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隐隐于天地间,大赢赢于两岸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 22:3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隐隐于天地间,大赢赢于两岸合
 登天麓而小世界。天麓,于山环水绕中成就国际高尚生活住区的极致人居梦想。
  山与海之间
  生活与商务之间
  ——天麓,滨海深圳“国际人居商务活动的新里程碑”

昨天,被邀请去深圳大梅沙【国际联盟】会所,

与中国饭店协会的秘书长和台湾商旅策划公司的几位朋友,

共同商讨了近日组织一个两岸旅游饭店小高峰论坛和商务考察活动的计划书。

所以,没有继续回答台海网友的有关问题。

在这里,仅做说明。

另外,识时务者为俊杰。

凡政治嗅觉敏感的网友都会看到南山十年前提出的【同心同国,和平发展,共建家园,振兴中华】设想,正在两岸学者和社会各层暗潮汹涌,势不可挡!


大隐隐于天地间,大赢赢于两岸合。

能够发现自己和对手的优势,

能够有效地整合起来的优化模式,

将是未来经济整合的一个增长点。

我们针对这次商务互动交流活动,拟定了上中下三个标准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应的阶层。

具体先不讲了。



附件
大隐.jpg (58.42 KB)
2009-6-16 14:12

大隐产生大赢.jpg (140.6 KB)
2009-6-16 14:1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2 22:33:00 | 只看该作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在两岸同胞交谈之中,

南山的【同心同国,和平发展,共建家园,振兴中华】

十六字设想,
得到了大陆和台湾精英们的共同认同

和自下而上越来越肯定的广泛支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2 22:33:06 | 只看该作者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大隐隐于天地间,大赢赢于两岸合
=======================
 登天麓而小世界。天麓,于山环水绕中成就国际高尚生活住区的极致人居梦想。
  山与海之间
  生活与商务之间
  ——天麓,滨海深圳“国际人居商务活动的新里程碑”
水,看水不是水。上善若水,凡大成者,必谦逊,内敛,兼容并包。
山,看山不是山。南山无凌人之势,无慑人之威,却于动静间显非凡。[/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2 22:33:11 | 只看该作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和平发展,振兴中华,必将越来越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现实!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2条:参与讨论 推荐 收藏
作者:南山二十八子 于 2009-06-16 15:18:27.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两岸统合议题研讨会 下半年陆续登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1 14:25:02



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左)。(中评社李仲维摄)
  中评社台北6月11日电(记者 李仲维)针对两岸和平协议与两岸统合路径两大议题,两岸四地在今年下半年将积极展开研讨,包括两岸货币统合及身份统合等议题的研讨会,都将陆续登场。

  台湾两岸统合学会指出,继13日在北京举办的“两岸和平协议与两岸统合路径”研讨会之后,今年下半年该学会也将与香港《中国评论》在香港共同举办由两岸四地学者参与的研讨会,就两岸和平协议与两岸统合路径交换意见。

  此外,两岸统合学会也将与澳门理工大学共同举办“两岸身份认同”研讨会,该学会初步与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李义虎取得共识,将举办有关两岸信心建立措施机制与国际参与空间等研讨会。

  两岸统合学会指出,北京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也表示,将就两岸货币统合与身份统合等议题,与两岸统合学会共同举办研讨会。

  两岸统合学会指出,马英九与**均先后提出两岸应建立和平框架,签署和平协议等主张。据了解,目前大陆的学术界亦受到政府委托,就两岸和平协议、和平框架,以及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等问题进行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2 22:33:23 | 只看该作者
张亚中:我的两岸统合七大梦想

张亚中:我的两岸统合七大梦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0 00:20:20

为什么认同很重要?

  我们可从法律的角度为“国家”找到组成因素,包括人口、领土、政府、与其他政府交往的能力;也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以语言、文化、宗教、风俗习惯来为民族作界定。而有一点非常重要,但是却常被法律及人类学者所忽略的,就是“认同”。如果同一个国家,或同一个民族间的“认同”已经断裂,或者已经消失,那么,国家将不再是个“命运共同体”,民族也不再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它们将只是一盘没有共同目标的散沙而已。

  两岸人民毫无疑问的都是炎黄子孙的一分子,原本也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对于“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民族认同。而1949年以后,则由于两岸分治,两岸人民各自拥有自己的宪政秩序,分别建构了自己的国家认同。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认同”是可以被政治人物建构的。“认同”作为区别“我群”与“他群”的判定,从正面来看,“认同”可以凝聚人民共识,风雨同舟、共度艰难;从负面来看,“我群”与“他群”的“分别心”,也很容易将仇恨插入人民的生活,使得民族或国家内部、民族或国家之间发生悲剧性的灾难。

  有理想、负责任的政治菁英应该是要建构或巩固自己民族与国家间的认同,在不同民族与国家间建立重迭认同。以欧洲为例,从17、18世纪起欧洲的菁英就在思考,如何为整个欧洲人建构共同的认同,但是少数欧洲菁英的努力仍旧无法抵抗各国领导阶层对于权力与利益的贪婪。两次欧洲大战所带来的生灵涂炭,才使得欧洲人开始真正的思考,如何建构欧洲人民对于同属欧洲的认同,用以化解彼此间的“分别心”。1950年代起,欧洲菁英用欧洲共同体的方式创造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欧洲。迄今几乎没有人会认为在同属欧盟成员的土地上还有发生战争的可能。在欧盟内部,人员、货品、劳务、资金已可以自由流通,绝大多数政策领域也受到欧盟内部超国家组织的规范,而绝大多数的欧盟成员国间使用的是同样的货币,从某些角度来看,欧盟虽然仍不是个国家,但是已经很像一个国家。

  欧洲人是政治联合体的发明者,17世纪他们发明了“民族国家”,二战结束后又发明了一种新的政治联合体“欧洲共同体”,后者是为了解决前者引发的灾难。欧洲共同体这种新政治联合体的精神正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我们暂不论欧洲统合的其他成果,也暂不谈两岸与欧洲情形有何不同,这种在“分”的现实基础上追求“合”的共识与可能,的确足供两岸借镜。

  很可惜,当新的思维已经产生时,两岸走的还是19与20世纪的老路,仍旧停留在“主权”与领土之争。冷战以前,台湾与大陆争谁是正统;冷战以后,台湾不仅放弃正统之争,也没有在“合”的方向继续努力,反而从1993年起开始往“分”的道路上快速奔跑。

  两岸在1993年以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远远超过台湾人,以当时官方“陆委会”的统计资料来看,台湾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有48.5%,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为16.7%,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为32.7%,总合来说,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高达81.2%,台湾人的为49.4%。




马英九主政下的两岸关系,仍存隐忧。

  台湾缺乏强化两岸认同的主张与行动

  在马英九主政下的两岸关系,目前台湾仅有两种主流声音:

  一是“两岸关系物质化”,即台湾方面仅愿意多谈经贸、金融,但是仅限一般技术性的互动,不存在着新功能主义所称的“扩溢”(spill over)可能,在文化、社会的交流上仍持保守态度,并以商业收益做为交流的思考。

  二是“强化台湾主体性”。“两岸关系物质化”固然有助于两岸良性互动,但是并不必然能够加强两岸的认同巩固,有时可能反而会更加深两岸认同的分歧,而“强化台湾主体性”的论述,固然有其历史因素的背景,也有政治选择的需要,但是,这两种主流论述汇流将极有可能让两岸在心理认同上逐渐愈来愈远。

  一个最显着的例子就是,虽然已经由海基会与海协达成观光客来台等四项协定,但是两岸的认同差距却没有减缓的迹象。这显示出,只有经贸交流,并不一定能够为两岸建立共同的重迭认同。今(2009)年开始,台湾内部又将开始选举,“强化台湾主体性”也必定又将是个被朝野政党拿来凸显“爱台湾”的说词,因而使得两岸的认同差距有再加大的可能。

  对于政治有基本认识的人应该都瞭解,如果两岸之间缺少了共同“认同”,两岸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平稳的,两岸未来的政治统合也将是缘木求鱼。两岸认同愈折裂,未来要付出的成本就愈大。两岸统合学会就是希望从民间立场,为如何促使两岸人民强化彼此对于同属中国,同为中国人的认同而努力。这项神圣的工作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在台湾目前仅有的“两岸关系物质化”与“台湾主体性”两种声音以外,开拓另一种主流的诉求,简单地说,就是将追求“共同认同”发展成为两岸的一股重要声音;另一则是具体提出未来工作方向,呼吁与影响两岸政府透过制度性的安排,促使两岸人民强化彼此对于同属中国、同为中国人的认同,让两岸认同得以依循此一方向以获得强化与巩固。

  如果两岸和平框架是未来两岸的骨干,那么两岸认同就是两岸的血肉,唯有认同强化巩固,两岸和平框架才能稳固。没有共同的认同,所有目前的物质性交流,都有可能成为镜花水月。扩而大之,华人社会何尝不也是如此,如果彼此永远只是停留在血缘与文化上的认同,中华民族不能算是走向统合,也无法发挥中华民族对于全球贡献的集体力量。再则,两岸统合与华人统合两者也存在着共生与相辅相成的关系,两岸认同的巩固有助于全球华人认同的强化,而全球华人认同的强化,又有利于两岸未来的政治统合。


附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2 22:33:33 | 只看该作者
为何【统合】很重要?


“统合”(integration)两个字,大陆方面是用“一体化”表达。两岸统合学会未来的工作方面,以强化两岸认同为主轴,做为一个民间社会学术团体,将在文化、社会、经济、金融、国际空间、两岸和平协议方面推出一系列的“两岸统合”构想,以促使两岸未来发展的一体化。以下就是未来推动的七项构想,于此我就称它为“七个梦想”吧!其目的在以强化两岸与华人的共同认同为目标:

  七个梦想

  (一)文化统合

  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书同文”是任何政治统合或统一的最基本条件。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一套相同的非拼音文字,使多方言的中华民族能够超越语言的藩篱,而在各种历史的风雨中,始终凝聚而不坠。这也就是说,在文化的凝聚力上,文字恐怕比语言更具有重要性。因此,尽管两岸语言相通,但无可否认的,两岸这些年来文字书写上的差异,已然成为了两岸人民一个区隔我群与他者的重要符码。所以只要两岸文字仍有“简繁”之别,即使这差别并不算大,但两岸认同也将因之而失去连缀的基本凭藉。而且由于近年来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华文也逐渐成为了世界性的语言,学习华文也成了世界的趋势。然而由于客观形势的对比,世界上的华文学习,几乎都以大陆的简体字为基准。而这样的形势,某种程度上也形成对台湾人民的刺激,这也就是说,繁简字体越发成了拉开两岸认同的触媒。

  其实平心而论,文字涉及现代与传统的接轨,因此台湾的坚持使用繁(正)体,相当程度上使台湾维持了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轨的优势,或者也可以说,它正是维系台湾在文化认同上的一条最重要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台独分子千方百计想要推动一套新拼音系统的缘故。因此,如果说大陆真的想要增进台湾对中国的认同,文字其实正是一个很好的管道。事实上大陆当年推动简体字的一些基本考量,随着今天电脑的普及,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无可讳言的,由于简体字的使用,也的确对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接轨,形成了某种不利的影响。综合这些状况,“两岸统合学会”乃认为两岸很可以考虑以推动“两岸文字趋同化”作为文化统合的首要重点工作,这一工作未必是舍繁就简,或者是去简归繁这样的选择题,而是希望能够结合两岸与全球华人对于中国文字、文化有造诣的专家,依汉字的造字原则重新检讨文字之简化,同时也考虑书写的简便性,据此讨论是否可以“读繁写简”为基础,或者以逐步回归正体为原则来使两岸的文字逐渐走向整合之路:一方面方便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一方面藉以增进两岸的文化整合。

  (二)货币统合

  货币为认同的重要象征。“两岸统合学会”将呼吁与推动建立“第三货币”,以成立“华元”(Chinese Dollar)做为与两岸(可包括港澳)现有货币外的第三种货币。欧洲共同体在推动欧元的经验可以做为两岸的参考。

  “华元”可分三个阶段推动。第一阶段“华元”以“中华货币单位”(Chinese Currency Unit, CCU)的身份出现,仅用在企业间报价、结算,以节省交易成本;第二阶段推展消费使用,从“中华货币单位”晋身为“华元”,成为第三种货币,与两岸(可包括港澳)现有货币共同使用;第三阶段则是仿照欧洲使用共同的货币,使用单一“华元”。

  货币统合并不需要以两岸为限制,可以扩展到港澳地区。换言之,在两岸四地可以开启货币的统合,以节省两岸四地的交易成本,也方便全球华人之间商业往来,并经由共用货币来强化彼此的重迭认同。未来如果其他东亚国家愿意参与“华元区”(Chinese Currency Region),自然欢迎。


附图:

附件
胡吴握手.jpg (84.72 KB)
2009-6-16 17: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2 22:33:39 | 只看该作者
学者讨论两岸前途和未来

张亚中:我的两岸统合七大梦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0 00:20:20



  “中华卡”制度的推展对于两岸认同的巩固,与全球华人认同的建立,将产生关键性的重大影响。如果在权益上扩展到政治领域,它将是中国大陆或台湾可能在政治市场上对外开放(目前两岸政治市场均是封闭,即只有持自己国家护照者能参与国家治理)的一个选择。想想看,在春秋战国期间,孔子可以周游列国,寻求治国机会;卫国人卫鞅至秦国为相,在周天子的世界无国籍之差异(周天子时代的政治市场是以文化民族为基础,当代的政治市场是以国籍为依据)而也因此,秦国卒能强大。未来持“中华卡”者,虽持他国护照,亦可为两岸政府合法贡献,不受“单一国籍”之限制,两岸政府如此可广纳天下英才,共同为中华民族而努力,这不是一个足资传颂的美谈吗?

  “有容乃大”是中华民族的古训,社会愈是开放、民族愈能包容,民族与国家愈易壮大。中华民族在全球拥有无数人才,两岸政府谁能够对其开放,谁将优先获利,如果两岸共同开放则是巩固共同认同的最有意义抉择。

  (五)安全认同

  目前两岸政治上的争议之一在于台湾方面质疑中国大陆为何不放弃武力犯台;大陆方面则质疑台湾从来没有放弃走上台独的可能。面对这个问题,“两岸统合学会”将呼吁与推动“两岸和平阶段化与相对化”的概念与政策。“阶段化”意为两岸安全宣示以四年为一期;“相对化”意为在台湾领导人正式做出“四年任内反对台独”的宣示,大陆领导人也做出“四年内放弃武力与武力威胁”的保证。“两岸统合学会”将呼吁与推动“两岸和平相对化与阶段化”,以逐渐解决彼此的疑虑,为双方建立友好互信创立基础,以达强化彼此认同之功(至于这一相互的宣示与保证需不需要、可不可以建立一个客观的查证机制,以免纷扰,这当然可以容后讨论)。

  在讨论政策过程形成中,有“制度论”的学说。“制度论”可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三种。“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告诉两岸,在中国大陆的眼中,战争与台独是同义字,因此基于安全与稳定,台湾必须理性地放弃台独选项。“社会学制度主义”告诉两岸,当追求安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认知,一种习惯时,没有人会尝试挑战这种论述,人民会自然而然地因为避开战争,而选择放弃台独。“历史制度主义”告诉两岸,当“确保和平”已经成为一个行之多年的政策时,人们也不会再尝试选择另外一种未来不确定的政策。这三种制度理论,都告诉我们一个有正面结果的答案,即只要“两岸和平阶段与相对化”一开始启动,两岸和平的大门就打开,而再也不容易关上了。

  在台湾内部,我与黄光国、谢大宁等教授曾共组“民主行动联盟”,在2004年开始推动“反6108军购”时,即同步发展“两岸和平论述”,当时并由七位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共同联名发表。2005年起,提出台湾应建立成为“台湾和平岛”的论述,以“和平主义”寻求两岸和解并节省经费用以发展台湾,而非依附强权,以购买军购交保护费的“乖乖主义”(扈从主义)方式追求台湾的真正安全。未来“两岸统合学会”仍然会持续此一立场,继续推动。


附图: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9条:参与讨论 推荐 收藏
作者:南山二十八子 于 2009-06-16 15:28:30.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张亚中:我的两岸统合七大梦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0 00:20:20



和平发展,共织理想。

  (六)国际参与

  如前所述,两岸认同的开始转折与断裂就是起因于1993年李登辉先生推动重返联合国开始。众所周知,无论是“重返”、“参与”或是“加入”联合国,牵涉到国际政治的现实,绝非台北一厢情愿即可。这一个议题之所以在台湾历久不衰,即使马英九先生获得执政,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有所退缩,显示出“参与国际活动空间”的确是台湾人民的一项需要。但是,对有心政客而言,此一议题的不断炒作,将可有效将中国大陆塑造为一个打压台湾主体性的“他群”,进而拉开两岸人民的认同。我们虽然对于政客们利用此一议题操弄认同不予苟同,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问题存有高度的操弄利润。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空间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两岸认同将长期受制于政客的操弄,很难真正的建立。或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两岸能够在国际参与问题上找到解答,将有助于彻底地解构台独人士利用“悲情”的可能。

  北京方面当然也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愿意在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事情上让步,胡六点就已经做了表示“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但是这种仅是同意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而不提“参与国际组织身分”的方式,是否能够满足台湾人民的需要,或者更清楚地说,是否能够防杜政客们操弄此议题?答案想必不乐观。但是在北京基于“一个中国”原则上,又不可能接受台湾以正式会员参与国际组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两岸统合机制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参与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必须与主权国家参与;另一种可以容许主权以外其他国际法人参与。我们暂且不创造国际法,也不自行分类,就用欧盟参与国际组织的方式来举例。

  第一种国际组织,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粮农组织(FAO)、一些国际性的渔业组织、欧洲复兴发展银行(EBRD),欧盟成员国与欧洲共同体(EC)均为组织的正式成员。在另一些组织中,例如联合国大会(General Assembly)、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经济暨社会理事会(ECOSOC)、国际劳工组织(ILO)、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际民航组织(ICAO)等,欧洲共同体是以观察员身分参与。如果北京担心台北的参与有可能造成台湾法理上的独立,可以“两岸三席”的方式处理,即北京代表团、台北代表团与两岸共同体代表团(第三席)共同出现在该国际组织中。两岸共同体代表团是由两岸共同组成,它的存在将使得,即使台北以正式成员(或观察员)身分参与,也不会在法理上造成台湾独立的法理事实。

  第二种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的安全理事会、国际法院(ICJ)、国际货币基金( IMF)等,只有欧盟成员国,而没有欧洲共同体参与。如果两岸签署的和平协议中,有保证不***中国的条款,那么在国际法意义上将不存在着两岸分别“出现”,会造成两岸***的法理事实。

  “中华卡”的创立可以作为处理国际参与问题的另一种思考。由于两岸在宪政上均采“同一性理论”,视自己为中国,因此,持中华卡者在法理上有资格代表整个中国,“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非两岸政府所能独享”,这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共识。以联合国这种高敏感的国际组织为例,北京可以任命持“中华卡”者担任驻联合国大使或其他工作。也就是说,这位持“中华卡”的工作人员,可以同时持有“+++国”护照而无妨,而不是以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为唯一条件,因为他在联合国内代表的是整个中国的利益,包括台湾与大陆。如果说有一天真的发生了这样的状况,我们相信历史也会永远赞许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创意。

  “中华卡”与“两岸三席”在国际组织中的运用,可以做更细致的安排,本文只是提出初步的构想。就功能上来说,这样机制的出现,一方面顾及到台湾参与国际空间的需求,另一方面两岸在国际组织中的认同也能开始建立,这对于两岸人民的认同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大转变。看起来,北京好像做了过多的让步,但是事实上却是进了一大步。这也许正是老祖先“能舍乃能得”的另一种现代诠释吧!



附图: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46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10条:参与讨论 推荐 收藏
作者:南山二十八子 于 2009-06-16 15:29:51.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七)和平框架

  两岸建立和平框架,方能从结构面上彻底为两岸创造和平与发展的环境。**先生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讲话时,第六点即强调“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并“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马英九先生也多次提及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的构想。

  两岸和平框架,应该是个综合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框架,还是个基础性(以政治为原则)的框架,在中国大陆内部有不同的见解,两岸和平框架应该以“先易后难”(先其他后政治),还是以“先根后枝”(先政治后其他)为推动原则,两岸知识社群也有不同的看法。

  笔者的浅见是,“和平框架”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但是“和平协议(定)”最好是一个基础性的协议,用以规范两岸定位与走向的基本原则。在推动两岸综合性的和平框架上应该“易难并进”、“根枝并重”。简单地说,不放弃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任何有利机会,也不放弃创造两岸和平发展的任何有利可能。

  先前所提到的“文化统合”、“货币统合”、“经济统合”、“身分认同”、“安全认同”都是属于创造两岸认同的范畴,本身可以是未来两岸和平框架的骨干,更可以成为让骨干更为稳固的血肉,它们就是“综合性和平框架”的应有内涵。至于两岸和平协议,本人在中国评论2008年10月号已为建议的“两岸和平发展协定”作一刍议,请参考,此处不再多提。

  本人在“《两岸和平发展协定》刍议”一文中所提的意见只是一位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希望对两岸和平发展所抛出的一块砖瓦而已。有关两岸和平发展绝非仅是两岸所可独断之事,而为整个中华民族、华人社会都有责任关切发言之大事。基于此项理念,“两岸统合学会”拟邀请包括两岸在内的海外华人社会相关知识菁英共同座谈、讨论以期以中华民族之智慧研拟一有关两岸和平协议之“民族版本”,以确定两岸的定位与走向,为未来发展奠定法制面的基础,俾供两岸政府参考。

  至于未来的和平协议到底要称之为“协定”还是“协议”,笔者并没有多少意见,原因在于:一、在法律意涵上,“协定”与“协议”是完全一致,英文都是agreement;二、就中文而言,“定”比“议”强一些。因此有大陆学者认为,在政治意涵上,“协议”比“协定”非正式些,比较适合两岸的情形,可降低政治的色彩。笔者提出另一种观点,无论是“协定”或“协议”都是希望两岸遵守,用较有政治约束性意义的“协定”是否更好?中国大陆不会签一个不符合本身利益的文本,台湾亦然,因此关键在于文本内容,而不在于“协定”或“协议”之别。举例而言,本人所拟的文本中有“保证不***中国”的字句,北京难道会希望这句话不以强烈政治性的意涵来约束吗?因此,从遵守约定的政治性意涵角度来看,“协定”应该优于“协议”。



附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2 22:33:43 | 只看该作者
敬佩楼主执著的追求!
感佩楼主豁达的视野!
欣赏楼主宽容的胸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2 22:33:4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当时回你的原文



鹤鸣九皋啊。你九皋九皋的不停的鸣,还隐啥呀,显还显不够呢。 你不能“隐”于朝的原因很多,就不都谈了。有两个原因是你难以克服的。 首先是年龄,你就是原来隐于朝也得退了,何况本来就显于野,就更没你的事了。 其次是你的语病,总改不掉。不仅写东西带语病,发言更跑火车。哪级政府丢得起这个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2 22:33:55 | 只看该作者
负责会员国的名称权利变更,中止,除名的职权,属于联合国安理会的特权。 ================= 28: 啥时候有这特权了?什么法律规定的?你得讲清楚。否则在你有生之年见一面问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08:2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