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两岸和平协议的基础
--与大陆学者一同讨论两岸和平协议问题
2009-08-03 10:47:47
![]()
张亚中的文章激发两岸学者思辨
中评社╱题:“中国”是两岸和平协议的基础--与大陆学者一同讨论两岸和平协议问题 作者:牛震(加拿大),旅加台湾学者
自中国评论131期刊载张亚中教授的“两岸和平发展基础协议刍议”一文后,几乎每期都有讨论两岸和平协议相关文章,此足证明两岸学者都有一共同愿望对两岸政府提出建言,期盼台湾早日放弃独立促成国家统一。对中国评论136期(四月号)沈卫平先生大文“两岸和平协议刍议”所提五大论点,笔者愿秉持客观立场与沈先生及大陆学者一同讨论。
两岸签和平协议无疑是一政治议题,讨论两岸政治议题必须逃脱政治主观观点,实事求是地就两岸现状及国际法规范来讨论。针对沈先生大文所论述五项论点议题,笔者提以下几点讨论意见。
一个中国的定义
一个中国包括台湾和大陆即张亚中教授所定义的“整个中国”,其名称“中国”,所代表的是中国主权。“中国”已在联合国正式使用此一国名,是世只各国所承认的代表中国主权的国家名称。中国是代表全体中国人的国名,在国内法及国际法普遍认同和承认。以台海现状,谈两岸关系,必须理清“国家主权”与“政府治权”是完全不同的关系层次;当前两岸现状依大陆反***国家法第三条“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的问题”;台湾于1991年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即意味内战结束,因而两岸是国家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交战团体(+++国)关系,国家主权并未***,而只是两个政府分治。若谈“统一”乃是将来治权统一,不存在主权统一问题。依此意义解读,中国(整个中国)即不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不等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国是中国主权之下其所统治地区两个法人代表,在国内法是法律平等定位,两岸所谈和平协议亦就是谈结束两岸敌对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是中国主权下属分治的两个政府,两者相加才等于中国,是世只上部分国家对中国政府承认的事实。如美国、日本迄今没有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参见中美上海公报及中日联合声明)。根据两岸客观现状定义,两岸签和平协议,应该用两个分治地区法人代表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国正式名称签署。在法理上不会造成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但是一个国家两个政府,在国际没有两个中国问题。
依国际法一个国家对外只能以一个国家国际法主体政府代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代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辖中国99.7%领土和98.2%的中国人口,中国是中国国际法主体,对外代表中国没有疑义。至于“+++国”对外外交,应由北京和台北协商以一个中国原则在国际法规范内适当安排。上述两岸关系定位,北京应承认“+++国”存在现实,在此基础上两岸签和平协议。
过去两岸一直是零和的争政权斗争,相互否定;但是2005年5月国共两党在北京签署“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后,即表示两岸不再为争政权武装斗争,进而两岸合作和平发展。国民党与+++国是一体两面,**既然承认国民党在台湾存在,亦应承认“+++国”的存在;再者,+++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主张两岸为一个中国,乃是两部宪法唯一重迭部分;台湾六十年来一直依宪法坚持两岸一中,是阻止台独的有效法律,**既然要与国民党携手一同反台独,又有什么理由对“+++国”不予承认?2005年4月胡Jintao总书记对记者说,“自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现状。这不仅是我们的立场,亦是台湾现有规定和文件。”解读这段话,咸认**对“+++国”承认的暗示。当两岸进入政治谈判,是北京应正式承认+++国在台湾存在的时候了。
两岸统一欲速不达
两岸统一必须是长期自然形成的过程,太急不但不会成事,还有可能促成台独。不能不慎。大陆学者总认为统一没有时间表,等待过程太久,在此期间若民进党回朝执政不是又陷入两岸政治危机吗?对此深层的问题作一分析。
(一)营造统一趋势需要时间
两岸隔离已60年,两岸政治体制、政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都不同;要瞭解台湾问题,要深入台湾社会,去瞭解台湾社会结构及人民普遍思想行为和做事方式。台湾近廿年本土政权经过李、扁执政去中国化,台湾人普遍对大陆产生了疏离感。1993年以前,台湾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高达81.2%,至2008年10月远见杂志的“民众自我概念”调查报告显示,台湾人中已有高达95.9%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只有46.6%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在统独方面,反对终统(立刻统一)与维持现状有67.5%,而有50.6%的人民赞成终独(立刻独立)与维持现状后独立(资料取自中国评论136期11页)。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要有一相当长时间恢复中华民族历史正统教育,改变台湾人的本土意识,认同自己是“中国人”。马英九上台后就拨乱反正的谋恢复正统中国文化历史教育,但需要时间。可以断言,他的八年任期不可能完成此一任务。问题是要确保国民党继续执政,才能使中国文化历史教育在台湾继续实施。
(二)大陆改革创造两岸统一吸引力
两岸统一问题不只是仅有台独问题,大陆亦有影响两岸统一的重要问题。台湾人对大陆的心理状态是充分理解两岸血脉亲情,他们是以台湾社会观点去审视大陆,对大陆的现行社会体制及大陆社会中隐藏的一些问题有恐惧感,这是历史所造成的。然而,不容讳言,大陆确有很多潜在问题,两岸是一杠杆现象,大陆社会安定问题少,人民生活自由富裕,对台湾人诱惑力就大,台湾就会向大陆倾斜;在大陆尚不具对台湾人的诱惑力前,急着统一是没有好处的。当然大陆改革需要时间,绝不可能一夜间就解决一切问题。
(三)统一之路必须两岸政策配合
岛内台独问题不可能一年二年就可消除。马英九上台是台湾岛内谋求扭转台独趋势的大好契机,需要大陆政策的配合,让马英九执政八年,把两岸统一的基础打固,使台独没有浴火重生机会。马英九的两岸政策效应已经浮现:对内安抚台独情绪,温和的化解人民台独意识;通过台湾人民自大陆取得经济利益,建立台湾人对大陆同胞的亲情感;以教育手段挽回已被去中国化所造成的文化损失;行廉政建立人民对国民党长期执政信心。两岸政策上大步与大陆经济融合,先经济融合后再谈政治,政治基本理念是维持两岸现状“不统、不独、不武”,这是统一前必有的过程,最后两岸自然统一。
马英九的思想是两岸最终要统一,认为现在统一两岸都没有客观条件,不需急于统一;不如先行经济融合,合作共处,建立互信,为创造统一趋势造桥铺路。这所说两岸都没有统一客观条件,是指台湾内部统独意识仍强烈对立,需要时间整理。两岸社会制度更需要时间慢慢调整适应,不需为统一而统一。
就过去十多月对两岸接触谈判观察,两岸政策正携手合作,陈江三次会再签金融监理备忘录(MOU)共识以及定期航班、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三协议。连同前二次陈江所签的协议,两岸经济即被绑紧了,台湾人从大陆得到实际利益,人心会思变,台湾人的倾独意识自然会转变。两岸签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omprehe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因含政治性,台联、民进党激烈反对,给马英九戴“卖台”大帽子。为了消减反对压力,现计划尽快改签纯经济性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onomic Coperation Frame Ageement)。两岸签纯政治性和平协议在马第一任期很难实现,岛内统独争议需要时间慢慢化解。
两岸要建构共同和平合作发展架构机制
首先,我们要只定统一的定义。统一可分为狭义统一,是两岸宪政秩序统一,这个机会还很遥远;广义的统一即台湾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就算统一了,这个机会已不远。有了广义统一,台独的路就被完全阻绝了,这个机会在马英九第二任期有可能实现。笔者曾撰“两岸一中屋顶和平共处架构奏议”一文(刊载在中国评论第134期),在此摘录拙文的一中屋顶合作架构机制:一中屋顶合作架构即是两岸在长期统一过程中和平合作发展,既不妨害国际社会在华利益,两岸皆嬴,亦正是落实胡Jintao总书记去年末发表的六点对台政策谈话。
实行一中屋顶合作架构有四大指导原则: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为优先;国家主权、两岸共用、治权分治、合作共处;维持两岸既有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人民生活方式不变;接受国际法规范,各政府对内法律地位平等,对外权利义务不对等。
一中屋顶合作架构可纳入两岸和平协议谈判作为主议题,俟两岸和平协议签订后,作为统一过渡期两岸共同合作发展的蓝图,即谓广义的中国统一。
结语
无论从历史、法律、政治现实来说,+++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曾闹分家的兄弟,绝不是父子关系,都承认“中国”是自己的母亲。兄弟闹分家是过去的事。摆在面前的,则是两岸都是母亲中国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合则中国兴。试问台北和北京选择合还是分?要合就要携手共同为母亲中国崛起共同努力,共用强国的荣耀和福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