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良性政治对话增进两岸互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05:2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良性政治对话增进两岸互信

作者:张文生

    马英九上任后,改变了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对抗的政治路线,沿用国共两党政党交流的既有平台,推动两岸两会的事务性谈判机制的恢复。随着两岸两会谈判的顺利发展和逐渐深入,两岸政治互动将走上正常化、多元化、制度化的轨道。
良性政治对话有助于巩固两岸的政治互信
    两岸政治对话是两岸政治互动的形式之一。1998年10月,海协会汪道涵会长邀请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上海会晤,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但由于李登辉提出“两国论”,使两会的接触及政治对话中止。另外一种不接触的政治对话方式却长期存在,这主要是指两岸官方机构和领导人通过新闻媒体发表声明、讲话,在正式场合发表演讲,从而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发表立场、发布政策等等。在两岸军事对峙和政治对立的时期,由于台湾当局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治立场,双方政治互动只剩下隔空对话的形式,而且此类政治对话往往流于相互的攻击和喊话,无助于两岸理性沟通和政治关系的缓和。
    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政党交流平台的建立,两会制度性协商的恢复,两岸政治对话再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目前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化解,两岸领导人既未能会面也未能建立政治热线,通过某些特殊形式的政治对话,两岸领导人的立场和看法得到一定程度的沟通,有助于两岸政治互信的巩固和加强。2008年5月20日,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表达了“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等等善意;5月22日,陈云林发表谈话予以了积极回应。2008年8月,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阳报》记者采访时明确地将两岸关系定位为“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9月7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厦门出席第三届“海西论坛”时表示:“我们欢迎台湾方面一切有利于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积极表态和举措。”应是包含了对马英九的讲话的肯定和欢迎。这种良性的政治对话形式有助于双方营造积极的互动环境,有助于巩固双方的政治互信,对于进一步推动两岸两会的事务性协商以及两岸直接接触对话和政治谈判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非国与国的特别关系”是对李登辉“两国论”路线的否定和清算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的一家媒体专访,抛出“两国论”。李登辉公然表示:“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李登辉提出“两国论”的政治目的就是图谋“事实独立”,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严重挑衅,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使1998年恢复的两岸两会接触与协商再次中断,前海协会长汪道涵访台计划被迫取消。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后,继续推行“一边一国”的“台独”***路线,不断挑衅一个中国原则,拒不承认“ 九二共识”,两岸政治对抗的形势日益严峻。
    随着马英九的当选和上任,两岸关系得到迅速改善,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当局重新回到了坚持“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政治立场上来。2008年8月底,马英九接受墨西哥《太阳报》系集团董事长瓦斯盖兹的专访,将两岸关系明确定位为“非国与国的特别关系”,这在两岸关系上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马英九的表态,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对李登辉和陈水扁“台独”***路线的否定,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马英九认为“双方的关系应该不是两个中国,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他进而明确提出“我们双方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种“非国与国的特殊关系”是对李登辉“两国论”的彻底否定和清算。
    第二,马英九表示,“我们在1992年与中国大陆所达成的一个共识,称为‘九二共识’,双方对于‘一个中国’的原则都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含意,大家有不同的看法”。虽然马英九向来坚持“九二共识”,但常把“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并列,而马英九这一次的表述,明确指出“双方对于‘一个中国’的原则都可以接受”,更加全面,更加接近于1992年两岸共识的原意。
    第三,在台湾当局公布马英九的讲话之后,其发言人王郁琦表示,根据“ 宪法增修条文”规定,“两岸关系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也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对等的地区对地区的关系,也是台湾地区对大陆地区的关系”。以“地区对地区”的关系来定位两岸关系,将两岸“非国与国的特殊关系”进一步具体化,有助于两岸搁置政治分歧,进一步展开两岸事务性协商及政治对话与谈判。
    当然,马英九关于“一国两区”的表态,并非尽善尽美。岛内外舆论对此都有不同的注解。
清算“台独”***路线任重道远
    无论是从岛内政局的演变还是从两岸关系的发展来看,马英九对于两岸关系的定位都是务实的。但是李登辉和陈水扁主导的“台独”***路线在台湾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肃清“台独”***路线的遗毒还需要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工作。统独斗争在两岸关系中将长期存在,甚至在某些时期仍有可能激化。岛内“台独”***势力不甘于失败,依旧千方百计伺机反扑。
    马英九关于两岸关系为“非国与国的特别关系”的专访公开之后,岛内“台独”***势力纷纷攻击马英九,给他戴上了“投降主义”、“慢性卖台”、“叛国总统”的大帽子,企图以政治恐吓向马英九施加压力,迫使马英九走上***路线。2008年9月10日,民进党中常会公开发表声明,指责马英九“沦为‘地区特首”’,并且“表达最强烈的抗议、最严厉的谴责,严正要求马英九公开向全民道歉,立即改正此一说法”。李登辉也在群策会聚会时指责马英九“背叛国家”。而独派分子则纷纷攻击马英九,谩骂、侮辱,无所不用其极,认为“‘特别关系’就是投降主义!”台湾《自由时报》的社论公开号召“台湾人民绝对不能等着,台湾人民必须以‘主权在民’的主人身分,以积极的行动制止‘台湾地区的马先生’的‘慢性卖台’恶行!”。
    事实说明,岛内“台独”***势力不乐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时处处阻碍和反对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因素的增长。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仍然面临各种势力的反对,必须克服种种困难,任重而道远。
建构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马英九接受《太阳报》记者专访内容公开后,岛内舆论更加关注的是马英九对于经济建设承诺的发言,他表示希望在2016年——即第二任的最后一年,“能够达到经济成长6%、国民所得3万美元与失业率降到3%以下的目标”。岛内舆论认为马英九竞选期间承诺的“六三三经济政策”支票跳票,打击了台湾民众的信心,台湾股Shi应声下跌,此后,马英九被迫对自己的失言公开道歉。
    马英九就职以来,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陈水扁执政期间在两岸关系上走的是主权冲突路线,两岸关系既不稳定,台湾经济发展也大幅停滞。从总体上看,台湾民众对马英九执政的最高期待是发展经济,经济问题是台湾民众面临的主要的和首要的问题,这也是台湾民众在陈水扁执政八年经济不景气形势下的必然心理。2008年5月,台湾《联合报》民调显示70%民众对国民党未来四年执政充满期待,72%的民众希望马英九、萧万长优先发展经济,17%希望优先改善教育问题,16%期盼先稳定物价,11%希望优先处理两岸关系,9%主张首要解决失业问题,8%希望新政府重视治安问题。台湾年代电视台的民调也显示,60%的台湾民众对马英九未来四年执政有信心,75.8%希望马英九当局优先改善经济问题,其次是教育问题,占24.6%。可见,发展经济是马英九当局必须面对的核心任务,其它无论是国际空间或是反贪腐都是次要的。
    马英九上任以来,各家民调均显示其满意率明显下降,原因就在台湾经济发展未见起色。2008年8月15日,台“行政院研考会”发布的民调显示,马英九的满意率为 47%,不满意率为36.3%。其中对马英九新政府推行节能减碳、政府清廉、环境保护、两岸关系等方面工作的满意率比较高,达到50%上下,而有关经济建设部分,包括促进投资、交通建设、赋税改革、稳定物价等方面的满意率都明显偏低,尤其是对新政府稳定物价方面的表现,满意率只有30.7%,不满意率达到了60.9%。这说明,由于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台湾的物价不断上涨,马英九上任之后,没有实现经济“马上好”的承诺是引起台湾民众满意率下降和不满意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当然,多数台湾民众仍对马英九当局寄以极大的期望,
61.5%的民众仍对其未来一年的施政抱有信心。
    两岸都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发展是核心,发展是硬道理,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可以为两岸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海峡两岸应当共同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三通”,促进两岸经贸交流的正常化,构建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为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7:20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