权
(5)维护社会安寧秩序,公平正义(6)建立完善的文官制度(7)提升行政服务的品质


充实教育内涵:
(1)培育国民民主的素养:举办学生自治,乡镇长选举。
(2)提高科学教育水準:数理资优班与大学合作培训。
(3)陶冶文化修养:音乐班,美术班,舞蹈班等。
(4)培养国民对乡土与国家的认同:进行乡土文化古蹟调查等寻根工作。


五、建立两岸正常关系
1.***分治现实:长期***分治,双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產生莫大的歧异和差距。

2.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放弃使用武力威胁台澎金马。
在理性、对等、互惠的原则下。
广泛进行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开创双赢的局面,迎向二十一世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22:18:09 | 只看该作者
臺灣永遠是中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22:1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3 22:18:19 | 只看该作者
台湾历史书都有阿山,猪仔等字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22:18:25 | 只看该作者
臺灣永遠是中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22:18:3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台湾还有国统纲领一说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22:18:36 | 只看该作者
??说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3 22:18:4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民国还有98年么?这个历史书没讲民国98年的历史嘛,只讲民国政府播迁台湾的几十年嘛。这是暗指民国政府***中国,侵占台湾嘛。哈哈~~



本省外省的对抗的根本原因在这:


不公平措施: 重要职位多由大陆来台人士担任。 台人大多位居下级职位。 即使职位相同,但待遇较低。 不满政府的暗潮形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3 22:18:47 | 只看该作者
听说阿扁当年把中国史归为国外史?
如果是的话,希望小马在任的时候能改回来~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5 04:2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