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岸六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04:1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岸六十年...
ffice:smarttags" />1949年2月1日至3日,毛**秘密接见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毛**说:“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须要采取另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fficeffice" />
毛**还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
以上,是毛**第一次谈到台湾问题...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年7月初,毛**和朱德讨论进攻台湾的问题。
1949年7月3日,毛**和朱德致电华东军区的陈毅、粟裕、张爱萍:“新中国就要成立了,希望你们抓紧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加强海军力量,做到中央一声令下,随时歼灭敌人。”
1949年10月金门之战我方失败。
战后,党中央研究决定,1950年解放军的任务:解放海南岛、台湾、西藏,肃清境内一切国民党残余力量。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
1950年5月17日,第三野战军前委发出《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点意见》,成立粟裕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以3个兵团、12个军,共50万人的兵力,投入对台作战准备。
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毛**重申“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各项攻台作战准备情况。
毛**决定,解放台湾的战役由粟裕具体负责实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7月中旬,朝鲜战局严重恶化,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形势急转直下。
1950年9月29日,毛**给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信中指出:“以后请注意,只说是打台湾和西藏,不说任何时间。”
1950年10月2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面对严峻形势,毛**把解放台湾的时间向后推延。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1953年10月,毛**在中央军委会议上说:“朝鲜停战了,我们身上的担子一下轻了很多…这两年,我们那位在台湾的蒋先生趁我们抗美援朝无暇他顾之际,仗着有‘山姆大叔’撑腰,很是兴风作浪,在那里做反攻大陆的美梦哩!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腾出手来了,我看该集中力量去解决台湾的问题了。”…“从现在起,就应该就此着手准备,要长治久安,不解放台湾不行”。


1954年7月23日,毛**电告周恩来“为击破美蒋的军事和政治联合,必须向全国、全世界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我们在朝鲜停战后没有及时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是不妥的,现在若还不进行此项工作,我们将犯严重的政治错误。”
1954年8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联合发表《解放台湾联合宣言》指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1954年8月,中央军委批示华东军区,向参战部队下达了准备同国民党军作战的命令,批准成立了以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的浙东前线指挥部。


1955年初,华东部队开始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计划。
1955年2月25日,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各岛。
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部队挥师入闽,与福建部队会合,准备攻打金门、台湾。
1954年11月2日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美参、众两院通过《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
当时,美国第七舰队在我东南沿海集结了5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干涉我解放台湾。
美国的干涉,加剧了解放台湾的难度。
1950年初,毛**在准备武力解决台湾的同时,也筹划着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台海问题。
1950年3月11日,毛**给张治中发出《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给张治中的电报》。
1954年7月,毛**致函周恩来,指示加强对台工作,以完成祖国的统一。
根据毛**的建议,中央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周恩来直接领导对台工作。
1954年9月25日,**中央在《关于解放台湾宣传方针的指示》中指出:“解放台湾是“我国的既定方针”,“斗争是长期的,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空军,就要有时间去把它建设起来”;“斗争是复杂的,因为这个斗争有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在美国尚未参加战争的时候,要采取外交斗争的方法”。“除了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以外,还必须在宣传工作、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等方面同时加紧努力…扩大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孤立美国侵略集团,最后达到解放台湾。”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首次向外界表达了中国在可能的条件下和平解放台湾的信息。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956年1月25日,毛**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凡是能够团结的,愿意站在我们队伍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不管他过去是做什么的。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
1956年2月初,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斗争”的口号。
1956年2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和平的解放台湾而奋斗》。
1956年4月,毛**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的政策主张。
1956年7月29日,经毛**审阅的**中央《关于加强和平解放台湾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目前对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应采取多方影响,积极并且耐心争取的方针。工作重点应放在争取台湾实力派及有代表性的人物方面。”
1956年夏,曹聚仁来京。
1956年至1959年,毛**、周恩来、陈毅多次接见他。
1956年7月中旬,周恩来先后3次接见曹聚仁。
周恩来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有过两次,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的胜利,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
1956年8月14日,《南洋商报》发表了曹聚仁以周恩来谈话为题写成的文章,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
1956年春,周恩来安排章士钊带着**中央写给蒋介石的信来到香港,会见了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许孝炎亲手将信交给蒋介石,并将他与章士钊的会谈情况向蒋作了详尽报告。


1957年初,经过一年的考虑,蒋介石派宋宜山回大陆。
1957年4月,宋宜山抵京。
周恩来会见宋宜山,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政策:一是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二是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三是台湾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中央不派人前往干预;四是美军撤离台湾,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1957年9月,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用和平谈判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谈判丧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谈判失败以后。”  

     
1958年, 金门炮战爆发,美国介入“台海危机”,他们只为国民党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到金门3海里以外,空军并不介入。解放军炮火让美国“护航”行动连遭失败。美国呼吁停火,逼迫蒋介石从金、马撤军。目的是斩断蒋介石与大陆联系的纽带,实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蒋介石拒绝了美国的建议。
毛**反对美国分离台湾、制造“两个中国”,认为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国共两党“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党中央和毛**根据战事发展和美蒋关系的变化,作出“暂不收复金、马”的重要决策。
叶飞在回忆录中说:“毛**决定不拿下金门,现在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留下一个对话的渠道。”
1958年10月6日,毛**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并予以熄灭。这就需要谈判。”“建议举行和平谈判,和平解决。”


1959年2月初,毛**在一次对省市委书记讲话中谈到国共两党秘密接触的情况。他说:“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还是蒋介石好。但是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就不去,至于当‘总统’,还是他好。”“让他去搞特5,搞三民主义,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作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否定一切的结果,都毁了自己。”
1959年9月15日,毛**在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说:“蒋介石不做‘总统’,这个我们也不赞成的。…是蒋介石做‘总统’好,还是别人做‘总统’比较好?在目前看,还是蒋介石比较好。”
1958年至1960年,章士钊2次赴港,向台湾当局转达信息。行前,毛**、周恩来与他进行了谈话,提出了两岸暂不举行正式谈判,但可先做有限接触,如互访、通邮、通航、通商的建议。


1960年2月,蒋介石第三次当选“总统”。
1965年7月,李宗仁回国。
1965年7月26日上午,毛**在****接见李宗仁。
1960年5月2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和确定了关于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的总方针。毛**等中央常委一致认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现在叫蒋介石过来有困难,但问题总要有个想法,逐步地制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


1961年6月,毛**再次表示:“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1965年3月陈诚病逝,遗嘱中说道:对**不能反潮流;不能为外国动用台湾的兵力;不能信任美国;不能受日本愚弄等。


1974年元旦,越南军舰入侵我国西沙群岛。
蒋介石表示:“如果**不出兵,我即出兵。”指示台湾“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
中越海战爆发后,中国海军要求增兵西沙。**向毛**请示,毛**同意增派海军,并特别强调:海军经过台湾海峡“直接走”!以前为避免国共不必要的摩擦,解放军海军军舰在东海和南海间的往来调动都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根据毛**的指示,4艘导弹护卫舰在傍晚闪亮地出现在东引岛一侧,向台湾军舰发出信号,准备通过。台湾军方立即向蒋介石请示是否让**军舰通过。蒋介石说:“西沙战事紧哪!”当晚,台湾海军打开探照灯,我方的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


1975年春节期间,蒋介石将与**重开谈判的使命交给了国民党元老陈立夫。
陈立夫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央发出邀请毛**到台湾访问的信息。
毛**对全面主持党政军工作的**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


1976年9月9日,毛**与世长辞。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提到台湾问题时,第一次没有使用“解放”一词,而是“回归”二字。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007年10月15日17*召开,**总书记说: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经过两岸人民的努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得以实现。


2009年1月1日,**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强调“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3 04:15:12 | 只看该作者
很具參考性的資料!
聽說蔣原本有意和毛更進一步聯繫
結果冒出了個"文化大革命"
又讓蔣對毛起了極大反感而作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04:15:16 | 只看该作者
俺坐板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3 04:15:19 | 只看该作者
60年,快3代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3 04: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3 04:15:27 | 只看该作者
也就那么一说,其实是不可能的。不然的话,当初老蒋也不会下定决心进攻解放区和延安了,更不会不抓住划江而治的机会。作为对国人的一种安慰还说得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3 04:15:3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兩岸一中1974年就開始聯手對外啦!


1974年元旦,越南军舰入侵我国西沙群岛。


蒋介石表示:“如果**不出兵,我即出兵。”指示台湾“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


中越海战爆发后,中国海军要求增兵西沙。**向毛**请示,毛**同意增派海军,并特别强调:海军经过台湾海峡“直接走”!

以前为避免国共不必要的摩擦,解放军海军军舰在东海和南海间的往来调动都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

根据毛**的指示,4艘导弹护卫舰在傍晚闪亮地出现在东引岛一侧,向台湾军舰发出信号,准备通过。台湾军方立即向蒋介石请示是否让**军舰通过。蒋介石说:“西沙战事紧哪!”当晚,台湾海军打开探照灯,我方的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3 04:15:36 | 只看该作者
兩岸60年 武力→冷和→談判→?

【聯合報╱本報記者汪莉絹】2009.06.29 04:56 am



去年六月十二日,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海基、海協兩會恢復制度化協商,兩岸進入協商新時代。
中新社
自一九四九年兩岸隔海對峙以來,**對台政策因台海形勢變化,歷經三次重大調整,雖萬變卻始終不離「一個中國」原則。從毛澤東時期的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台灣,到鄧小平時期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以及現今胡錦濤的和平發展─兩個「胡六點」,都是如此。


六十年來的兩岸關係,從武力對峙、冷和時期,走向談判和解,承載無數兩岸家庭的悲歡離合,也是人類受時代擺弄的宿命與縮影。


隔海對打 互指是匪幫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退守台灣,蔣、毛隔海對打,互指匪幫;一九五○年韓戰後,美國軍力介入台海,蔣介石得以在台灣休養生息,但也斷了他重返中原的希望。


一九五五年萬隆會議,**與美國有大使級談判接觸,**總理周恩來適時提出「和平解放台灣」主張,取代「武力解放台灣」,並逐漸形成「一綱四目」。


一國兩制 對台的主軸
「一綱四目」是「一國兩制」的前身,「一綱」即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是**六十年來對台政策的主軸。


一九七九年元旦,**鑑於內部政治和國際環境變化,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停止對金門砲擊,宣示**對台方針政策從「武力解放台灣」轉變為「和平統一」,也宣告兩岸進入「冷和」階段。


開放探親 結束不往來
「告台灣同胞書」後,一九八一年九月,**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於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即「葉九條」;八三年,鄧小平闡述「一國兩制」的構想,即「鄧六條」。直到八七年台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結束兩岸隔海相望,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兩岸開始互動往來,**各種對台政策,才有機會展示在台灣人民面前。


兩會成立 仍缺乏互信
九一年,兩岸先後成立海基、海協會,作為白手套協商管道,兩岸進入協商時代。儘管當時兩岸高層有「密使」往來,但是雙方缺乏互信,談判變數多。九五年台海軍事危機,兩岸關係急轉直下,又回到了政治對抗邊緣。


民進黨勝 失落的八年
九九年李登輝的「兩國論」,北京中斷兩岸協商;兩千年,北京視為主張「台獨」的政黨民進黨贏得大選,兩岸關係進入「失落的八年」。這期間,北京數度調整對台策略,但成效不大,必須仰賴美國,透過中美「共管台海」的策略,防止台灣踩進北京眼中的「台獨」紅線區。


去年馬政府上台,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北京意識到這是發展兩岸關係難得的歷史時機,兩岸關係飛速前進,完成通航、通郵及通商,北京講了三十年的兩岸「三通」,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兩岸關係邁入全新階段。


60年交手 談判是正道
兩岸六十年來的交手,顯示談判協商才是「正道」,唯有在「和平、和談、和解」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推動兩岸關係邁向新紀元。展望未來,北京應從正視兩岸政治現實著手,思考解決政治分歧之道;這一目標,**領導人需站在更高的格局,兩岸政治關係才能「更上層樓」。
【2009/06/29 聯合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3 04:15:44 | 只看该作者
兩岸政策/二軌試音 一軌定音 互不走音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2009.06.28 02:16 pm


馬英九總統角逐國民黨主席,黨政一把抓之後,在兩岸政策上,國共平台與兩岸兩會的正式協商管道間的相互關係,是否發生變化?海陸人士指出,現階段馬英九所領軍的兩岸指揮系統,就已把國共平台的建議與思維納入決策參考,馬兼任黨主席之後,不會改變目前國共平台與兩岸兩會之間相互配合的戰略形勢。


這位人士分析,國共平台有其優越性,運作時間長達四年餘,比馬贏得選舉重新執政還早,國共之間最早具有互信的基礎,是建立在這個平台之上,兩岸間是需要這個平台的。


他表示,國共平台的優越性在於它具備彈性,可以碰觸更多在正式軌道中暫無法談論的禁忌議題,可使雙方藉著這個平台試探水溫。


他說,國共平台不可能取代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功能,一切議題的協商都必須回到這個正式協商的軌道上,國共平台只是可以無所限制地廣泛交換意見,就政策方向與原則問題取得共識,它可以比兩會更有前瞻性,比兩會協商更早一步探測議題的可行性與協商方向。


這位人士表示,國共平台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協商功能,而是與正式的兩會協商呈現分工互補的狀態。


他表示,**是以黨領政,用政黨平台進行溝通,有時候可以比在正式協商中,取得更多進展,但要進入細節、技術與法律的修正等層次時,就必須以兩會協商落實。


這位人士說,兩個軌道現在就是這樣運作,馬英九兼黨主席後,仍然會是這樣運作的,不存在國共平台弱化或強化的問題。


他說,兩岸的政黨平台必須存在,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在國共平台之外,何嘗不欲另創一個「民共平台」,第二,如果民進黨並未改變統獨立場,台灣是會發生政黨輪替的民主國家,一旦民進黨再上台,**要如何繼續與國民黨溝通?
【2009/06/28 聯合晚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3 04:15:48 | 只看该作者
1949一甲子/顛簸搞經濟 下一關 要不要民主?

【聯合報╱本報記者汪莉絹】2009.06.28 04:03 am


今年十月一日,是**建政六十周年國慶;自一九四九至今,走過一甲子的**,經濟改革後,現在又走到抉擇的叉路。


「二○○九年,中國將進入轉型期的另一個三十年,這個三十年如果成功的話,中國百年來的重大命題-現代轉向,將基本完成」,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認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已取得成功,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成為經濟實力名列世界前幾位的國家。


可是,另一方面,中國社會沒有現代化。所以,未來三十年,應是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政治現代化並舉,因為經濟最後還是體現在社會政治上。


極左路線 遠離富與強
六十年前,中國**人以許諾人民終結壓迫、開拓未來,取得政權;一甲子以來,「摸著石頭過河」,忽前忽退地學步前進。從仿蘇聯模式計畫經濟、超英趕美大躍進、人民公社等,以極左政策路線快速前進的**,想建立心**產主義天堂的中國**人,卻發現離富與強目標愈來愈遠。


蘇聯模式的失敗和快速進入共產主義的大躍進等冒進政策,使大陸經濟陷入困頓;雖然,毛澤東一度想用政治運動方式,解決國內政治經濟難題,卻把大陸帶入更嚴重的危機。與此同時實行的鎖國政策與仇外路線,不僅使**孤立於世界主要舞台之外,連與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蘇聯的關係也出現決裂。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失序和混亂,是**難以彌補的「消失的十年」,改革,成為當時唯一的活路。「不管黑貓或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鄧小平使大陸從計畫經濟的桎梏解脫,不拘泥於社會主義教條束縛,以靈活務實手段,把發展經濟作為國家生存的唯一目標,全心服膺「發展才是硬道理」。


關鍵抉擇 走向市場路
七八年的改革開放,是**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可說是一場**的經濟復興運動,從計畫經濟回歸市場經濟,但是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領導人歷經多次關鍵抉擇,才停止在「姓社姓資」之間的搖擺與反覆,走一條經過理論精心包裝鋪設而成的「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經過三十多年改革,**的綜合國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也恢復活力。經濟實力強大後的**,以融入國際體系的合作態度,重塑國際形象,找回與國力相當的國際威望與地位。軍事力量也從當年的「小米加步槍」,步入與世界強國進行太空競賽,甚至勇於對世界展示海軍力量。


經濟趕上 腐敗隨之生
然而,經濟高速發展,在一連串數字顯示傲人成就的背後,大陸社會也出現諸多問題,包括地區貧富差距、新權貴資本階級的興起、權力不受制衡的官僚等。


去年底,「南方周末」曾以「紀念葉劍英在改革前後的談話」為題,舉辦座談會,特別的是,這場紀念經濟改革的座談,主軸卻是談論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景。顯然,大陸知識精英和領導層早已意識到「經濟往右,政治往左」的策略,已走到盡頭,必須面臨調整。


政治體制 面臨新抉擇
然而,對於新路線和解決「政左經右」缺失的方法,大陸左派和右派的看法呈南轅北轍:左派認為大陸社會種種問題,是市場經濟造成的;改革派認為,是政治體制改革滯後造成的。左派認為,應當回到毛澤東時代;右派認為,要深化改革,盡快實現民主化。


經濟改革後的中國大陸,現在又面臨抉擇:政治體制改革該往左?往右?或開創第三條道路?關鍵時刻的****決策層,正站在另一階段的「歷史新起點」。
【2009/06/28 聯合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21:36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