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两岸关系的正常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2 21:4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两岸关系的正常化
论两岸关系的正常化

作者:肖永国

    自1949年因中国内战造成两岸政治分治的格局以来,两岸关系由政治仇视、冲突与隔绝的对立状态,发展为政治沟通、交流与交往的正常化状态。这是60年,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最大的两岸关系变化。

    以中华台北宣称其主权、领土涵括大陆及中国大陆主张其主权、领土包括台湾为标志,两岸关系的实质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对立”。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就是在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的政治基础上,努力消除两岸政治对立、实现政治统一。两岸在既定的政治基础上消除政治对立与实现统一之前,必然存在两岸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这也是台湾最高领导人马英九主张的:在“不统”的政治条件下促进两岸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由于两岸关系涉及台湾、大陆与国际社会,所以两岸关系的任何变化,即便是积极的两岸关系的变化,都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多方的政治关注。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特点。这就意味着:两岸关系在两岸之间是“一个中国原则”下由两岸的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化等构成的“综合体”;在“两岸周边”是一条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的“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在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法分割的“一个中国”的“政治点”。

    基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反覆性的特点,尽管两岸在关系正常化上达成共识,但是,还是有必要把影响两岸关系正常化的外部因素及两岸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标准和目标表述清楚。

    一、两岸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是两岸共同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

    之所以要强调两岸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是因为自两岸关系产生之日起,在“两岸周边”及“台湾内部”都存在着试图***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势力。该政治势力利用两岸政治仇视和冲突导致的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真空”,持续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造成“政治蚕食”。一旦两岸关系由对立和冲突转为合作与和谐,国际***中国的政治势力侵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然会“吐出来”。这就是两岸关系正常化对“两岸周边”的侵略者所谓“政治利益”形成的必然政治影响。

    长久以来,“两岸周边”***中国的政治势力始终认为:“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就是属于自己的”。这一政治观念将随着两岸关系的正常化而改变。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怎么在中国内部分配和使用,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但是决不允许国际政治势力对中国主权和领土造成政治损害。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与领土的完整、统一是两岸任何一方政治实体都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义务,否则将丧失政治管辖的资格。诸如此类的政治论断,两岸立国者、建国者都有类似的论述。

    二、两岸关系正常化的标准是由一个相互独立其相互作用的两岸不同领域关系正常化的标准构成的有机体系;

    两岸关系正常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拼图”,而是一个由不同领域在相互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的过程形成的政治和社会的有机体。具体地说,两岸关系正常化包括两岸的“政治关系正常化”、“经济关系正常化”、“文化关系正常化”、“军事关系正常化”和“社会关系正常化”等。基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反覆性,两岸本着“先易后难”、“先经后政”和“循序渐进”的政治准则持续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台湾经过几十年民主化的政治洗礼,在国际***势力持续渗透和影响下,“台独”政治主张以政治寄生的方式侵染台湾的政治与社会,造成台湾“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冲突”、“行政能力有限”和“社会力量强大”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工商业主导的“政治选举型”的发展格局。台湾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格局要求两岸在推进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轻重、主次、缓急的发展节奏,要充分考虑到台湾政治、社会及民众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这就是两岸形成“十二字”政治准则的主要依据。

    两岸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不能造成以下几种结局:

    1、  “大发展”伴随“大波折”;

    2、  “大交流”带来“大动荡”;

    3、  “大交往”引发“大混乱”;

    4、  “大合作”导致“大倒退”;

    因此,无重大政治意外(如,两岸共同护卫领土和主权、台湾发生重大政治变故、大陆出现重大政治事件等)的前提下,适宜的两岸关系正常化的路线图应该是:经贸关系正常化优先,文化教育关系正常化和社会关系正常化随后,军事关系正常化衔接,政治关系正常化结尾。

    1、  经贸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两岸的投资、商品、服务实现“双向”、“对等”、“互惠”、“自由化”等;

    2、  文化教育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两岸文化教育实体实现“证书互认”、 “院校合作”、“教师互换”、 “生源自主”、“教育开放”、“文化共建”、“媒体交流”、“资源共享”等;

    3、  社会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两岸社会实现“相互尊重”、“密切交往”、“消除歧视”、“客观认识”、“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等;

    4、  军事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两岸军事力量实现“解除敌对”、“情报交流”、“军队交往”、“军事互助”、“共同防御”等;

    5、  政治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两岸政治实体做到“政治合作”、“共护主权”、“和解共生”、“相互借鉴”、“共享尊严”、“共谋发展”等;

    两岸关系涉及的五个领域既是“独立发展”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两岸关系正常化本质上是以实现两岸政治关系正常化为标准的。而两岸政治关系正常化的发展又是处于“两岸社会关系”的现实环境下,以“两岸经贸关系”为基础,以“两岸文化关系”为媒介,通过“两岸军事关系”予以保障的不同领域互动的政治有机体的良性发展。

    三、两岸关系正常化的终极目标是顺应民意促进两岸政治发展;

    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马英九对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有三个政治结论:

    1、  未来不排除两岸政治统一;

    2、  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不具备政治统一的条件;

    3、  由下一代决定两岸的政治未来;

这三个政治结论如果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利,会有不同的政治解读。认识和理解台湾、大陆或国际社会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必须要回归各自的“现实环境”、“实际需要”和“政治利益”。

以马英九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的政治思维为例:

    1、  以台湾的“现实环境”而言,马英九能坚持“未来不排除两岸政治统一”的政治观点,无论台湾执政当局还是台湾执政党,都是难能可贵了。因为马英九的政治统治区域并非只有“蓝营”。因此,马英九必须要考虑到坚持“台独”政治主张的台湾政党及民众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承受。或许在许多大陆民众看来,马英九“不排除两岸统一”的政治主张仅仅是台湾执政当局在做“首鼠两端”的政治操作。但是,处于马英九的“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冲突”和“行政能力有限”的现实环境下,姑且不论马英九执政当局是否坚持统一,即便是为了更加顺畅的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而不得已说一些“违心的话”或做一些“违心的事”,中国大陆及民众都应该有一定的政治承受能力。毕竟,实践是检验马英九执政的唯一标准。更何况在马英九执政以来,尽量在避免做危害两岸人民利益、伤害两岸人民感情的事情,所以大陆及民众应该从马英九的政治实践中判断马英九的政治言行;

    2、  从台湾的“实际需要”而言,马英九执政当局要实现“立足台湾”、“有序、有效执政”必须要站在大多数台湾民意的政治立场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实事求是地说,两岸不具备“政治统一”的现实条件。这主要是两岸关系还没有正常化,两岸社会的对立思维将长期存在,如其设置一个台湾民众不认同及缺乏现实性的“两岸政治统一”的政治目标,不如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台湾的内部治理,进一步赢得台湾民众的政治支持和信任,扎扎实实地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这才是最符合马英九执政当局政治需要的政治选择,更是符合两岸利益最大化的政治切入点;

    3、  以台湾的“政治利益”而言,搁置两岸政治争议,以“发展台湾民生”、“有效治理台湾”及“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基础,集中精力实现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才是最符合台湾政治利益的当务之急。因为两岸关系正常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保守的估计,应该预留10年左右的时间。两岸能抓住“国际社会”有求于中国大陆且自顾不暇的有利环境和条件,积极发展两岸关系,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要比两岸跟着意识形态“拜”和顺着对立思维“转”有意义的多;

相似的,在中国大陆也有部分民众对大陆党和政府很少提“统一”或避免提“统一”存在许多不理解的政治声音。其实,这是大陆民众对大陆党和政府的政治误解。

两岸统一是民族大业,做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大陆执政党或政府,不可能置之不理或任由发展。但是,中国大陆促进两岸统一的政治措施,要充分考虑台湾和国际社会的政治反应。换句话说,中国大陆的政治决策不能给支持两岸发展正常化关系的台湾执政党或执政当局制造不必要的“政治麻烦”,或者被别有用心的国际政治势力利用而蓄意为两岸统一制造政治障碍。两岸关系正常化阶段的问题,两岸能协商解决是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如果有困难,两岸就要站在对岸的立场上着想,共同克服国际范围及台湾内部的政治风险、政治困难或政治障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两岸在推进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不要忽视“两岸周边”及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和作用。特别是中国大陆,要充分考虑到台湾政治和社会缺乏自我保障的信心和能力,在对中国大陆缺乏互信的条件下,必然对国际社会形成高度依赖的现实环境。因此,中国大陆要积极防范“两岸周边”和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干预或干涉,甚至要防范国际政治力量利用两岸政治互信不足及社会对立思维严重的现实环境,为两岸关系正常化设置政治障碍。

这就要求两岸在促进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在充分考虑“两岸周边”及国际社会政治影响的条件下,必须扎根台湾社会,在服务台湾人民的过程中,利用台湾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实现对台湾发展的主导。两岸要努力避免随着两岸关系正常化而导致台湾、大陆及国际社会不必要的“政治异变”。

在这一点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两岸务必要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摆脱政治对立的思维困扰,一切以顺利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为目标,通过建立深厚的政治互信,真诚合作、相互补台,努力促进和影响国际社会向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政治移动”,把各种可能的不利国际影响降到最低。

同样的,对待台湾岛内或中国大陆内部的政治纷扰,两岸也该“照此办理”。

    所以,结合台湾、大陆及国际社会的实际情况,推进两岸统一务必做到“胆大而心细”,务必有计划、有目标,除了要注重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既要充分考虑台湾、大陆及国际社会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承受,又要打破两岸的意识形态和对立政治思维的束缚,强化两岸直接高层沟通,夯实两岸政治互信。这是把握“循序渐进”的发展节奏和尺度所必须的政治能力,也是顾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必须的的政治大局观。
附件
论两岸关系的正常化.doc (35 KB)
2009-7-3 07:41, 下载次数: 2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2 21:48:24 | 只看该作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两岸在推进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不要忽视“两岸周边”及国际社会的政治影响和作用。特别是中国大陆,要充分考虑到台湾政治和社会缺乏自我保障的信心和能力,在对中国大陆缺乏互信的条件下,必然对国际社会形成高度依赖的现实环境。因此,中国大陆要积极防范“两岸周边”和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干预或干涉,甚至要防范国际政治力量利用两岸政治互信不足及社会对立思维严重的现实环境,为两岸关系正常化设置政治障碍。

这就要求两岸在促进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在充分考虑“两岸周边”及国际社会政治影响的条件下,必须扎根台湾社会,在服务台湾人民的过程中,利用台湾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实现对台湾发展的主导。两岸要努力避免随着两岸关系正常化而导致台湾、大陆及国际社会不必要的“政治异变”。

在这一点上,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两岸务必要冲破意识形态的束缚、摆脱政治对立的思维困扰,一切以顺利推进两岸关系正常化为目标,通过建立深厚的政治互信,真诚合作、相互补台,努力促进和影响国际社会向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政治移动”,把各种可能的不利国际影响降到最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2 21:48:27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肖兄的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2 21:48:31 | 只看该作者
无需长篇大论。
两岸关系正常化,取决于达成政治谅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2 21:48:34 | 只看该作者
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2 21:48:3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楼主文章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14:0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