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永国:纪念在《环球论坛》一周年的日子
纪念在《环球论坛》一周年的日子
作者:肖永国
在2008年8月前,从来没有想过把自己的文章发在网络中或论坛上。我最早接触网络的时间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多以收发邮件为主。最早的时候还没有QQ,出于专业和工作的需要也迷恋过一段时间的网聊。一年来,许多人问过我:为什么选择《环球论坛》“台海风云”?我想,如果不计与《环球时报》的关系,选择《环球论坛》“台海风云”纯粹是一个偶然的机缘。
严格地说,我不是《环球论坛》“台海风云”早起网友。我记得那时候就有“归于零”、“恶魔殿下”等台湾网友,当然还有非常“艳丽”的“移花宫”和非常“阳刚”的“梧桐帮”。但是,总起而言,一年前的网友都非常的理性和善意。我清楚地记得,两岸网友即便谈论政治问题也多是在弄清楚对方的问题后再做答复,特别是在对待台湾网友时,格外注意对方的感受。只要对方有道理,都是可以听取意见的。一年后,《环球论坛》“台海风云”的网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网友人数的增多,在彼此的“执着”和“偏见”下,相互的论辩更像是“阵地保卫战”:一息尚存、寸土不让。
一年来,我有三点感触,愿意与各位网友一起探讨。
一、我们是“网友”,不是“政客”;
网友应该以“生活”为主,而不应该以“政治”为本。能够成为“网友”,首先是“珍惜缘分”、“保持距离”。这是做朋友起码的常识。“珍惜缘分”就是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不说伤害对方的话、不做伤害对方的事。“保持距离”就是做到尊重对方的意志、尊重对方的环境、尊重对方的历史。
我经常看到两个网友或多个网友连对方的什么观点都不了解,就开始“劈头盖脸”的一顿“驳斥”。我相信,这些网友在生活中一定不是这样对待朋友的。还有的网友“擅长”断章取义,不问青红皂白先“自己痛快一下”再说。更有甚者,死死抱着“宪法”、“法律”、“领导人的只言片语”或“个人的某些经历”无限放大,俨然成为了“政府发言人”。
可是,真正的涉台大陆政府发言人,一年来有哪一次不是站在对岸的角度认识、分析和解答问题的呢?固然,我们无法苛求对岸也能如此,但是“照顾对岸的实际”显然已经越来越成为两岸政治实体的出发点。那么,为什么我们网友之间的对话非要夹杂政客的“暗箭”呢?
归根结底,不要在网友之间做太丰富的“政治赋予”或“政治想象”。因为与您交流的网友不是“政客”。
二、两岸网友是“同胞”,不是“政敌”;
两岸网友既然是“同胞”,那么,“两岸问题”进行讨论的前提首先应该是“感情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事实上,邓小平对“两岸问题”说过类似的话。如果网友对“两岸问题”缺乏“感情”,其余的东西暂时免谈为好。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网友,希望的是沟通、交流与交往,而不是对立、冲突或叫骂。两岸同胞的世界里容不下“政敌关系”。
两岸同胞因为不是“政敌”,所以,应该多关心对岸民众生活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制造两岸政治的矛盾、纠纷、问题或障碍。如果您认为对岸“很不民主”或“很黑暗”,但是那是对岸人民的选择,正如一位网友不客气地说法“碍您屁事”;反之,如果您认为对岸“政治混乱”、“集体贪腐”,同样“不关您的事”。为什么要做无意义的负面评论呢?这就是最低限度的“相互尊重”。
换句话说,揭对岸的“丑”、“脏”、“恶”,是对岸政敌的职责,不是两岸民众的责任,更不是缺乏生活联系的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所以说,两岸“感情的事情”处理不好,“政治的问题”一定会一团糟。
三、讨论的目的是“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不是“争长较短”、“试论高低”;
“两岸问题”历经60年的仇视、对立或冲突,网友的任何一种观点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而不是靠“辩论”得来的。如果网友愿意为两岸的政府出主意、想办法,或者对政府的政策表达质疑或批评,在论坛中表达清楚就是最大的贡献,而不能把网友假想成“政府人员”或“对岸的政府”。
批评政府确实是您的权利,您已经履行了“参政”、“议政”的责任后,其余的事情,交给“在其位”的人去办吧。“在其位谋其政”是本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自觉。每一位网友都能“严守本分”、“做到自觉”,就一定是某一领域的“英雄”。但是斥责网友,我们都缺乏这个资格。
由此可见,网友讨论的目的是“求同存异”和“聚同化异”,而不是“争长较短”、“试论高低”。对于喜欢辩论的网友可以积极参加论坛组织的专场论辩,或者勇敢的把您的观点用逻辑的方式表达清楚,而不应该对网友搞“口诛笔伐”或“唇枪舌剑”。
网络科技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在与网友的沟通和交流中“恪尽职守”、“严于律己”、“保持善意”,两岸网友创造的一定是一个天堂,否则任何一个论坛都是网友个人的噩梦。
附件
纪念在《环球论坛》的一周年.doc (27.5 KB)
2009-7-26 23:16, 下载次数: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