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如何落实两岸和平愿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6: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与“两岸和平协议”的政治差异与联系
fficeffice" />
-----兼评台湾《中央日报》社评《如何落实两岸和平愿景》

作者:肖永国

    2009年8月15日台湾《中央日报》发表《如何落实两岸和平愿景》的社论。该社论针对大陆涉台学者关于何时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的讨论发表评论,并提出以下政治观点:

    1、  该社论认为大陆急于推进“两岸和平协议”是出于大陆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历史定位的需要;

    2、  该社论认为大陆学者提出的“台湾当局政治定位”、“+++国的地位”等根本就不应当是两岸和谈的议题,是假议题;

    3、  该社论提出大陆应该为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提供如下条件:

    (1)基于台当局1991年5月1日就终止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大陆应单方面宣告两岸结束对战状态;

    (2)大陆应以正视“+++国”存在的事实为和谈基础;

    (3)大陆应尊重“台湾意识”及尊重台湾人当家作主的权利,由台湾民众自决台湾的未来;

    (4)两岸不可能相互承认,只有“互不否认”对方的存在,两岸才有继续对话的空间与诚意;

    (5)大陆应帮助台湾有更多国际参与的机会及空间,来回应马政府促进两岸和平的努力;

    4、该社论认为在不能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均表明两岸尚未建立坚实的互信基础,台当局是不会走向谈判桌的。如果大陆急于逼迫台湾方面坐上谈判桌的话,那得到的结果将不可能为台海和平带来帮助,反而可能更推迟两岸的政治谈判;

    对于台湾《中央日报》8月15日的社论,中国大陆首先应该对其背景做一定的了解。

    中国国民党做为台湾执政党,在遭遇2009年8月8日“莫拉克台风”的“头七日”对“两岸和平协议”的学术讨论做出政治反应,显然与台当局及执政党提出的“全力以赴投入救灾”的政治意愿不相符。所以,该社论显然是对两岸研究机构近期的学术研讨做出的“应激反应”,很难说该社论是否代表当前台当局或中国国民党的主流政治意志。

    至于“如何落实两岸和平愿景”的问题,基于两岸制定“两岸和平愿景”的当事人尚且都在的事实,或许台当局不会对“两岸和平愿景”也搞“各表”的文字游戏。既然马英九在当选中国国民党党主席之日就做出“把两岸和平愿景列入党章”的政治宣示,那么对于“两岸和平愿景”应该如何落实的问题,马英九在9月份做政党接棒之前似乎应该听取一下“两岸和平愿景”的制定者或当事人的政治意见。

    中国大陆除了要了解台湾《中央日报》2009年8月15日社论的基本背景外,还可以对以下几个问题做深入政治思考:

    一、落实“两岸和平愿景”的政治责任问题;

    依据2005年4月29日中国***总书记胡Jintao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的新闻公报,国共两党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与发展等做出政治体认后,决定共同促进“两岸五项和平愿景”。其中就包括“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及“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等工作。

    由此可见,从“两岸和平愿景”的形成角度而言,落实“两岸和平愿景”是两岸执政党及政治团队共同的政治责任,而不是大陆单方面的政治意志。而且,当前两岸学术界积极探讨“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等政治议题也是马英九的竞选政见,不是中国大陆对台当局的政治强迫,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两岸执政党及政治团队共同的政治责任和义务。

    更何况,在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后已经承诺把“两岸和平愿景”列入政纲的条件下,中国大陆遵循国共两党达成的政治共识,依据台当局的政治建议,开展两岸学术机构及政治智囊间的政治讨论,不存在“吃快弄破碗”问题,更不存在“急于逼迫台湾方面坐上谈判桌”的问题。

如果该社论代表马英九执政团队的政治意志的话,那只能表明台当局试图利用马英九担任中国国民党党主席之际,不仅把“两岸和平愿景”加入党纲,恐怕也将把“不统”“不独”“不武”加入党纲,除此之外,还会把两岸政治协商所谓的“政治条件”塞进中国国民党的党纲。倘若如此,马英九做为台湾“见习”的最高政治领导人的“政治地位”才会正式确认。对于马英九推卸政治责任的政治习惯,自马英九代表中国国民党执政以来,并不是第一次,当然也就不可能是最后一次。恐怕这才是马英九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政治算计之一。

如果马英九执政当局要推卸落实“两岸和平愿景”的政治责任,从深层次而言,马英九执政当局除了一贯“以大陆为敌”的意识形态作怪外,还存在对两岸一年来的政治实践的不自信。因为马英九对于落实其竞选纲领中的两岸政见,对涉及经贸文化领域采取“顺水推舟”的策略,对发展两岸社会关系方面坚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对获取台湾所谓“国际空间”的问题使用“得寸进尺”的方式。中国大陆对这种“零和模式”的政治协商并非不清楚。中国大陆之所以对台当局一再让步和容忍是出于对台湾民众的政治照顾,更是出于对“两岸问题”的基本政治认识:“两岸问题”首先是个感情问题。相对的,马英九执政当局仅仅把中国大陆当做“生意伙伴”,这才是两岸产生“最大政治温差”的根源所在。

    台当局不该以意识形态判断中国大陆的政治行为,像这篇社论一样习惯性的对两岸政治议题做出“应激”政治反应。落实“两岸和平愿景”中的政治议题,以两岸一年来的政治实践而言,不存在大陆为难台当局的问题,关键是两岸要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积极引导和顺应民意,在尊重两岸内外政治现实的基础上,开展“合情合理”的政治协商。这既是马英九推动“完全执政、负完全责任”应该有的政治气度和格局,也应该是台当局对中国大陆起码的政治信任。

    二、“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与“两岸和平协议”之间的政治差异与联系;

    台当局不是第一次在蓄意混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与“两岸和平协议”之间的政治差异,以至于在两岸民众之间也存在“被混淆”的问题。准确地说,“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与“两岸和平协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两岸政治协商的概念,尽管两者之间有政治联系,但是两者的政治差异同样是突出的。

    “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是对“两岸问题”形成的对抗或敌视的政治历史做一个政治终结,其核心问题必然是如何加强和巩固“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关系及怎样处理“两岸政治实体”的政治对立关系等问题。这不可避免的会涉及“旧中国政权及政治符号的政治存续问题”。

    对于台当局几次三番对“旧中国政权及政治符号的政治存续问题” 开展政治协商搞政治回避有三个原因:

    1、  不愿意正视两岸内外的“政治现实”;

    2、  坚持“以大陆为敌”的意识形态,对中国大陆缺乏起码的政治信任和信心;

    3、  试图利用两岸关系缓和的政治条件为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治事实创造环境和机会;

    对于有台湾学者提出由中国大陆单方面做出“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政治决议的提法,其实质就是让中国大陆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搞政治确认。中国大陆还不至于政治糊涂到这个地步。

    事实上,台当局刻意对两岸“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政治协商搞政治回避的做法,仅仅是“求一时之快而丧失长远利益”。因为两岸内外的政治现实是两岸关系存续60年的历史形成的,不可能通过中国大陆一味单方面释放“政治善意”或持续性做政治让步等方式就可以改变。

    更何况,随着两岸关系不断改善,“旧中国政权及政治符号的政治存续问题”在台湾岛内只会持续恶化。台当局对“旧中国政权及政治符号的政治存续问题”越往后拖,越会失去政治协商的条件和环境。因为两岸关系的变化并不是两岸双方面的问题,而且还会涉及“两岸周边”及国际社会。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只会对台当局越来越不利,而不是相反。

    在面对大陆党和政府处理各种危机过程中所展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能力时,台当局部分人士仍然抱着中国大陆“政治****”的“政治幻想”,只会增加台当局做不明智或不切实际的政治判断的政治风险。

    如果说“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是对两岸60年政治历史终结的标志,那么“两岸和平协议”是在此基础上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政治展望和政治规划。因此,尽管“两岸和平协议”与“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是不同的政治概念,但是“两岸和平协议”的政治协商又是基于“旧中国政权及政治符号的政治存续问题”获得政治解决的政治基础之上的。

    有两岸学者提出,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与“两岸和平协议”放在一起解决的设想,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但是,假如没有两岸“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政治协商结果,两岸是不可能产生“两岸和平协议”的。这一点倒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推进两岸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思路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尊重两岸内外政治现实,遵循两岸关系的发展规律,努力创造两岸政治协商的环境和条件,从顺应台湾合情合理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入手,通过两岸内外不断累积的事实与互信,循序渐进地“填平”两岸政治协商的鸿沟,形成两岸共同认可的政治和社会的格局。

   

++++++++++++++++++++++++++++++++++++++++++++++++++++++++++++++++++++++++++++++++++++++++++++++++++++++++++++++++++++++++++++++++++++++++++++

附件:台湾《中央日报》社评:如何落实两岸和平愿景

台湾《中央日报》社评:如何落实两岸和平愿景?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8-15 08:41:50

   最近大陆对台研究学者最热门的话题,不再是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软性议题,而是何时能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他们纷纷指出,由于台湾民主选举的客观因素使然,为了确保即使民进党上台后,也无法全面否定目前两岸的互动默契,**必然会急于在国民党执政期间,就能与台湾确立两岸未来的政治模式。

   熟悉大陆政治的中外学者皆同意,为了确立他的历史定位,胡Jintao必然希望在2012年卸下**总书记及大陆国家主席之前,能与台湾政府达成某种程度的两岸和平协议架构。也因此大陆方面才会陆续传出小道消息,要求马英九总统正视敏感的政治议题,而不希望台湾再以经贸文化等无足轻重的交流议题来搪塞。

   台湾方面可能忽略了**中央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于今年4月30日所点出的两岸症结,那就是「两岸间固有的政治、军事分歧,若不解决,将成为两岸关系的瓶颈,对这些难题不能回避」。这应该是**当局自从马政府去年520上台以来,第一次公开对两岸政治争议所发表的正式声明。

   就台湾内部而言,马总统一直以「推动两岸和平、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及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等政见,作为对选民的承诺。而历年来的民意调查,也显示有很高比例的民众同意,应该尽早与对岸当局签订两岸和平协定。也就是说,不分政治色彩,大多数台湾人民认为,确保台海永久和平不但对台湾有利,更对大陆想成为世界强国的企图心有正面作用。

    若以民进党的立场来论,只要不否定两岸对等,相信他们也不敢违背大多数人民追求两岸和平的意志。

   那大陆方面又应当为两岸和谈做出什么?

   首先,大陆领导人千万不要忘记,对台湾人来说,台海和平不是单单的「台湾问题」,而应该是「两岸问题」。也因此某些大陆学者提出的所谓「台湾当局政治定位」、「+++国的地位」等,根本就不应当是两岸和谈的议题,是假议题;但如果大陆当局以正视+++国存在的事实为和谈基础,反而是两岸对等的最佳表征。

   难道大陆还真的以为,台湾人不把「+++国」当成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人民支持马总统「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两岸政策,并不是同时就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省」。

   第二点,大陆领导人也说,「台湾意识不等同于台独意识」,「尊重台湾人当家作主」;换句话说,大陆已经能意识到台湾民主政治对两岸关系变化的潜在影响。大陆方面若能将统战口号落实到政策执行的话,相信对于改善两岸关系有更正面的积极作用。

   大陆必须体认到,台湾的民主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即使国民党与共产党合办的两岸经贸及文化论坛的共同结论,也必须经过政府单位的决策,才可能付诸于政策,这是与过去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时代是不同的,也跟大陆现行体制不一样。也因此,马政府的任何决策,都必须直接向人民负责,当然不可能专断独行。

   第三点,马总统在今年7月26日回应胡Jintao「建立互信」的喊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视现实」,这也是他上任一年多来,对大陆领导人最常讲的一句话。

   何谓「正视现实」?那就是既然两岸不可能相互承认,就应当「互不否认」对方的存在,则两岸也才有继续对话的空间与诚意。大陆善意回应马总统「外交休兵」的提议,拒绝某些+++国邦交国的投机行为,就是最好的开始。而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能在去年底,代表马总统出席亚太经合会议的「非正式领袖会议」,以及台湾今年终于能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大会,都是对马总统苦心经营两岸关系的善意回应。更重要的是,这也没有让北京当局失去面子。

   既然马总统都愿承受来自反对党的「卖台」批评,那大陆为何不思考帮助台湾有更多国际参与的机会及空间,来回应马政府促进两岸和平的努力?

   回顾2005年,当时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为了缓和两岸因陈水扁激进的台独路线而引发的紧张情势,毅然决然地踏上大陆,并定名为「和平之旅」。顾名思义,就是希望为两岸带来永远的和平。他与胡Jintao总书记所发表的「连胡五愿景」,其着眼之处就是「两岸和平」,除了恢复两岸会谈,最重要的就是「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国政府既然早在1991年5月1日就终止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也等于是单方面宣告两岸不再是对战状态了,希望两岸能朝向和平、合作的方向走。这是台湾释出的善意,那大陆呢?

   现在,球在大陆这一边,对于解除两岸对战状态的可能性也日增,不但是台湾人民对和平的追求,更是众多大陆人民对两岸共荣共存的渴望。何不从「正视两岸分治」的现实做起,思考如何以行动取信于台湾人民,从两岸低阶政治谈判做起,一步步累积互信能量。

   台湾有句俗谚「吃快弄破碗」,在两岸尚未建立坚实的互信基础之前,就急于逼迫台湾方面坐上谈判桌的话,那得到的结果将不可能为台海和平带来帮助,反而可能更推迟两岸的政治谈判。换句话说,倘若大陆领导人因时程的紧迫而导致心里的躁进,不但不会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届时若马政府无法有效说服台湾人民,反而可能会助长台湾分离运动的声浪。大陆方面不可不慎!
附件
abbr_25997d2acb81f2ce47f29f39a04e0571.doc (40.5 KB)
2009-8-16 11:15, 下载次数: 57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16:18:42 | 只看该作者
跟苟且之人说不清大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16:18:4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马英九执政当局要推卸落实“两岸和平愿景”的政治责任,从深层次而言,马英九执政当局除了一贯“以大陆为敌”的意识形态作怪外,还存在对两岸一年来的政治实践的不自信。因为马英九对于落实其竞选纲领中的两岸政见,对涉及经贸文化领域采取“顺水推舟”的策略,对发展两岸社会关系方面坚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对获取台湾所谓“国际空间”的问题使用“得寸进尺”的方式。中国大陆对这种“零和模式”的政治协商并非不清楚。中国大陆之所以对台当局一再让步和容忍是出于对台湾民众的政治照顾,更是出于对“两岸问题”的基本政治认识:“两岸问题”首先是个感情问题。相对的,马英九执政当局仅仅把中国大陆当做“生意伙伴”,这才是两岸产生“最大政治温差”的根源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3 16:18:50 | 只看该作者
嗯,其实就社论来说,主要还是有种待价而沽的心态在,觉得要不是我在位,就让大陆吃绿果子,我们大陆对新政权的很多期待也被视为大陆有求于新政权,这就说明大陆处理对台关系,光有善意是远远不够的,善意并不是促进两岸统一的唯一途径,马英九和蓝营也不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唯一对象。相比之下,大陆对台可能更需要耐心,更需要清醒,大陆是两关关系的主导因素不假,但是这种主导因素也要正视台湾真正支持统一来源于对统一的需求这个现实,这才是促进两岸统一的唯一杠杆,其它的都是手段,既需要善意、也需要耐心,要有耐心让台湾政界逐渐认清并正视两岸关系的真正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16:18:53 | 只看该作者
善意和耐心相比,善意更容易受挫,而耐心是善意背后的强大后盾,只有基于这个耐心的强大后盾,并受制于耐心这个强大后盾,善意才能源源不断的得到持续,从而得到它的善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16:18:57 | 只看该作者
和平和统一有必然的联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16:19:0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还有一点,那就是马政权取信于美日的一个基点就是保持和大陆的政治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3 16:19:04 | 只看该作者
要打破马英九、台湾人这样的幻想,就必须来点雷霆手段。
让马英九台湾人选边站,是维护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还是损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3 16:19:0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倒是不急,等使出这些手段的时候,恐怕就是准备差不多的时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3 16:19:12 | 只看该作者
这事情急,实践是检验马英九的唯一标准,应该每两月派鱼政监督船到钓鱼岛去转悠转悠,军舰也可以去去。">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3 18:1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