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10 15:20:15
原作者﹕陈玉慧 推介:马尧海 南京 教师
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政治新闻被人民当做综艺新闻,而且评论政治新闻的人物被当成电视明星。
试想,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人们整天经常盯着电视看政治八卦新闻,到了晚上再看那些名嘴分析白天发生的新闻,有时事件尚在发展之中,名嘴们也立刻可以评论,这些名嘴分蓝绿二派,不管发生什么新闻事件,他们全能谈论,说法就那么蓝绿二种,而同样节目有好多个,每天播了又播。
在这样的地方,看多了这种节目,人不变得神经质才怪。
是制作节目的人想省事省钱,所以想出这套便宜的把戏来唬弄社会大众?是台湾的民众不够聪明,还觉得这些名嘴说得太有道理?
这是什么地方?那些所谓名嘴者评论起政治新闻,总是提高声量,振振有词,气势凌人,又动辄要当最高指导人,他们全知全能,简直神通极了。
他们不必具专业知识,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说过的也不必受检验,反正那些事被他们说来说去,谁也搞不清楚事实。合该台湾现今的政治社会现象和处境便是如此?
台湾人关心政治,但常流于表面,并不管实质。有一次“立法院”开会讨论有关堕胎的法案,身为女性,又旅居国外,我很好奇想知道台湾堕胎法案究竟下果如何?但当天在网络上查遍所有的媒体,竟然没有人报导该堕胎法案的内容,反而全数报导当天“立法院”开会时二名“立法委员”的相互人身攻击。
究竟是堕胎法重要抑是“立法委员”的八卦重要?在台湾,一定是后者。
在这样的地方,人们谈论事情不重视逻辑,不讲重点,只管意气。所有的政治新闻最后全变成八卦新闻,事发当天供人茶余饭后,事发隔天就被人遗忘,而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闻,因此一波一波的八卦,全用来满足这个社会某种偷窥欲。
我认为,台湾有这种奇怪的名嘴现象,与台湾人的情绪教养不良有闗。
我们的社会过去受到许多压抑,过去的人不但不敢大声谈论政治。族群中若利益不同,多半诉诸械斗来解决问题(事到如今,大家仍在械斗,只是不再动刀动武,变成动口),台湾人不习于表达情感,所以最后被迫只能以夸张的情感形式表现出来,如破口大骂或当众下跪,这些便是我称之为情绪教养不良之例,久之,人们已习惯这些表达方式,反而不懂如何坐下来慢慢说好好讲,声音总是激烈的,情绪总是高昂的,不是有被****妄想症,便是有“千错万错都是敌人的错”,从来不必自我反省,箭头也总是射向别人。
而不幸的,这不但是台湾“立法院”的问政风格也是名嘴文化的现象之一。
名嘴节目在台湾受到重视,乃因波希米亚文化停滞和阙如,而中产阶级的美学逐渐篑乏,新一代的文化美学又尚未建立,社会精神的空虚,使得介于娱乐与评论之间的名嘴节目兴起,代替和补偿新兴社会的次文化和通俗文化。
殊不知,只有游动迁移及多元文化性格的波希米亚族群才能带动文化和艺术的再生,而九十年代以降,这个族群在台湾社会里似乎愈来愈分散,反而充斥着“爱台意识”和封闭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有人或以为这一切便是民主的过度发展,但说穿了,名嘴节目只是媒体顺从民意的推托借口,而更其实只是新闻文化的偷懒怠慢和堕落。
国外有没有名嘴节目?没有,因为不会有一群人几乎每星期固定要到电视节目去亮相。欧洲有政论节目(知识分子也经常诟病耻笑),当然,政论节目有一定的收视率,通常会有一位主持风格明显的主持人,针对不同的议题,邀请各路来宾,来宾每次都不是一样的人,务必来自各个领域(不像台湾电视台总是同一批人),欧洲政论节目中最讲究的是支持者和反对者人数要旗鼓相当,且经常也邀到政府官员当场解释政府政策和做法,且让观众现场参予,也因此新闻议题的讨论会比较全面。
多数的欧洲政论节目是由主持人和正反意见的人士坐成半圆议坛,另外半圆是观众席,而台湾的政论节目经常是名嘴坐一排,大家轮流放炮做秀,经常是你一句我一句地骂,而不像欧洲是着重于政论者彼此的讨论,若有争吵,也是支持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辩,而欧洲节目鼓励的便是正反两派的具体争论,希望议题透过辩论愈辩愈明。
若非要政论节目不可,台湾电视台或制作单位应该把名嘴节目适当修改,打破固定邀请同样来宾的习惯,并且把节目焦点还给主持者论述,并开放正反二派意见人士具体争辩,那么政论文化就可以多面化及丰富化,而只要名嘴角色愈来愈多元,政论节目就不会再有明星制度,把言论还给言论,新闻还给新闻,只有如此,才更能就事论事,才更可能理性地讨论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